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扩大,“宗教热”在国内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其中出现了大批大学生“望教者”和宗教文化追随者,其宗教活动有逐渐组织化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有:社会环境因素与民族、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个体内在心理的需要以及宗教道德与文化的独特魅力的吸引等。在文化教育的同时,我们应当重视大学生宗教文化知识的教育,从宗教文化中吸取有益成分,并依法加强对大学生宗教事务的管理。  相似文献   

2.
21世纪大学生公寓发展趋势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公寓社会化建设已有一定基础,新世纪里将有更大的发展,在此对新世纪我国高校大学生公寓发展趋势做一个轮廓性展望。趋势之一:大学生公寓建设向校园外发展,“公寓群落”逐渐增多除少数校园面积庞大或地理环境特殊的高校外,今后学生公寓都将兴建在校园外面,却又距校区较近。同时以“大学城”形式建设的“公寓群落”不断增多,形成一个颇具文化特色的大学生社区,并产生独具魅力的“大学生社区文化”。趋势之二:大学生公寓建设档次不断提高,设施配备现代化、服务功能多样化  相似文献   

3.
《中国宗教与中国文化》是一部里程碑式的巨著。在“总序”中,作者指出:“人类的一切宗教都是人类的文化创造,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中国宗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也是这样。这是一条为全部人类历史、思想史证明了的普遍原理。”在中国,“宗教鸦片基石论”和“宗教落后论”曾长期流行,“文革”之后,中国的社会科学工作者认真的反思,从宗教人类学和宗教社会学的角度去研究宗教,深入把握宗教的民族性和文化性,重新给宗教做社会定位。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信教大学生群体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也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探讨。通过对西安市13所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进行调查,认为应当加强对大学生宗教政策、宗教知识的教育,探索新形势下爱国宗教团体在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上的积极作用,并建立宗教事务部门与学校管理部门的长效沟通机制。  相似文献   

5.
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摧枯拉朽之势。“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毅然与传统文化决裂。历来追求“文化载道”的中国文学恍然间成为“意义的真空”。现代中国文学向现代宗教寻求思想的资源,染上了浓浓的宗教情怀。忏悔意识、悲剧意识逐渐在中国文学中生成。  相似文献   

6.
盛行于大学生群体中的“丧文化”,是多种解压文化中表现最为持久的文化形态。从文化类型来看,“丧文化”与“躺平文化”均属大学生亚文化现象。“丧”式亚文化之所以在大学生群体中生成与传播,有其内在的生成逻辑,表现为社会发展存在的负面问题、商业资本的推波助澜、大学生的外在归因。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在青年大学生中抑“丧”扬“上”,将“上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主阵地、融入课外教育主阵地,并以“上文化”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从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引导学生以批判的思维正确看待“丧”式亚文化。  相似文献   

7.
当前在校大学生中信教的比例有逐渐上升的趋势,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现象?当前大学生信教又有哪些特征?以及如何对有宗教背景的学生开展党建工作?本文从宗教的社会功能和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两方面展开,讨论当前大学生信教的原因。之后,从提升党务工作者理论素养、加强学生党员的责任意识、增强学生支部向心力建设、重视理性思维倡导科学精神、加强党员组织纪律性教育等五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对有宗教背景的学生开展党建工作。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转型时期,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逐渐对宗教发生了兴趣。根据调查显示,大学生接触或者信仰宗教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家庭、地域和民族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需求,宗教道德、文化和宗教本身的吸引,社会转型和社会的发展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9.
宗教是一种在世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普遍存在的社会历史现象,至今依然影响着全世界近三分之二的人口。宗教思想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宗教对整个社会影响的一部分。目前,大学生对宗教的兴趣在增加,接触宗教文化的机会在增多,对宗教信仰的态度更开放。因此,认真研究和对待大学生群体的宗教信仰问题,有助于更好地完成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当前世界“宗教热”和“宗教世俗化”影响下的大学生如何看待宗教,他们具有什么样的心态,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当前要关注的问题。一、宗…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加强宗教知识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宗教文化现象、正确分析宗教问题、正确对待宗教信仰。针对当前大学生思想实际,要充分发挥“两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不断创新教育形式和方法,积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加强科学精神教育、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和党的宗教政策教育以及宗教知识教育。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信教群众的数量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在这股"宗教热"中最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是,年轻大学生在信教群众中所占的比例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大学生出现宗教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的环境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针对大学生的信仰宗教趋热的现状,探析一些应对的策略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跨文化交际是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不同国家、民族、宗教之间进行文化联系的最基本的形式。由于不同国家、民族、宗教之间的文化差异性,特别是“文化殖民主义”操纵文化、教育话语权的不平等国际格局下,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着国家的文化安全问题。对国民特别是青年大学生进行国家文化安全教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是新疆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特色内容。经过四轮的《科学无神论》课堂教学,作者在通过多种方式与学生进行思想互动的基础上,认为“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明晰佛教是新疆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宗教”、“突出极端宗教势力争夺大学生采取的主要手段”、“讲清大学生为什么不应该信仰宗教”、“客观阐述无神论和宗教有神论的斗争自古有之”等五方面是《科学无神论》课堂教学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4.
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深入探索的课题,调查发现大学生的信教人数有增多趋势,学生对教义理解肤浅,有信仰教育相对滞后等问题。对此,高校应该加强信仰体系建设,开展宗教知识教育,强化校园宗教事务管理,增强党团组织的影响力,发扬宗教文化的积极因素,通过这些措施解决民族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方面出现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5.
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素质的提高贺小亮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目前,从世界范围来看,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趋势。日本80年代确立的21世纪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有“宽阔的胸怀、健康的体魄、丰富的创造力”和“自由、自律与公共精神”的人;亚洲四...  相似文献   

16.
燕齐方术“仙人”形象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至魏晋,社会上流行的“仙人”形象都是有羽毛有翅膀的人的形象。这种观念来自先秦阴阳家的学说,是燕齐地区的区域宗教文化特征,其起源与东夷人的鸟图崇拜有关。由于秦始皇、汉武帝迷信神仙方术,大力提倡,使这一区域宗教文化特征推广成为秦汉时期的主流宗教文化特征。随着修仙理论为早期道教所吸收、改造,至东晋以后 ,这种“仙人”观就不复存在了。  相似文献   

17.
由于历史文化传统因素,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历来有信仰宗教的习俗。为了了解并掌握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要生源的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宗教观,本文以X民族大学大学生为样本,通过研究他们对宗教的性质、起源与发展、作用、宗教与文化的关系、中国宗教"五性"、邪教与分裂活动六个方面的认识来分析和讨论他们的宗教观。当前我国民族高校大学生普遍对宗教有着比较公允、客观、科学的认知,但也有少数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存在一些问题。为了使大学生能够进一步客观、全面地认识宗教,今后要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普及宗教知识,加大党的宗教政策以及相关法规的宣传教育,使他们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认识宗教,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相似文献   

18.
教会大学史研究的文化视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20年代后期开始的教会、教会大学“本土化”进程,并非全都是由于民族主义的挑战和政府法令的压力,基督教内部的顺应潮流趋向与适应环境机制也发挥了明显的作用。人们常说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应包括业已在相当程度上“本土化”了的基督教文化。加强宗教和宗教文化研究,不仅可以借此吸取传统文化的营养,而且有助于宗教自身正常的、健康的、趋向高品位的发展,使宗教与社会保持良性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随着大学生参加宗教活动人数的逐渐增多,呈现出对宗教不同程度的接纳。本文从概念上辨析了大学生宗教接纳与宗教信仰的相互关系,分析了大学生宗教接纳的层次性,即认知关注(望教)、情感接纳(亲教)、精神皈依(慕道)的过程,并根据大学生宗教接纳所处的层次,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为高校宗教教育提供了思维路径。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群体是各种思想竞相争夺的重点人群,其中宗教的影响尤其值得我们高度重视。部分大学生对宗教态度暧昧甚至信仰宗教,其中的原因是多维复合的,学界的已有研究涉及到心理学、宗教学、教育学等多个视角。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宗教首先表现为一种传播行为,从传播学视角探析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我们发现:宗教文化传播内容的强吸引,宗教文化传播途径的全覆盖,宗教文化传播策略的高度灵活,共同营造了有利于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环境和条件。基于此,有必要从规范宗教文化的传播内容,监管宗教文化的传播途径,加强对大学生参与宗教事务的管理等方面采取措施予以应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