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的教师竟认为古今字就是通假字。为此,本文特提出简单易行的从本质上区分古今字与通假字的方法。一、已知古今字就是在某种意义上先后产生的形体不同的字,那么如何明确而简便地判别它,其方法就只需看古字与今字之间是否有其意义上的联系,有,则是,无,则非也。例如: (1)至莫夜月明。(《石钟山记》) (2)将军禽操,宜在今曰。(《赤壁之战》) (3)公输盘不说。(《公输》) 以上三例中的加点字,从汉字的发展史来看,我们不难认出都是古字;与后起的字相对来说,它们的今字则分别为(1)“暮”、(2)“擒”、(3)“悦”。之所以认为“莫  相似文献   

2.
王维的绝句《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中的“返景”一词,不少人读成“返影”,教材为什么不将“景”字注上读音“ying”呢? “景”是“影”的本字,古本流传多为“反景”。《佩文韵府》引《拾遗记》和周权《济南原上》诗中的句子分别为“老聃在周之未,居‘反景’日室之山,与世人绝迹”、“夕阳‘反景’低黄埃,漠漠平沙浩如雪”,都写成“反景”。而《四时纂要》却为“日西落,光反照于东,谓之‘返影’。”因此,这个词便出现“返影、反景、返景”三种形式。  相似文献   

3.
一九六五年有人作过一个小统计:从初一到高三的十二册语文课本中共有古通假字和异读字112个,出现198次,编者加注的有127字次,都注作“×同×”,余下的71字次,编者未加注,大概是留给教师讲课时加注的。(见《文字改革》1965年第10期第7页)这个统计值得我们重视。最近,我把部编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课文浏览了一遍,发现通假字和古今异读时确实不少。例如: 反通“返”。如“反归取之”。(《郑人买履》)  相似文献   

4.
古今字四题     
本文认为古今字的实质是汉字的孳乳分化,古今字实际上就是区别字。古今字与古今语,一是文字问题,一是词汇问题,是两种不同的语言现象。异体字中的一部分与古今字有相似之处,但是它们之间的区别是明显的,不应该将它们混为一谈。古今字和通假字可以加以区别:古今字属于文字孳乳问题,古字和今字意义上有关联,历时;通假字是单纯用字问题,通假字和本字意义上无必然联系,共时。  相似文献   

5.
高中课本里的“通假字”简直是一个饕餮大兽。在人教版上用“通”字大口,在苏教版上用“同”字大口一股脑儿吞噬了古今字和异体字,让我们高中学生不知道古今字、异体字为何字。即使对口口声声学习的通假字也貌似知道,实际上不知所以。  相似文献   

6.
裘兴江 《教学月刊》2002,(11):47-48
古字通假是古汉语教学的一个知识要点。在中学语教学中,历来是将“古今字”也纳入“古字通假”的范围。如“反—返”“见—现”“说—悦”等。旧版(第一、二版)浙江省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教材和教参都把它们作为通假字来处理了。在1989年6月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实用语教学词典》(罗大同主编)中,也还是把这一类字归入古字通假的范围。  相似文献   

7.
周正逵先生主编、人教社出版的《教学指导书》把“暮”与“囚”归为一类,为会意字。笔者觉得此说值得商榷。理由如次:一、“莫”与“暮”是古今字。翻开《说文解字》段注,仅能查到“莫”字,释为“日且冥也,从日在草中”,“会意”字。而《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汉语大字典》、《辞源》、《辞海》、《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都把“莫”当作“暮”的本字。而且它们都是把“莫”与“暮”从意义上当作同一汉字来解释的。“莫”与“暮”音同义近,当属古今字,即“暮”是由古字“莫”分化出来的今字。这种  相似文献   

8.
古今字浅议     
古今字是东汉大经学家郑玄提出的。在《礼记·曲礼下》:“君天下曰天子,朝诸侯,分职授政任功曰予一人。”郑玄注:“觐礼曰:伯父实来,余人嘉之。余、予古今字。”古今字理论出现后,训诂家及文字家作为研究字义和字源的根据,然而人们对古今字和通假字、假借字则常常混淆,划界不清。因之,对古今字的产生原因及特点,及其和通假字、假借字的区别需要进一步辨析。  相似文献   

9.
“联”“连”二字都是常用字,它们读音相同,意义也十分相近。区别在哪里呢?按段玉裁的说法:“周人用联字,汉人用连字,古今字也。”所谓古今字,即同表某一字义而古今用字有异的汉字。如果联、连是古今字,两字纠缠不清便带有某种必然性,但此说在学界似并未形成共识。  相似文献   

10.
通假字是古代汉语词汇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假字是通用字和假借字的合称。凡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叫做通用。如“反”通“返”,“知”通“智”凡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不同的字,古代有时可以借代,叫做假借。如“逝将去女”中“逝”字借来代替“誓”的意义,借用的字“逝”叫假借字,被代替的字“誓”叫正字或本字。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今文学作家 ,无不孜孜追求文学作品的意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说 ,作诗的首要要求 ,“意与境二字而已” ,“有境界自成高格”。这里 ,王氏所谓的意境 ,是指文艺作品中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和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交融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这种意境 ,包括两个因素 :“意”指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 ,“境”指的是作者描绘的具体生活图景 ,“意”是“境”的触发 ,“境”是“意”的载体 ,二者水乳交融 ,互为依托。为了表现特定的情感和意蕴 ,文学作者往往选取特定的“境” ,以语言文字为媒体 ,使之升华为美好的艺术境界。可以说 ,营构意境 ,深化…  相似文献   

12.
浅说通假     
通假字是通用字与假借字两个概念的简称。通用字,顾名思义,是指那些可以通用的汉字而言。它包括异体字、古今字、同源字、繁简字。异体宇,这很好理解。几乎每个汉字都有两种以上的写法,象“杯”字可写成“盃”“桮”“杯”三种形式。有的汉字甚至多达二十多种写法。如“炒”字,竟可写成“(鬲芻)”“煼”“(取火)”等三十种形体。异体字的通用是不须赘述的。古今字,是汉字发展史上先后产生的通用字,如“县”就是“悬”的古字。“县”在金文里的形体,正象一颗人头倒挂在一根木桩上,造成悬挂的样子。以后有了郡县制,“县”又表郡县的“县”了。后人为了区别“县”的这两个意思,于是在“县”字下加个“心”,写成“悬”,用以专  相似文献   

13.
讲“通假字”,讲“古今字”,其目的都是为了训释字义,以读通古籍。它们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很难严格区分。过去的训诂学家认为今字在《说文》里没有的,是古今字,借字与本字在《说文》里都有的,是通假字。这是不可靠的,如“悦”字《说文》里没有,段玉裁认为“说悦,古今字。”其实《孟子》里就有了“悦”字,如《孟子梁惠王下》:“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这怎么解释呢?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课本里的“通假字”简直是“有并吞八荒之心”的秦国,又是贪心不足的吞象蛇。在人教版上用“通”字大口,在苏教版上用“同”字大口一股脑儿吞噬了古今字和异体字,使得通假字、古今字和异体字变成了三位一体。  相似文献   

15.
谈“所”字     
“所”字是古今汉语都用得比较多的一个常用词,其意义虽然单纯,但用法却相当复杂,这篇短文不可能全面涉及,只是就其在句子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它的不同用法及所表现的不同意义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所”字就其基本意义来说是指“住所”、“住处”、“住的地方”,是名词,在句法结构中多作主语和宾语。如:  相似文献   

16.
通假字是训诂学最常用的一个术语。通假,又叫通借、假借,它是汉语在同一历史时期用字的分歧现象。清代学者朱骏声说:“不知假借,不可与读古书。”弄清通假字的含义和范围,正确识别通假字,有利于文言文教学中帮助学生避免望文生义,准确地理解文意,提高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统编中学语文课本在注释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时,初中一至六册及高中第一、二册,一律作“某同某”处理,如“亡,同‘无’”、“反,同‘返’”,“踰,同‘逾’”;高中三至六册采取“某通某”“某同某”分用的办法,如“得,通  相似文献   

17.
新修订使用的中学语文课本,在文言文的文字解释上比原课本有明显改进。如原课本把文言文中出现的异体字、古今字和假借字,都用“同”来注释,没有从概念上区分这三类字,虽然作为面向中学生教学的课本来说也无不可,但对以后进一步学习古代汉语知识却是不利的。因为从文字训释的原则来说,用“同”这个术语注释的应只限于异体字,而古今字和假借字,都不应该用“同”来注释。注释古今字,按照传统的方式,一般用“某,古某字”或“某、某,古今字”等格式;现在有用“某,后来写作某”这个格式的(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比较明白合理,但还不是公认的  相似文献   

18.
西岳华山之东,有峻峭秀丽之山,曰“少华”。逆峡谷水流而上,忽见一巨石拦路,上题两个鲜红大字:问云。题写者是方英文。身为当代著名作家,方英文到底有多少人生疑惑, 竟至于要问“云”呢?这还要从他的青春成长说起。有道是,人生处处有谜团,方英文的青春经历,让他深刻领悟到破解人生之谜是多么有趣,多么有意义。而所有人生之谜的答案,恰在云飞风流之境,正如他多次题写的四个字:道在高处。  相似文献   

19.
近读郭锡良先生等编著的《古代汉语》,其中文选部分选有徐宏祖的《游天都》一文。文中有“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之句。句中“风钜”之“钼”,该书注释为:“钜:同‘巨’”。我以为这可能是一处笔误,此字注“同巨”,不尽妥当,应注为“通巨”,才较确切。因为,“巨”与“钜”在此属同音假借关系,或者称为通假字、通借字。 一般讲来,古汉语中同音假借字,通常用“某字通某字”来表达;古今字或同义后起字,通常用“某字同某字”表示;而异体字、繁简字则多用“某字之异体”、“某字之繁体”等形式表示。繁简字的意义、读音完全相同,只是在字形笔划上有繁简之别。“钜”、“巨”两字的本义不同,因此它们不属繁简字关系。  相似文献   

20.
“见”字古今常用意义表示“看见”。而其用诸“见教”、“见谅”等结构中的指代意义 ,源于“见”字词义的演变虚化 ,并因同义词“相”与之相因生义所使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