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和夏目漱石是20世纪中国和日本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文学家,他们分别是中日两国现代文学象征性的存在,尽管两位身处异国,并素未谋面,但他们借助文学表达国民性改造、启蒙民众的理想与初衷是一致的. 以鲁迅的《阿Q正传》和夏目漱石的《哥儿》为代表性文本,通过对二者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文本细致研析,挖掘出其隐匿的丰富思想内涵,找寻出两位文学巨匠在创作上的异同,从而完成鲁迅和夏目漱石在跨越国界基础上的精神链接.  相似文献   

2.
研究夏目漱石与禅结缘以及他的两次参禅经历。重点分析《我是猫》《草枕》《门》等作品中的禅语与禅宗典故,解读其汉诗中的禅语与禅境。禅宗思想对夏目漱石的人生与思想产生深刻的影响,增加其作品的思想性。晚年的夏目漱石明确表示想要通过修行来得悟,可以说,夏目漱石是一个虔诚的禅修行者。  相似文献   

3.
《我是猫》与《狂人日记》表现手法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夏目漱石的《我是猫》与鲁迅的《狂人日记》这两部作品在艺术构思、批判现实主义、叙述者的选择三方面的相似比较,又通过对鲁迅对整个外国文学的态度进行历史性、概括性的考察,以及鲁迅在创作《狂人日记》前是否读过夏目漱石的《我是猫》的考察,从而提出鲁迅在写《狂人日记》时,在艺术构思、批判现实主义及叙述者的选择上是很有可能受到夏目漱石的《我是猫》的影响与启发。  相似文献   

4.
《狂人日记》和《山上的小屋》都是寓言性的小说,注重从潜意识层面去开掘人的生存本相,对人性进行了无情的解剖.《狂人日记》体现了鲁迅的启蒙思想和生存体验,《山上的小屋》以极端化的方式表现了人类生存的荒诞体验和绝望感,这表明了鲁迅和残雪对生活的不同思考.而他们致力于对人类精神的探索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仍值得弘扬.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鲁迅《野草》受夏目漱石《十夜梦》的影响,无论在心灵的展示和梦境的营造以及象征手法的运用上,两位作家及其散作品,都达到了相当程度的共鸣和默契;但《野草》较之《十夜梦》,更显示出求索奋进的执和抗争精神,也体现出鲁迅和夏目漱石之间影响与超越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过客》中的“过客”“少女”“老翁”三个物的形象内涵从某种程度上可说是鲁迅内心三个“自我”的象征。而重迅小说中那些主体感情色彩极浓的人物形象的精神内涵无疑和鲁迅的精神内涵一脐相连,他们身上大致体现了鲁迅的思想发展变迁历程,折射了鲁迅在不同时期的精神气质、性格特征,甚至人生经历。本文从这个角度,将鲁笔下主体性极强的人物分为三类:过客型、过客——老翁型、少女——过客——老翁型。论述重点放在前两类人物类型上,紧扣的过客的精神内涵,阐释他们的“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的生存方式,“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过客》在人物形象、情节设置以及思想意蕴方面,都受到了尼采的作品《查拉斯图拉如是说》及一些诗作的影响。在创作心态上,二人也有相似之处,他们在精神上都承受着“存在良知之呼唤”的追击,都表现了以“无”为中心、为价值信仰的心态。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在《祝福》、《离婚》、《伤逝》中深刻剖析了祥林嫂、爱姑、子君等身世不同、经历不同、思想不同女性共同的命运悲剧.这些女性或多或少都对封建礼教进行过反抗,但最终还是“回归”自身封建思想的“牢笼”;而封建势力的强大,是造成她们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鲁迅先生在一个世纪之前所探寻的女性问题如今仍具有现实意义,再读鲁迅作品对我们思考今天的女性问题仍有重要的启迪.  相似文献   

9.
《捣鬼心传》是鲁迅先生一九三三年的著作,收入《南腔北调集》.“心传”(传音chuán船),心领神会的传授,原是佛家用语.鲁迅借此为题,目的在于剖析反动派凭着他们没落阶级的反动本性向历代反动阶级所学到的捣鬼术.这是鲁迅对国民党反动派和其他反动阶级的反革命策略和手法以及他们的阴谋诡计进行观察、分析和解剖的一个总结.鲁迅跟反动派进行过长期的斗争.从北洋军阀到蒋介石匪帮,从陈西莹之流的“正人君子”到浪迹于十里洋场的国民党反动派所豢养的形形色色的走狗文人,鲁迅都跟他们进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打破传统的思想和写法,其思想内容与艺术价值,鲁迅都给以高度评价。然而。人们并未能完全理解鲁迅在红学领域提出的美学思想的真谛。鲁迅在阅审《红楼梦》最早的话剧本《绛洞花主》后,撰有著名的《小引》,提出“《红楼梦》的神情”这一命题,亦未引起红学界的重视。《红楼梦》的神情,包括《红楼梦》情节结构主线、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塑造。这些都是研究《红楼梦》原著的主要课题,却历来存在纠缠不清的问题。鲁迅作《小引》的《绛洞花主》剧本,是我们探索《红楼梦》神情的珍贵史料;通过鲁迅指明的“神情依然具在”这座桥梁,比较研究、对照探索,势必得以揭示出鲁迅体味到的《红楼梦》的“奥秘”。  相似文献   

11.
《野草》并非是鲁迅的绝望的徘徊,《野草》的深刻在于:道出了卑微生命置于“非人间”的本质意义与生存秘密,看似言辞徘徊,实则力透纸背,恰如绝望处逢生,更具笔力于力挽生命走向其存在之应然,是在对生命敬畏之际,彰显出了人生此在的崇高与伟大。在《野草》中,鲁迅先生保持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多的清醒。《野草》旨在找寻精神出路,于深沉忧思中开启存在之所以存在的理性与智慧,为有限人生赋予了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早在一九○九年于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生物化学教员时,编写过一本二百五十页的《生理学讲义》,后由鲁迅的好友许寿裳先生题封为《人生象敩》,经唐弢编入《鲁迅全集补遗续编》。这本讲义是我国近代生理学上比较完整的教科书,它是鲁迅先生立志匡时救国、改变国衰民弱局面的精神和意志的集中体现。鲁迅先生进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当生理学教员,是在一九○九年八月刚从日本回国不久。他回国从事教学工作,与他弃医从文一样,都是为了他所说的“第一要着”,即“改变他们(指一部分麻木、愚钝的中国人)的精神”。我们从这本《生理学讲义》,可以看到鲁迅先生那种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爱祖国、爱人民、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崇高思想。  相似文献   

13.
1918年8月20日,鲁迅在给好友许寿裳的信中,谈到发表不久的《狂人日记》,为后人提供了一把启开这部中国现代文学名著的“钥匙”:“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后以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此种发现,关系亦甚大,然知者尚寥寥也”。①要恰切地把握《狂人日记》的思想命意,必须从鲁迅这个“自白”式的创作动机出发,挖掘作品的深层寓意及其内在联系,这里的关键在于要充分理解“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的丰富内蕴。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的结构特点是“虽云长篇,颇同短制”(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的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的结构特点则正好相反:“虽云短篇,颇同长制.”(《儒林外史研究论文集》190页)不管是长篇(吴)还是短篇(鲁),两位作家对社会人生世相的观照方式都是散点透视.在开放性结构中,各种人物纷纷登台,炫耀着脸谱,袒露着灵魂,尽情表演一番后退台让位.这种结构特点,既可以使作家把笔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要求作家用最经济的笔墨勾绘出人物的神韵来.两位作家都做到  相似文献   

15.
安特莱夫的短篇小说《默》和《谩》作为《域外小说集》中鲁迅亲自翻译的为数不多的作品,是鲁迅留日时期借“异域的文术新宗”来改造国民灵魂所发出的一声呐喊,体现着鲁迅“为人生”的文艺思想和与其理解的文学本质相适应的创作方法和风格一象征印象主义与写实主义相调合。  相似文献   

16.
据鲁迅创作《狂人日记》最初的心理动机、思想缘由及其本人的主观精神意愿来看,“吃人”实为“人吃人”的原初批判动机,而非学界普遍认为的“礼教吃人”,这就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吃人”的内涵和批判意义.深受鲁迅影响的陈映真在他的作品中叠影重现了鲁迅小说的诸多因素,早期作品《乡村的教师》再重现了《狂人日记》的“吃人”母题,两者都通过“吃人”母题的演绎转向了灵魂内面的自我批判,带有对人性的叩问,体现了一种人道主义立场、启蒙主义态度与现代批判精神.而鲁迅的深刻在于他借“狂人”之口喊出了“吃人”这个振聋发聩的声音,认清事实之后无奈偃旗息鼓.陈映真虽在思想的深刻上不及鲁迅,却还是试图以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将其寄托于人道主义的期望中.  相似文献   

17.
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学界的一座高峰,创造了众多优秀作品。《心》是夏目漱石后期的代表作之一,充分体现了其不同于西方的独特的个人主义思想,文中充满了对极端利己主义的批判。本文通过对《心》的解读,研究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8.
一篇章有多种解读方法。鲁迅先生是一个思想型的作家,而且在写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已年满46岁,可以说是一个成熟的思想型作家,因此,他的作品必然带着成熟的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这样,从研究鲁迅先生的思想出发,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进行“思想解读”,应该是一个新的解读角度。  相似文献   

19.
《伤逝》和《离婚》都表现了主人公对具有现代性因素的爱情的追求。涓生认可的“娜拉出走”的现代性价值理念和老李对诗意的追求也都是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现代性追求。这种追求最终的理想破灭使主人公遭遇困境。他们选择的不同的应对方式体现了作的生命哲学:鲁迅反抗绝望,老舍选离困境。原因有化因素、心理因素和人格因素。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儒林外史》的普及与流行程度,远不及《水浒传》等四大名著。《儒林外史》既没有英雄传奇的色彩,也没有情意缠绵的爱情故事,通篇渗透的是作者对生活的理性的思考。正如鲁迅先生当年所说:“《儒林外史》作者的手段何尝在罗贯中下,然而留学生漫天塞地以来,这部书就好象不永久,也不伟大了,伟大也要有人懂。”《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是一个具有思想家气质的小说家。整部《儒林外史》都贯穿着冷峻的笔调,有一种将人生底蕴看透了的冷静。可以说,《儒林外史》的难于被人理解,主要原因在于其主题的严肃与结构的独特。 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