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追求人的自由、实现人类解放,始终是马克思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青年马克思在对异化问题不断深入地探讨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分工是异化产生的根源,进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分工思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基本形成.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重点阐述了分工的思想,其目的是为了探究如何消灭分工,进而消灭异化,实现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最终奋斗目标.研究马克思消灭分工的思想,弄清消灭分工的内涵、原因和方式有利于指导我国现阶段如何为最终消灭分工作好准备,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将分工作为贯穿始终的一条红线,分析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得出历史唯物主义一系列重要结论。马克思、恩格斯从分工本身的变迁、分工与社会历史的变迁、分工与个人的发展三条线索入手,梳理、讨论分工问题的基本思路:分工本身经历了自然分工、社会分工的自发阶段和社会分工的自愿阶段的发展过程;分工把生产力、生产关系、私有制、阶级、国家等社会历史范畴贯串起来,构成人类社会历史变迁的过程;在私有制下,束缚个人发展的自发分工是人类异化的根源,只有自愿分工才是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马克思是从人的本质及其存在方式出发去理解历史的。因此,只有回到人本身,通过对人类劳动、交往及其基本前提的分析,才能真正揭示人类历史演进的机制。劳动和交往作为人的本质的存在方式,二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分工作为人类自然差别在其活动中的表现,一直伴随着人类发展的历史。劳动、交往和分工三者作为人的活动及其表现形式,统一于人类发展进程之中。正是由于分工导致的异化和私有制,才使人类社会的发展表现为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共产主义则是对分工导致的异化的积极的扬弃,是在消灭私有财产的基础上人的劳动和交往的真正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在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分工"的概念首次在马克思哲学范畴内得到较为明确的表述与解释。分工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中介,也是马克思与恩格斯系统阐发其唯物史观的逻辑前提。分析对分工概念之于生产力、生产关系、意识形态、异化劳动乃至人的发展等历史唯物主义范畴的意义,多角度梳理分工的历史发展过程,有助于明确认识分工概念及其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深入研究马克思早期思想中的劳动分工理论有重要意义。人类历史不外是一部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历史,而分工又是劳动的重要环节,马克思正是研究了分工范畴的历史作用,促使他从异化劳动向唯物史观过渡,并为创立和深化唯物史观作了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的分析和理解,指出了分工与异化的当代新属性,从而提升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辩证认识社会分工的积极和消极意义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之间的关系复杂难解,异化劳动否定着美同时又生成着美。在二的关系问题上,一直存在着很多争论,不过以往多是从异化劳动的过程和美的生成过程来探讨;二的关系放在马克思写《手稿》的具体历史意图,放在整个人类历史进程的大背景中去审视和透析,最终使两种对立的理解统一于一个共同的终极目标——扬弃异化,实现审美的真正解放。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与马尔库塞都很关注人的本质、人的异化以及人类的解放。马克思从对劳动的分析入手,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提出通过社会革命、改变生产方式来克服人的异化,达到人类的自由与解放。马尔库塞认为爱欲是人的本质,但资本主义社会却利用技术理性使人们仅仅满足于虚假需要,出现了消费异化。他主张通过艺术和审美形式来实现人类解放,但由于缺乏现实依据,不免陷入乌托邦的境地。  相似文献   

10.
马尔库塞结合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说”和弗洛伊德的“爱欲说”.提出了“人的异化”理论.并从主体性哲学层面细致分析了人的异化的主要表现形态,深入剖析了人走向异化的深层原因。面对现代文明社会中人类普遍异化的现状.马尔库塞进一步探讨了克服异化、拯救主体性的有效途径,即通过艺术实现爱欲的解放。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类概念不同于费尔巴哈以及此前的一切哲学而具有全新的内涵。马克思把自觉自由的活动当作类的生活和本质的主要表征,进而揭示出自然界是类的对象即"无机的机体",而社会即自我与他者的统一关系,既是类的存在方式又是类借以占有自己的自然存在的中介。马克思以人类社会和社会化的人类为立脚点,依据异化的扬弃与异化走着同一条道路,揭示出伴随异化的劳动的发展,必然扬弃私有制和分工,必然扬弃劳动的异化,并通过遭受普遍奴役因此要求废除人间一切奴役制的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必将实现人类解放,从而确立和实现类主体。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其分工理论的“诞生地”。特殊利益、共同利益与虚幻共同利益的矛盾是“虚幻共同体”的本质特征,而分工的发展是造成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分离和虚幻共同利益的根源。通过辩证考察个体与共同体关系、批判性呈现共同体虚幻形式、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马克思展开了对分工的前提性反思,确认了分工的文明与异化的双重面向,并提出“消灭分工”的现实道路。只有消解受资本逻辑主导的分工的异己性质,充分发挥分工的历史进步作用,使之成为生产力发展和人类普遍交往的桥梁,重建共同利益,才能破除共同体的虚幻形式,建立“真正的共同体”,即“自由人联合体”。在命运互联的现代世界,马克思分工理论的世界历史意义在于提示出生成人类真实的共同利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抓手”在于构建以合作共赢为基础的更为自主、更加公平、更高水平的国际分工体系。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对分工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是与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历史性社会关系视域的不断生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从现实的物质生产出发,以分工为理论中轴建构起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特别是资产阶级社会的历史性分析与批判。但与《资本论》中对分工的科学认识相比,此时的分工还是一个具有局限性的概念:首先,在对政治经济学初步研究的基础上以经验性的社会关系视域来理解分工,将消灭分工视为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其次,并未区分狭义的工场内部分工与广义的社会内部分工,从而遮蔽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层面剩余价值生产的剥削性质;最后,从经验性的分工与所有制关系出发的“历史科学”的建构尚无法实现对人类历史发展内在动力的科学揭示以及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性认识和批判。  相似文献   

14.
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之间的关系复杂难解,异化劳动否定着美同时又生成着美。在二者的关系问题上,一直存在着很多争论,不过以往多是从异化劳动的过程和美的生成过程来探讨;二者的关系放在马克思写《手稿》的具体历史意图,放在整个人类历史进程的大背景中去审视和透析,最终使两种对立的理解统一于一个共同的终极目标———扬弃异化,实现审美的真正解放。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人类解放理想是科学共产主义学说的理论核心,是马克思在理论旨趣、文本主体、实践求索和终极价值中不断追求的最终理想。但是,人类解放理想的形成和确立需要经历复杂而漫长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人类解放理想得以实现的三个现实层面:上层建筑解放、经济基础解放、自由与个性解放。这三个方面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区别,共同推动了马克思人类解放理想与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分工本身经历了由简单向复杂,由宏观到微观,由低级向高级进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它由于自己内在的矛盾,有规律地表露出各不相同的重要特征,这是我们划分分工阶段的基本依据。1、自然分工阶段指纯粹以地理自然、生理自然为基础发生的分工。它在空间上不超出自然形成的各个氏族,那时氏族始终是人们的界限。在时间上,从人类社会的开端起,到部落间发生偶然的交换为止。马克思指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与海德格尔都指出了现代社会中人类面临的一种根本处境:人的异化。马克思从劳动的分析入手,寻找人类生存异化的社会根源,提出通过社会革命,改变生产方式,来克服人的异化,达到人类的自由与解放。海德格尔则通过反思人类既有的思维方式,寻求生存异化的根源,希望回到思想的本源,实现思想、语言与存在的同一,让思想保持它的丰富性、多维性,将人类从无家可归的生存境遇中解救出来。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思想,有一条重要的线索,这就是人的劳动实践活动的审美意义和人的审美本质在人的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审美是人类劳动实践活动的本质属性,人的发展就是恢复劳动实践活动的这一属性,使人的审美素质和能力得到解放与发展。这一发展的途径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消灭阶级,消除“异化劳动”,消除人的分工差别,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的这条思想线索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出发点。理清这样一条线索,对于完整而深入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思想以及从新的角度理解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解放不是理性的激情,而是激情的理性,是一种历史活动,而非思想活动.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肯定了政治解放的进步意义,同时也指出了它的局限性.正是通过对政治解放的批判,马克思得出了必须从政治解放进展到人类解放的结论.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明确地把克服市民社会、实现人类解放的使命赋予无产阶级.这一使命在<法兰西内战>中被界划为"社会解放".但社会解放还不是真正的人类解放,而只是无产阶级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是对政治解放的辩证否定性环节.因此,马克思的"解放"理论是一种辩证否定的批判性话语,呈现为辩证否定的动态结构性过程,人类解放也并不是人的"解放"的最后形式.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从人的实践出发,归纳出人的最高本质,这与以人性论为理论基础的人道主义有本质上的区别。马克思批判抽象的人,从具体的人出发,揭示了人的劳动异化、人的本质的异化,阐述了人类解放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