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7 毫秒
1.
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是一个"脱域化"的过程,人们打破了地域界限而流动了起来,走出了熟人社会而进入陌生人社会。但是,工业社会在地域边界消失的地方确立起了领域界限,整个社会分化成许许多多不同的领域,其中,公共领域、私人领域和日常生活领域是三个最为基本的领域,社会治理也是建立在领域分化的基础之上。不过,从西方理论来看,学者们仅仅看到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差别,却忽视了日常生活领域,因而,社会治理并不能完全适应这个社会的要求,而是处处都表现出了矛盾和冲突。20世纪的一些思想家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并希望提出新的方案,比如,哈贝马斯就从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中抽象出了一个"生活世界",并试图在此基础上去探讨完善社会治理的方案,但都不成功。在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中,建立在领域分化基础上的社会治理模式正在丧失合理性,一种领域融合的趋势正在呼唤合作治理。  相似文献   

2.
社会的封闭性或开放性决定了社会治理的状况,在近代社会早期的工业化进程中,随着地域界限的突破,熟人社会转化为了陌生人社会,有限的开放性决定了社会治理需要依据规则进行。然而,工业社会是一个存在着知识霸权的社会,是一个排斥文化差异的社会,因而,社会治理仍然是一种半封闭、半开放的治理。工业社会的领域分化造成了人的身份与角色的二重化,也同时使社会治理分化为国家治理和组织治理两个部分,进而使社会治理陷入各种各样的矛盾与逻辑悖论之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发现了法治。作为法治基础的法律,具有公开性的特征,但是,当法律落实到社会治理过程中并以法治的形式出现时,却仍然具有封闭性的特征。不过,全球化、后工业化意味着人类社会治理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此前一切"使动"与"被动"的社会治理响应机制都将终结,代之而起的将是为了人的共生共在的合作治理。  相似文献   

3.
与社会转型相伴生的必然是社会管理方式的转变。随着工业社会逐渐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型,原有的以政府管控为中心的社会管理也在向社会治理转变。参与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初级阶段,需要向高级阶段的合作治理转变。当前我国应通过合作理念的确立,合作能力的提升,合作机制的建设,为合作治理奠定基础,推动社会治理方式从参与治理向合作治理转型,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如何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当下的一个基础性命题,各地在基层治理实践中取得了很多宝贵经验,但很难有一个普适性治理模式。从社会治理视角出发,结合结构主义理论,以上海S村违法建筑综合整治为个案,尝试建构一个城乡结合部基层社会治理的模式。通过文本梳理和田野调查发现,治理模式的选择决定于治理的结构基础和治理环境。为了真实有效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要因时因地制宜,建构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联动的整体社会治理模式,治理主体轮流置换,破除条块区隔,赋权增能;治理客体双重建构,重塑城乡一体生产生活空间;治理机制联动安排,政府保障政策产出,市场提供资本供给,社会提升自治水平,构建能够真正共建共治共享的发展共同体是遵从治理规律的应然途径。  相似文献   

5.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各类资源不断下沉到乡村,理解社会资本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作用对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田野调查发现,奎塘畈村具有一定的社会资本存量,乡村社会治理也有初步的成效,一系列措施使其在乡村治理的摸索中看似逐步走上正轨,实际上其治理成效与付出并不成正比,存在村民参与网络不健全、规范资本先天不足、乡村治理主体单一等问题。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探讨乡村治理中社会资本的优化,并指出合理引导下的存量社会资本是乡村治理模式创新和完善的前提所在。  相似文献   

6.
社会自治经历了一个从城市自治到城市国家的社会自治,最后到民族国家的社会自治的过程.社会自治本质上体现的是一种国家公共权力的分配关系,其发展目标是实现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变,逐渐走向合作治理.随着身份平等取代等级制度,国家统治走向合作治理,社会自治的作用日益凸显.社会合作治理模式进一步催生和推动了社会自治的发展.为此,我们应从思想观念、自治内容、法治环境、政府转型和市民社会五个方面充实和完善社会自治理论.  相似文献   

7.
运用Citespace软件对CNKI数据库中收录的369篇基层社会治理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展现出学术界关于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研究动态:该领域的发文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特别是2014年后发文量大幅度提高;各研究作者与研究机构多进行独立研究,合作研究较少;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主要有治理主体与治理模式两个研究领域;“枫桥经验”与党建引领是该研究领域近些年的热点所在。  相似文献   

8.
社会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是对社会资源和社会权利的规划和整合。从传统社会至今,社会治理的手段既包括国家权力、法律,也包括传统的家法族规、乡规民约等民间知识规范的非正式制度安排,而现在社会治理模式正由行政集权式向民主参与型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人们的社会心理也发生着变化,对社会治理、对政府权威从畏惧服从到热情信任。由此可见,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变影响着民众社会心理的变化,而社会心理的变化又推动了社会治理的稳定。  相似文献   

9.
基于不同的理论和现实基础,中国乡村治理的改革,存在两种取向:国家取向和社会取向,并在实践中体现为完善官僚体制和社会治理。就理论层面而言,各种乡村治理模式的结构设计,都包括了完善官僚制和社会治理的内容;但在实践层面,国家对社会进行控制的目标追求占统治地位,现行的“乡政、村治”模式及其改革明显偏向国家取向这一边。如何处理这两种取向的矛盾,形成合理的治理结构,是乡村治理改革中带有根本性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从社会管理演化到社会治理,再到法治社会的提出,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内在的发展逻辑。这其中经济的快速发展、行政体制的变革和社会形态及社会关系的转变成为不断推进社会治理方略进步的动力源。法治社会已成为当下中国的治理之路,也是法治中国一体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它必将推进社会治理更好更快地迈向"善治"。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不同的理论和现实基础,中国乡村治理的改革,存在两种取向:国家取向和社会取向,并在实践中体现为完善官僚体制和社会治理。就理论层面而言,各种乡村治理模式的结构设计,都包括了完善官僚制和社会治理的内容;但在实践层面,国家对社会进行控制的目标追求占统治地位,现行的“乡政、村治”模式及其改革明显偏向国家取向这一边。如何处理这两种取向的矛盾,形成合理的治理结构,是乡村治理改革中带有根本性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2.
社会心理服务是一项在社会治理情境中由政府推动的服务于社会公众的制度实践,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预警-应急”“技术-整合”“协商-服务”“修复-重建”的功能,是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其在实践中却面临着认知错位带来的治理异化,角色冲突带来的治理悬浮,嵌入缺失带来的治理内卷化,衔接不畅带来的治理碎片化等困境,严重阻碍了社会心理服务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功能的发挥。为此,必须转变认知,加强心理服务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融合;提高主体他律与自律,增进二维空间的有机衔接;提升主体专业服务能力,超越治理的内卷化;加强主体间联动,推动基层社会的整体性治理,确保社会心理服务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功能的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13.
社会治理模式变迁与道德教育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治理模式从统治型向管理型、服务型治理模式的发展演进,学校道德教育功能也应发生变化,从体现"国家—个人"关系的一元维度转变为"国家—共同体—个人"的多元维度,从国家对个人的单一控制模式转变为国家、社会力量、个体等多方力量的多元互动模式。学校道德教育模式也需发生相应变化,传统农业社会的典型示范式榜样教育需代之以现代公民社会共同体精神的培育。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社会整合模式以社会学结构主义取向为理论基础,综合运用利益整合、资源整合、组织整合和价值整合等手段应对社会矛盾。随着社会形态多重转型、个体化社会的来临以及社会治理理念的流行,社会矛盾应对思维需要从静态的结构取向走向动态的互构取向,形成更加关注行动和过程的社会合作模式。当前我国各类社会合作模式都处于转型之中,未来需要在社区回归、主体参与以及道德重建等方面共同着力,实现社会矛盾应对模式从社会整合到社会合作的转向。  相似文献   

15.
社会结构决定了社会治理模式与治理方法的选择。以社会结构为特征的社会的重大变化,深刻影响着社会治理的目标与取向。所以,社会结构不同,由社会结构所决定的社会存在方式不同,社会治理的主体与各个主体所采取的治理行动就会不同。社会从期初结构到现时代的转型过程,不断决定着维护社会秩序的治理格局的转型过程。所以,以社会结构为最主要代...  相似文献   

16.
大数据开启了人类社会的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以一种独特新颖的方式,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思维模式。通过思维意识、数据决策、多元协同、技术支撑四个维度来构建起新型的社会道德治理体系,实现社会道德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作为社会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治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五位一体布局的重要支撑。从"十二五"时期开始,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共同构成了当代社会建设的两大支柱。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能力不仅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激发社会活力,也将大大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这一点,从"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已经清晰可见。  相似文献   

18.
司法公信力是司法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在司法领域中的着力点。构筑司法公信力需要从社会治理高度对司法运作机制以重新审视。合作司法是社会治理谱系下从管理向治理转变在司法中的体现。降低司法成本和实践司法公正是合作司法实践路径中的两个向度,统筹两者是合作司法之于司法公信力的意蕴所在。  相似文献   

19.
陈晔 《唐山学院学报》2022,35(4):19-24,55
市域作为我国国家治理的关键环节,关系着社会秩序与活力,因而市域社会治理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立足我国的治理场域,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重在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而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关键是解决好市域社会的再组织化问题。文章以"政党-社会"关系为视角,结合浙江省地方治理经验,揭示新时代党建引领市域社会再组织化的内在逻辑及具体实践路径,进而把握党建在社会治理中的关键作用和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用“治理”冶统领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目标。其现实依据是社会多元化背景下公民社会崛起,社会矛盾凸显的客观形势。创新社会治理是新时期党和政府推进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基本职责。现阶段,党和政府创新社会治理应围绕“激发社会活力”破题,节点在于突出“人”的主体性地位。基本思路要求为: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不动摇;坚持走中国式治理道路;要在关键领域、关键环节上体现其实质内容;培育公民主体意识,不断发掘创新社会治理的力量源泉。创新社会治理思路要求具有内在的逻辑性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