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以生活世界为根基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对传统理想信念教育范式的突破和发展.这首先表现在价值逻辑上是从"是-应当"转变为"应当-是".在"应当到是"的逻辑过程中,这一转变需要一逻辑中介即道德信仰.道德信仰通过"价值还原"和"超越生成"机制,使大学生个体得以突破"主-客"、"个体-社会"和"真理-价值"的二元价值分裂,使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得以主体性的生成.  相似文献   

2.
以生活世界为根基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对传统理想信念教育范式的突破和发展.首先表现在价值逻辑上是从"是-应当"转变为"应当-是".在"应当到是"的逻辑过程中,这一转变需要一逻辑中介即道德信仰.道德信仰通过"价值还原"和"超越生成"机制,使大学生个体得以突破"主-客"、"个体-社会"和"真理-价值"的二元价值分裂,使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得以主体性生成.  相似文献   

3.
德育课堂变革的全过程应贯穿生活理念、立足生活实际,着力推动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转变;在情境创设时,强化情感体验作为"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的特殊价值;通过"教学做合一"和"在劳力上劳心",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践行能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高校BBS中大学生网络道德责任的缺失与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校园BBS在我国各高校飞速发展,校园BBS中的社区生活已经成为很多大学生校园生活非常重要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这个以"开放""自由"为精神支柱的虚拟世界,尤其需要加强个体道德责任.通过对BBS中网络道德责任缺失的现状、原因分析,以及对校园BBS中的网络道德责任学习机制的研究.提出了对学校建构大学生良好网络道德责任的建议,包括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的理念和人文管理的方法两个部分.  相似文献   

5.
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以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发展人格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知识源于教材,更源于生活。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应遵循学生的生活逻辑,设计由浅入深的梯度内容;展开由"我"及"他"的温情观照,丰富学生的个体经验;进行"变客为主"的主体转换,提升学生的成长智慧,实现学生更好的道德成长。  相似文献   

6.
推进德育课堂回归生活,需要在明晰课堂教学逻辑的生活化方面着力。教学逻辑的生活化并非按照小学道德与法治预设的教育逻辑,按部就班地运用于本班的课堂教学中,而是需要教师将普遍的教材逻辑转化为适应本班儿童的、具体的教学逻辑。教师可以以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育逻辑为指引,以儿童生活的"现实"为起点,以儿童生活的"可能"为方向,以复原社会文化经验的"生活基底"为突破口,构建回归生活的课堂教学逻辑。  相似文献   

7.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融合了政治学、法学、伦理学、心理学、哲学等诸多学科内容在内的综合性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应当遵循学生的生活逻辑,教学时以学生生活中的真需要、真问题为原点、归宿,引导学生"真"参与、"真"共情、"真"觉知。通过"真学",让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培育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8.
贾娥 《学周刊C版》2014,(1):131-131
正思品与生活这门学科是以学生日常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陶冶学生良好道德情操,锻炼学生意志为目标的综合性课程。我们要很好地把握新课程标准目标,贯彻、渗透新课程标准理念,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生活,遵循生活的逻辑,让品德教学回归生活,体现其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点,从而使小学生的道德认知与行为和谐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标准指出,这两门课程都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是帮助学生"学习做人"的学科。课程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设置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力求"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的目标在学习活动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0.
网络热词"屌丝"爆红网络,极受80后、90后年轻人的追捧。"屌丝"不仅是一个新兴的网络词汇,更代表着一种文化现象。"屌丝"一词强势模因形成的原因是其具有经济性、时尚性、合理性等特征。语言模因是网络热词得以复制和传播的潜在动力,利用语言模因论,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发展和变迁。  相似文献   

11.
实践德育论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实践德育是从学生道德实践的需要出发,在学生的道德实践中进行,通过道德实践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良好品德,最终为了学生过(实践)道德的生活的道德教育理念、取向及具体操作范式。实践德育将实践作为德育理论建构和实际的德育过程的逻辑起点与基础。  相似文献   

12.
<正>"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网络热词的出现以及一夜爆红,常常令人惊叹不已。伴随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又一批时政性网络热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刷屏,成功融人我们的生活。这些网络热词不仅直接反映了某一个或某些社会领域所关注的热门现象或热点事件,而且深深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以及行为习惯。根据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的"健全立德树人  相似文献   

13.
学生道德量化评价不仅与新时代的教育追求与评价理念存有抵牾,在反映学生道德样貌的整体方面存在不足,而且在激发学生道德发展方面也易陷入低效的泥潭。而道德评价的质性取向在理念、信度和效能方面表现出的优越性,使其成为未来评价改革的重要方向。据此,应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以多元主体合作的评价路径为逻辑中介、以“道德人”的培养为逻辑终点,以此推进道德评价质性取向的良好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4.
常态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应直面学生认知,并指导他们生活和做事。研究认为,提高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效,要以学生道德素养的发展为导向,从教学实际出发,遵循学习逻辑、学科逻辑及生活逻辑,整合设计要素,将教学实践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把课程任务转化成学生向往的“课程生活”。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任务设计要关注真实性、回归学科性、突出整体性、落实参与性,以实现“少教多学”“提质增效”、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课程目标。  相似文献   

15.
网络的发展及盛行,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渠道和方式,同时带来了语言表达的新方法。这些语言紧扣社会热点,由此产生的"网络热词"也常常获得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受到大众网友的推崇。随着网络热词更广泛的应用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其英译问题也逐渐成为人们的关注之一。网络热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色,翻译时需综合考虑。本文以"佛系"这一网络热词的翻译为例,探讨网络热词的英译策略。  相似文献   

16.
毕颖妍 《考试周刊》2013,(7):170-171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网络正以迅疾的速度介入中学生的生活,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应当有极大的拓展。一方面要充分适应"新经济"时代的道德精神,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道德的培养,开展网络教育,使德育贴近学生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7.
"优化德育生态,助推学生成人成才"就是要求教育工作者不仅从生态的视角观察德育,还要从优化德育生态的高度,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生道德成长的规律,不断创造良好的德育生态环境,让学生在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快乐活动、快乐成长中形成正确的道德信条、道德原则、道德思想,自然提升道德品质,实现学校德育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8.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品德教育"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要以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为基础,确立学生在品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拓展学生学习空间、注重心灵沟通、引导学生"认同",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在德育实践中存在着一种将德育独立化的思想倾向,为此,学校德育教育应当以人为本,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习惯,使其在实践中自觉地将道德要求内化为个人的行为法则,以更好地实践道德生活。当前德育方式变革关注的重点是重视课堂、网络以及实践对学生交流的影响,变"训导观"为"指导观",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道德分析与评判。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加强网络道德自律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在造就新时代的同时,也使作为网络主体之一的大学生前所未有地面临着道德上是否"应该"的严峻挑战.道德自律是网络秩序得以维系的主要保障,也是大学生网络主体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必需.本文以道德自律为立足点.试图对大学生加强道德自律的途径作尝试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