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2 毫秒
1.
一、引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纳入到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总体系之中,将信息技术作为八大学习领域之一的技术领域的科目,使信息技术与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并列。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主旨是培养学生跨时代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信息的能力。同时,信息技术学科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方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信息素养是一个人应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产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技术的意识、态度,以及对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的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系统中各要素有效地融合在一起,经过科学的教学设计,以改善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进而达到优化学科知识体系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实践过程。根据信息技术所发挥的作用不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关注技术应用的层次,把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工具的层次,以及关注学生素养形成的层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以相关标准为依据,以教学设计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改善评价方法为契机,以实现学科教学目标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前,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这门新兴的学科,大家比较关注课程教材建设、考试评价研究等方面,而对于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视程度相对要弱一些。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评价,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在近几年的实践中,借鉴了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法,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评价方法进行了一些研究。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原理课堂教学评价是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相应的手段,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诸因素及发展变化所进行的价值判断。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应围绕课堂教学评价的对象,以…  相似文献   

4.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生评价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操作标准,各个学校都是在借鉴其它学科的考核办法,自行实施对学生学业的考核与评价。在新课程改革时学生的评价涌现了许多新问题,建立一套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性发展的较为科学的学生评价体系,已经成为目前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亟待广大教育教学理论工作者和一线的教师们共同探索与解决。本文围绕学生学业的表现性评价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探寻当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学生学业的有效评价方法与措施,为新课程改革提供一点有效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一、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目标评价的目标是实施评价的前提,只有明确的目标,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教学评价应该以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课程发展的评价体系为目标,从学生、教师和课程内容这三方面出发,与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职校生信息素养现状的分析,提出六种策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课堂上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及建立和完善评价体系,优化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课外加强网道德教育,多渠道提高学生信息技能和信息意识,从而达到提高职校生信息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一、建立信息技术课程综合评价体系,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分数是指挥棒。这句话有它积极的一面。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师特别要注意发挥它的积极意义。由于信息技术是一门崭新的学科.存在一部分信息技术教师不看作业、不考试、期末打个“神仙分数”的现象,这好比把紧箍咒丢掉。信息技术本来是一个考查科目,缺乏了评价体系的科目会让学生觉得可上可...  相似文献   

8.
信息技术是一门集知识性、趣味性、技能性和综合应用性于一体的学科,具有与其它学科不同的特殊性,他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性学科,更是一门与其他学科关系极为密切的工具性学科,现阶段,这门学科的评价体系存在评价主客体单一、方式传统、内容浅显、作用甚微、评价方法不科学等不足。鉴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和当前的评价现状,以多元智力理论和新课程理念为依据构建能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探索可操作的评价方法,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在本文中就信息技术学科当前的评价现状进行了分析,在评价原则、评价方法等方面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崭新的学科,如何领会并贯彻本学科课程标准的精神,建立一种较为科学的、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评价体系,对小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成绩进行科学的评价,已经成为当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管云超 《快乐阅读》2012,(18):37-3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在高中信息课程教学中开展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主导,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教学评价,是高中教学未来改革的必然趋向。信息技术学科有着自身的诸多特征,鉴于信息技术发展,这门学科总会有很多新东西的出现,而这对于处于青春思维的高中学生,是非常乐意与容易接受的。在信息课程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开展教学评价,利用评价的教育功能,以促进学生信息素质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李和茂 《时代教育》2010,(6):246-246
随着科学日新月异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也快速发展.作为一门新学科,信息技术集知识性、技能性、应用性和综合性于一体,与其他课程有着明显的区别.信息技术课程培养的是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从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就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2.
王华 《天中学刊》2007,22(6):14-16
我国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已日趋完善,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农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仍处在刚刚起步阶段,还存在诸多问题。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对课程整合的认识;建立适合农村中小学自身发展的教育资源网;加强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建构科学、动态的课程整合评价体系等是解决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正>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尚处于探索阶段。如何有效地发挥评价机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正面导向作用?如何借助校园网探索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开展学生作品网上评论,将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价有机结合?如何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利用网络借鉴文件夹评价,创立学生电子档案,开展动态评价;借助校园网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等级评价体系?本文以校园网为平台,探索基  相似文献   

14.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故,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信息技术学科一向注重学生实践训练,要求学生不但要理解学科知识而且要会动手操作。传统的教学评价比较重视结果,往往会用完成一份试卷或一个作品就代表学生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在各个时期的学习情况、掌握情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信息技术课堂是学生智慧结晶的课堂,是学生运用各科知识的课堂,也是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创作的课堂,由于Internet的开放性,所以还是一个开放性的课堂。  相似文献   

15.
目前,信息技术教育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使得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的工具,就必须提高信息技术学科地位并对有关课程进行整合。  相似文献   

16.
张腊梅 《学周刊C版》2011,(10):107-107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指出:通过教学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因此.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善于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本文主要从探索教学模式、完善评价体系和注重学科整合等方面论述了在信息技术课上如何提高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相似文献   

17.
叶博 《中学教学参考》2012,(29):119-119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融合知识性和技能性的课程。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的自身特点和学生个体的差异,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差异大。科学的评价能让学生获得激励,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并在原有水平上有新的发展。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评价,使教师不断调控、改进教学进程,使学生不断地改进、完善自己的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改革需要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运用非线性的学习资源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运用网络多媒体数字化教材有利于变革传统教学模式,冲破教材在内容、形式上的束缚;运用专题学习网站进行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师改变教学观念、激活学生思维。同时,师资建设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败的关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应具有创新性、多样性,但模式先导制约了它的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被现有教学评价体系所束缚,是一个漫长的、历尽艰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范辉 《考试周刊》2010,(28):147-147
本文对课堂教学评价进行初探,以便更好地教学,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兴趣,建立体现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上进.推动信息技术课程不断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0.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当前信息技术课程面临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教师教学迷茫以及学校家长不支持等现象,分析得出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所面临的瓶颈,其根本原因是学科背景和学科思维的缺位。计算思维解决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背景和学科思维的问题,为该学科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