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穆青的新闻作品之所以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新闻作品语言生动,布局精巧,结构灵活,细节丰富,不仅能传播新闻信息,更能带给人们美的享受。这种用文学手法采写的新闻作品在新闻传播上的独特意义,很值得我们现在新闻工作者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海明威是一位伟大作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和极有个性的新闻记者。他在长期的新闻写作生涯中形成了独特的新闻写作风格,被称为"海明威式的新闻"或"反式新闻",他的行文反映了他当时摆脱传统新闻写作的套路,大胆运用文学技巧,敢于展示个性及他追求写作效果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3.
掌握文体特征能极大程度在译文中重现原著的文学价值,对于翻译小说作品的译者来说,准确把握原著的文体特征能让读者在译文中感受到原作的写作手法和作品魅力。文学文体学的理论指导可以帮助译者敏锐地抓住作品语言形式的特征,将作者的文风和写作手法融到译文中。笔者试从文学文体学的视角对英国著名小说《傲慢与偏见》三个汉译本进行文学文体学指导下翻译风格的分析,探讨文学文体学对翻译工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闻语言是新闻从业人员在新闻作品中体现自己的写作构思和技术手法的总和,它可以形象地揭示新闻内容,表达作品思想的准确性和深度。而不同的语言形成不同的新闻风格,风格的形成是新闻能否更被公众理解、接受的关键。解释新闻语言并提出在新闻作品中语言创作时的一个总体衡量标准——"真"和"诚"。  相似文献   

5.
王蒙是我国当代文坛的拓荒者,他不仅用传统手法写出了大量作品,而且积极借鉴西方意识流手法,写出了一大批引人注目的佳作。用这两种手法写出的作品风格显然不同,在语言上也相应地具有不同特色。本文试从汉语和文学结合的角度,对王蒙文学语言的第二个侧面,即用意识流手法写作的文学语言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6.
“陌生化”是文学写作的一种手法,它可以很好地运用到新闻创作中。在新闻作品中体现“陌生化”,一是要形成创新意识,二是要善于运用新闻作品的表现方式,三是要善于发挥媒介的特色效能。  相似文献   

7.
美国著名作家诺曼.梅勒在作品中大胆创新,运用多种艺术手法,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创作了享誉文坛的小说:“非小说”的问世,开创了美国新闻体文学的先河;“后现代派小说”代替传统形式是其创作史上的一次戏剧性转变;以超然态度客观转述的记实小说使写作风格又发生了变化,在文坛和传媒界博得好评如潮。  相似文献   

8.
陈婷婷 《文教资料》2010,(18):20-21
宋玉是我国先秦文学史上的一位大家,他的辞赋作品尤其著称于世,在人物塑造,写作手法,主题旨趣等各个方面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宋玉辞赋作品的写作手法具有开创性,在很多方面对抒情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宋玉其人及其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应该得到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9.
"零度写作"是法国后结构主义大师罗兰·巴特的著名理论。他明确指出"零度写作"实质上是一种中性的直陈式写作,是毫不动心的写作,是纯洁的写作。海明威的著名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则凸显了"零度写作"的风格,主要表现在白描对话和象征手法的运用以及意犹未尽的零度结尾。  相似文献   

10.
《尸骨袋》是由史蒂芬·金所著的具有浓重"哥特风格"的一部恐怖小说,该部作品的写作手法与他的诸多作品主题截然不同,他通过线索引导的手法描绘了人们当下的生活状况,揭示了人们的道德底线与心理困境。通过研究《尸骨袋》的写作手法,进行总结,以期能够给其他的哥特手法作品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展开恐怖小说写作方式上的火花碰撞,迸发思想的火花。  相似文献   

11.
穆青是我国新闻界享有崇高盛誉的著名记者,自1942年正式从事新闻工作起的大半个世纪里,在不同的时代都为广大的受众奉献出经典的新闻作品,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探索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并将新闻实践升华为新闻理论,其新闻采写理论在新闻界独树一帜。对我国新闻学相关理论系统而又深刻的论述;散文笔法写新闻的倡导;视觉新闻和实录性新闻的提出是穆青新闻采写理论的创造性贡献。  相似文献   

12.
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提出了“体由性定”的文学思想。按行文的内在理路,刘勰应该阐明文体创造的根本动因,即创作者的思想情性问题,但是刘氏选择用低层次的“形式训练”(摹体以定习)的办法来创造文体,并视之为“文之司南”。故此,刘勰在阐发如何解决根本问题的途径上,出现了理论漏洞,这是刘勰在面对理论困境时使用了“分身术”的缘故。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质性》诸篇对《体性》篇的理论漏洞做了修补。  相似文献   

13.
王士禛作为康熙时期最有影响的诗人,不仅在歌创作上标举神韵,而且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诗歌理论,这套理论成为当时的主流诗学,其门人和弟子将其概括为"神韵说"。"神韵说"在当时指导了一批诗人的创作。"神韵"是在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过程中积淀的独特的艺术品质,是一种追求缥缈、自然、清远、典雅的美学倾向。"神韵"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独特的审美标准由来已久,钟嵘的《诗品》、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和严羽的《沧浪诗话》都对"神韵说"的最终形成和系统化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其为死君乎""可谓死君乎"的"死君"之义,大致有晋人杜预和清人王引之两家之说,今人祖述杜王而未得确诂。据《春秋》三传用词体例和《左传》文意推敲,可知"死君"即"死君命",意为"效忠君命"或"效死国君"。"其为死君乎"是"难道算是效忠国君吗?""可谓死君乎"是"可说是效忠国君了吧"。如此训释,文从字顺不致歧解。  相似文献   

15.
学案再释     
在迄今的中国学术史研究中,学案史董理依然称得上是一个新领域,可以深入开拓的空间还很大。就拿"学案"一语的解释来说,至今也还没有一个形成共识的定论。经过反复思考和研究,认为,学案体史籍是我国古代史家记述学术发展历史的一种独特编纂形式。其雏形肇始于南宋初叶朱熹著《伊洛渊源录》,而完善和定型则是数百年后。清朝康熙初叶黄宗羲著《明儒学案》,它源于传统的纪传体史籍,系变通《儒林传》(《儒学传》)、《艺文志》(《经籍志》),兼取佛家灯录体史籍之所长,经过长期酝酿演化而成。这一特殊体裁的史书,以学者论学资料的辑录为主体,合案主生平传略及学术总论为一堂,据以反映一个学者、一个学派,乃至一个时代的学术风貌,从而具备了晚近所谓学术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专用文体。自问世以来,人们对八股文的评价褒贬不一。试从以下五方面来探讨八股文在当代写作教学中的价值:八股文的特定格式符合一般文章的"起承转合"章法结构,有利于学生习得一定的章法结构;对"代言"的严格限定,启示写作要读写结合,又要有一定的想象力;对"尊题"的严格要求,启示写作行文必须切合题旨;作为一种议论文体,是训练理性思维的重要凭借;分步、渐进的训练过程,符合由简而繁、由易到难的学习心理。  相似文献   

17.
明代评点大家孙鑛的《文选》评点著作——《孙月峰先生评文选》表现了他的复古思想。孙鑛在《文选》评点中提倡精腴简奥的理想文风,以之为衡量选篇的标准,并提出实现理想文风的两条途径:掌握为文之法和对作品进行反复锤炼。《孙月峰先生评文选》也因表达了评点者的文学思想和批评主张,凸显了评点的文学批评价值,成为《文选》评点史上质量最高的著作之一。  相似文献   

18.
杜牧的文学思想重视文章的社会功用,并求立言之不朽;对文章的“意”、“理”以及作品风格、文学修养等表现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其文学思想对诗文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晚唐诗歌对词体的定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杜牧的诗歌尤其是七言绝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词体发生着影响:杜牧诗歌的隐约深细为词体主流意境的形成导夫先路;杜牧诗歌将伤眷伤别的题材演绎得细腻多情,朦胧要缈,为词体所继承;杜牧诗酒风流的生活为后世词人提供了写作素材和写作的心境。前两个方面又都和晚唐文人与两宋文人更偏重隐约精微的审美心态有关。  相似文献   

20.
在对《文心雕龙·隐秀》篇的研究中,有一类颇具影响的意见是将"隐秀"看作不同的风格类型:一是"隐"与远奥的风格相近或相通;二是"秀"与新奇的风格接近;三是认为"隐秀"与"风骨"属于刚柔对立的关系,"隐秀"是阴柔的风格。从《文心雕龙》原文所述可知,"隐"、"秀"、"隐秀"都不是风格类型,而是刘勰受汉代京房《易》学影响所作的美学探讨。"隐秀"这一美学命题,是刘勰主张的写作之美与写作策略的重要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