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加拿大作家鲁迪·威伯创作的《发现陌生人》刻意描绘了一种文化被另一种文化毁灭的过程,以及在这过程中,毁灭者和被毁灭者同样不朽的精神和信念。作者从社会、历史、政治、阶级、种族的立场出发,让不同的民族和文化相互审视,从而显示出民族和文化间的差异,唤醒“边缘文化”的自醒意识,并力求超越东西方对抗的基本立场,打破中心权力话语对边缘话语至高无上优越感的神话,从而取消中心达到多元共生。  相似文献   

2.
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在中国的青年群体中引发了巨大的文化传播效应.这种文化现象的显性表征,为我们带来了研究的命题和思考的意义.实际上,这是一种跨文化传播呈现的经典样本.爱德华·霍尔的“非语言传播理论”突破了文化的“陌生人”、“边缘人”的概念,启发了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文本意识.由此,在求同存异的目标价值下,从《老友记》的剧作出发,在剧作的形态特征、内容特征和叙事特征三个层面对其跨文化传播过程的内在机制进行总体梳理,通过剧作这把钥匙打开跨文化传播的门径,探寻其规律构成.  相似文献   

3.
与香港其他作家相比,“南来作家”身份特征明显:他们是一群生活在多元文化对话场中的双重边缘人,其身份是多重的。这就使“南来作家”具有更广阔的视角,他们一般不会以孤立的方式来看事情。在“南来作家”心中,边缘不再是一种流放,一种无奈的困境,而是一笔独异的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   

4.
当我们对中国新文学史作一番匆匆的巡礼时,就不难发现这样一个触目且不争的事实——那些在文学史上最具才华、最有贡献、最负盛名的作家,均属游离于传统主流文化和当时主流政治之外的“边缘人物”。他们正是以其边缘的处境、边缘的立场、边缘的视角和边缘的价值。完成了进入主流文学和主流文化的历史使命。本文以张爱玲为例,试图阐明“边缘化”与文学成就乃至文化成就的因果关系及其所具有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杜拉斯的边缘身份和文本里的边缘角色出发论述其创作的边缘色彩--杜拉斯从边缘中来,她早期的童年/东方生活让她对主流文化有着本能的排斥,对人生的边缘体验和文化身份的边缘性直接导致了"边缘思想",这使得杜拉斯自觉主动地在她的文本世界中关注具有边缘人身份的女性及其他的弱势群体;于是她的文学视角与立场便自然地与女性文学的立场趋于一致,自觉地呈现出了一个边缘对中心、亚文化对文化的对抗姿态.  相似文献   

6.
俄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和鲁迅这两位作家的创作时间虽然相隔半个世纪,但他们笔下的人物及所处的历史境遇与社会文化背景却有相通之处。在他们的笔下,人的病态是作为社会病象的一种曲折反映,而人的疗救与死亡则成为作家自身文化立场的传达。文章旨在表现基本国情与文化传统不同的两位作家对病态及其疗救得文化思考和意义探寻。  相似文献   

7.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这两位戏剧大师在16世纪与17世纪之交的东西方剧坛上都作出了泽惠人类的卓越贡献。本论文拟从《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剧作的梦境描写与做梦情节入手,分析两部剧作中对梦境的不同处理方式折射出中西不同社会文化氛围对剧作家的影响,而强调梦中“至情”论与梦背后“上帝”的存在又反映出二人所处文化语境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曹禺优秀剧作的诞生至少起源于两种文学普遍精神:人呼求生存真相、为存在命名的形而上憧憬;作为时代良心的写作者直面人生的怜悯与恐惧。此两点构成一个时代作家的“基本姿态”;也成就了曹禺作品不朽的艺术性与现实性。这两种精神的共同指归在于生存超越。在曹禺“命名”与悲悯的写作中,隐含着到达这一指归的种种可能。  相似文献   

9.
作为革命剧作家的曹禺以他对旧世界的彻底反叛而享誉文坛 ,但作为出生于封建家庭、成长于新旧交替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 ,在他的身上仍然表现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共存 ,即便是被称作“对传统文化全面反叛和否定”的剧作《北京人》 ,也仍然客观地表现出作家文化心理的双重性。这种双重性既成就了作家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意象是具有一定象征性、抽象性、荒诞性和哲理性的文学审美范畴。梦意象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用来揭示人内心世界,浓缩外界信息的独到艺术手段。汤显祖剧作中大量运用了梦意象,“临川四梦”中梦意象的描写,是汤显祖“至情”理念的寄寓,是作家本质力量的确证。作家之所以以梦寄情,与他的身体状况、传统梦文化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1.
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J.M.库切是当今世界著名作家,既处在欧洲文化的边缘也处于南非文化的边缘的库切从小就体验了无归属感的精神痛苦。他的作品也深深打上了边缘的烙印,《男孩》《青春》《慢人》即是典型代表。本文就从作家及作品两个方面探讨了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12.
从《北京人》看曹禺文化心理的双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革命剧作家的曹禺以他对旧世界的彻底反叛而丰誉文坛,但作为出生于封建家庭、成长于新旧交替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在他的身上仍然表现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共存,即便是被称作“对传统文化全面反叛和否定”的剧作《北京人》,也仍然客观地表现出作家文化心理的双重性。这种双重性既成就了作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与大江健三郎都是各自民族文学中风格独具之人,都持边缘的文学立场,这一立场的选择都具有方法论的含义:以故乡的山村世界为基点向城市文明辐射,游离甚至背离各自民族的主流文学传统,对人性或灵魂进行探寻,建构理想世界。“边缘”是他们坚守知识者独立的人格与自我,以及文学的自由与人性关怀的支点和舞台。表现了20世纪东方文学的一个共同特点: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居于“边缘”立场的文学建构、文化反思与社会批判.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鲁迅与卡夫卡这两位东西文坛的代表性作家,既与时代“中心”有过近距离的接触,但又自觉地与其保持一定距离.坚守各自边缘化的旁观立场。正因如此,他们的心智才能获得某种“自由”,写作才不致受到外在“判断力”的影响,从而能去发现别人不易看见的“真”与“深”。他们作品中的人物,大多是被现实所挤压和抛弃的“边缘”人物,这些人物的不幸与悲哀正是现代人生存困境的象征性图景。此外,他们的作品还以反讽的笔调,揭示了世界与人生的荒诞和虚妄,表现了对传统价值和意义的消解与否定,其中亦不无悲观和虚无色彩,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两位作家后现代主义的思维向度。  相似文献   

15.
老舍和曹禺分别统领着20世纪话剧创作的不同时代,共同铸造了20世纪中国话剧的辉煌成就。目前,关于两位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已经获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但将二者话剧直接进行比较研究的文章还很少,至于具体到将其二人剧作中的某一人物形象拿来比较分析的,尚未见到。文章从四个方面全面比较了"疯女人"李颜与蘩漪这两个特殊女性形象,以期由浅入深、以小见大,透视出两位作家对女性解放之路的不同理解以及在塑造女性形象时的不同写作立场。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从新历史主义角度解读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作家站在边缘的立场,以青少年的边缘文化颠覆成人世界代表的主流文化,但颠覆性力量最终被主流意识形态所包容,并使主流文化得到巩固。在颠覆与包容的角斗中,给世人以警醒,为资本主义发展带来深刻长久的社会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17.
印裔英国作家V.S.奈保尔一直被认为是一个“无根”的“文学旅人”,独特而复杂的文化身份使他得以站在“边缘”冷眼透视“中心”的图景,又能从“中心”批判性地审视“边缘”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其生存状态。本文以奈保尔的两部作品为例,去感受作家根基丧失、归属不定的虚无感以及对祖国印度严重颓败停滞的精神状态的失落感。  相似文献   

18.
广西仫佬族作家鬼子的创作放弃了一贯以来的精英立场而游离于三种文化立场之外,以个人化写作取得边缘立场,以"边缘切入中心"寻求构建自身文化身份,从而达到重返主流的目的。鬼子写作明显的价值取向是对现代性弊端的批判与反思,其小说充满了对"民族记忆"的追寻,对传统美德的眷恋。而这样的写作价值取向是与鬼子拥有少数民族的身份,处于一种全球化、现代化与民族化冲突的两难处境之中寻求文化认同有关。  相似文献   

19.
历时地看,作为美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赛珍珠显然没有受到学术界应有的重视。站在全球化语境下去认识赛珍珠,通过引入“文化边缘人”的概念去解读赛珍珠,我们可以找到赛珍珠及其作品被排斥在经典之外的原因。作为文化边缘人,赛珍珠站在了时代的前列,这也是在当今多元文化的语境下她被学术界“重新发现”的主要原因。从这个视角切入,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赛珍珠在当代世界文坛的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20.
张国宝 《学语文》2006,(4):14-14
《等待戈多》是高中第五册中的一篇。作者贝克特是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作家。剧作写两个肮脏的流浪汉—弗拉基米尔、艾斯特拉冈或狄狄与戈戈,在黄昏时分等待着一位名叫“戈多”的人。全剧共有两幕,第一幕中“近郊、小道、枯树、土墩”的冷清场景在第二幕中除了枯树上添了几片叶子外了无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