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力加 《教育探索》2004,(12):23-24
世界范围的后现代课程研究中出现了"范式转换"的研究方向,并已从过去单一的课程开发走向了"课程理解范式"。这样的转换在观念形态上的理解主要是将课程作为一种多元文化的文本,去理解它和研究它。新课程改革中诞生的综合艺术课程对艺术学科知识的理解在根本上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对什么是艺术学科知识的含义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参与式课程实践下的微格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产生并发展的微格教学,是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的一种可行方式之一.随着课程范式的转换,即由"课程开发范式"转向"课程理解范式",以诠释学为基础的接受式课程实践应运而生,微格教学已经不能完全适合新的课程范式的要求,我们必须面对出现的问题,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3.
对课程与教师关系的关注和反思,反映了研究者关于课程研究和教师研究的思考深度.受到西方课程理念和课程改革经验的启示,我国对二者关系模式的研究经历了范式转换,即从"分离"转向了"整合"范式.相应的,教师从课程的"工具"和"附庸"角色向"自觉反思"、"理解对话"、"共生"、"抵制"、"教师即课程"关系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4.
小学"做数学"课程是基于教材、学情及生活开发的,引导学生通过操作体验、数学实验、综合实践等手脑协同的学习方式来理解知识、验证猜想、探索规律、解决问题的一门校本课程.以"泰勒原理"为依据,搭建指尖数学、实验数学、应用数学课程整体架构,开创以课程资源建设为前提、实践范式建构为核心、多元教学开展为保障的实施路径,制定评价内容多维、评价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助力学生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的养成.  相似文献   

5.
当以"一个特定的共同体中所有成员所共享的信念、价值观、技术等的集合"作为范式的基本内涵时,我们认为课程研究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即课程开发范式和课程理解范式.  相似文献   

6.
由"课程开发"向"课程理解"的课程范式转型是课程研究领域的深化与升华,这一重大转型不但影响了人们对课程本质的看法,还对教学形态、教学评价及师生关系方面造成了一系列重大影响.通过对课程范式转型及其对我国课程实施的影响进行剖析,使广大教育工作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把握当代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为更有效地推进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7.
学生课程参与:一个亟待关注的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学生课程参与是指学生通过介入课程决策、参与课程开发与实施、重构课程等活动从而表达课程权力的一种意识和行为.随着课程理论研究范式的转向、学生课程权力意识的觉醒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课程参与问题渐受关注.学生课程参与有助于提高学生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课程的创生;有利于课程变革走向成功.  相似文献   

8.
面对全球化趋势和多元文化冲突,学校教育需要高度关注地方文化的课程价值。地方文化作为课程,其本体价值主要表现为:滋养学生的本土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感;拓展学生的综合性知识;培养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多元文化的能力。地方文化之于课程,其工具价值具体体现为:促进课程内容适性转化;丰富课程资源,活化教学;保护文化多样性,彰显课程特色。为此,学校、地方和国家教育政策制定者必须充分理解和相互欣赏。  相似文献   

9.
杨明全 《上海教育》2001,(23):25-26
本是由录像化向学校教育的渗透而引发的一点思考。录像化正在与学校教育产生关联,但要从录像本中解读课程意义,必须站在课程理解的视角上对课程作出理解与解释,因为只有在课程理解的意义上录像本与课程本才有对话的基础。课程作作为引导学生发展的载体,应该涵盖超越于学校材料的更多的教育意义。因此,课程研究不仅要关注学校材料的开发,更要关注多元课程意义的解读。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教育科学课程研究领域开始超越以“泰勒原理”为代表的具有理性主义性格的“课程开发式”,走向“课程理解范式”——把课程作为一种多元“文本”来理解的研究范式,教师开始运用多学科的话语来解读教学的无尽意义,课程整合就此拉开了大幕。  相似文献   

11.
由"课程开发"向"课程理解"的课程范式转型是课程研究领域的深化与升华,这一重大转型不但影响了人们对课程本质的看法,还对教学形态、教学评价及师生关系方面造成了一系列重大影响。通过对课程范式转型及其对我国课程实施的影响进行剖析,使广大教育工作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把握当代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为更有效地推进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澳大利亚国家课程颁布三年后,政府于2014年1月正式成立了国家课程评估小组,围绕课程的稳定性、自主性和平衡性,对其开发与实施进行评估与检讨,并颁布了最终报告《澳大利亚课程评论》.该报告主要从国家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课程结构、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治理的未来走向四个方面来阐释评估结果.通过解读《澳大利亚课程评论》,总结出四点启示: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重视潜在价值观的指导;建立专业的学业评价团队,推动课程改革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注重学生多元文化能力的培养;开创“自下而上”新机制,促进公众理解.  相似文献   

13.
当今课程领域所出现的开发范式的转型,使我们开始以理解范式的课程理念来思考教师的课程角色。本文在阐释教师作为创生课程的实践者这一角色涵义的基础上,阐述了教师在课程实践中的课程创生层面以及所应具有的课程创生能力素养,以期推动教师课程创生这一理念的真正落实,从而促进学生真正、真实地发展。  相似文献   

14.
参与式课程实践:课堂情境中的课程变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首先探讨了倡导参与式课程实践的理论背景,认为课程理论研究的"范式转换"必然会引起课程实践层面的震荡与回应.其次对传统的接受式课程实践进行了批判性考察,认为在新的时代应改变课程叙事方式和课程运作方式,倡导参与式课程实践.最后分析了参与式课程实践的核心特征,指出以"理解"和"参与"为精神内核的课程实践必将导向对教师和学生的赋权以及教师课程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课程研究范式发生了重大转换,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课程研究内容由"课程开发"向"课程理解"转换;课程研究的哲学基础由"现代主义"让位于"后现代主义";课程研究的方法论因"文化研究"的繁荣而渐次涵盖了"科学研究";课程研究的文化语境由"单一封闭"逐渐走向"多元开放";课程研究的场域由封闭的"象牙塔"走向开放的"田野";课程研究的主体已由旁观的"族外人"转变为直接参与的"族内人"。  相似文献   

16.
多元智力理论在实践中有一个非常典型的取向--课程开发与课程评估一体化,本文从三个角度分析了这一取向的实践情况.分别是借助"通过多元智力来教"实现课程开发与课程评估一体化;借助"为多元智力而教"实现课程开发与课程评估一体化;多元智力与传统教育目标分类学结合实现课程开发与课程评估一体化.  相似文献   

17.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有关理念缺乏很好的理解,必定会阻碍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进程和基础教育改革的落实。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为我们带来了改革的理念,从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教学中利用学生的自组织、树立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多元的评价观三方面谈校本课程开发,给广大教师以启示。  相似文献   

18.
傅敏 《早期教育》2006,(2):I0001-I0001
在近半个世纪的课程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中,分别体现两种课程范式的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从彼此对立与分离,逐步走向借鉴与融合。依据范式的观点。学科课程范式和经验课程范式必将为一个崭新的课程范式所取代,这预示着当前的课程正处在旧的课程范式向新的课程范式转型的时期。这种新的课程范式应强调融合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于一体,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学生获得经验的完整性和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把它称为“整体课程范式”,它所代表的是当前课程领域追求的课程范式。  相似文献   

19.
以"多元文化"为取向的小学礼仪文化教育课程,基于培养学生"文化自尊"与"文化尊重"意识的课程理念,力求使学生在认识与理解多元礼仪文化知识基础上,逐步形成"国际礼仪"修养.课程内容以融汇古今、中西优秀礼仪文化为构成,在课程组织形式上,突出民主、灵活与开放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课程范式与课程建构性试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不同的课程范式在课程建构上表现出不同的倾向。课程建构性思想具有深远的理论渊源,杜威可说是课程建构性思想的先驱。在其后的“课程开发范式”中,课程建构性几乎被遮蔽和扼杀。随着新的自然科学成果的产生及后现代思想的影响,课程建构性思想在“课程理解范式”中才得以张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