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在理论高地上对西部散文的俯瞰中国是散文的故乡。中国是散文之花开放得最为美丽的国度。散文是中国文化古老的源头和文化的基础。世界上恐怕再也没有其他哪个国家会像中国这样更热衷和更崇尚散文了。高彩梅就是一个游弋在散文王国里自由而快乐的天使,她是一个既有散文艺术作品,又有散文的理论作品的创作和评论兼修的"双料"作家。我觉得在散文界能兼  相似文献   

2.
李:刘亮程的散文是难读的散文,是读起来有点"隔"的散文,然而又不能不承认,是无比美的散文,是美得让人无法逼近无法抗拒的散文.如何引导学生走进刘亮程?我觉得这位老师选择的突破口非常好,"读出我们自己",这便是通向文本深处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3.
再次读李后主"梦里不知身是客"的诗句之后,联想到自己,总是想改一个字,即改为"梦里已知身是客"。爱因斯坦在临终之前,嘱咐他的家人在他的墓碑上只要写上"爱因斯坦到过地球一回"。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经历了人生的沧桑之后,只觉得自己曾到地球做了一次客人,过客而已,并不觉得自己做了什么"伟大贡献",生怕人们忘记他。  相似文献   

4.
阳光容器     
在中国当代散文诸家中,周涛是"西部自然的歌者"。他的作品以描述西部边陲的自然人文景观为主要内容,想象奇特,笔势跌宕,语句密集,情感充沛。从题材上看,周涛的散文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借对博大而广漠的边疆自然山水的描述,揭示民族丰富的自然史和心灵史,代表性的作品有《游牧长城》《山河判断》《天似穹庐》等;其二是大量的"动物散文",苍鹰、鹞子、红嘴鸦、牛、狼、狐狸……在作品中昭示着各自的生命哲学,这类散文以《巩乃斯的马》《逃跑的火焰》等为代表。周涛提倡"以诗为文",他的散文体现了诗的自由、抒情和想象的精神。在周涛看来,散文写作是"展现一个人内心的风景","我怎么想怎么写,我表达我自己,不照别人书上的模式"。他对土地的眷恋,对山川的热爱,对苍穹的赤诚,都张扬着极强的个性色彩。他不喜欢委婉而喜欢直率,不追求精雕细刻而追求浑然天成,不热衷于和风细雨而热衷于大刀阔斧。所以,在周涛的散文中,总是充满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强悍而诗性的美。周涛散文为大家所熟悉的有《巩乃斯的马》《过河》等。本期我们选用了他的《阳光容器》。这篇散文在奇异而绵密的叙述中,呈现出西部草原的独特风物与生命和谐之美,其淳朴清澈之姿令我们读之难忘。  相似文献   

5.
史铁生用自己的生命体验进行创作,将自己经历苦难后悟出的哲理融于创作中,使得他的散文在质朴平淡的外表下却蕴含着思辨的哲学气息,他的这种个体性书写为当代文学史开辟了新的一种散文书写范式。在史铁生散文的哲学叙事中,他总结出了每个人都会面临的三种人生的根本困境,并给出了超越这些困境的方法。论文就是以史铁生散文的人生困境为出发点,探寻其超越困境的根本方法,并试图发现这种超越性的美学欣赏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与地坛》是一篇值得人反复吟读的优美散文,作家史铁生以极生动深邃的语言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和所思。全部讲述所围绕的核心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从某种意义上说,史铁生对生命的沉思属于他个人的心境内容,表现了一个有着独特生活经历的人对生命的深邃独到的思考,也向我们展示了一首深沉、凝重的生命之歌。  相似文献   

7.
朱自清创作活动从五四开始到全国解放前夕,历经了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先写诗,后来写散文,晚年则主要是杂文,也可以说,他的创作生涯经历了诗歌时代、散文时代和杂文时代。在朱自清创作总体中,散文是主要的,他自己也说,“我所写的大抵是散文多。”成绩也是主要的,郁达夫在《现代散文导论  相似文献   

8.
看完这篇散文后,突然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是范美忠,在他的人生中曾有过这样一段经历,他会怎么说?我想他会直言自己并不后悔,狗很亲,但是人更亲——一如他在这次地震中的  相似文献   

9.
总觉得好课是有魂的,是教师精、气、神的贯通.尽管授课的内容有别,自成一派的教师,却总让人在不同的课型里也能一眼就看出那是属于他自己的课魂,因为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独具特色的风格.那么,构成戴建荣老师课型风格的关键词是什么呢?我觉得是"情趣".  相似文献   

10.
看完这篇散文后,突然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是范美忠,在他的人生中曾有过这样一段经历,他会怎么说?我想他会直言自己并不后悔,狗很亲,但是人更亲——一如他在这次地震中的逻辑:尽管别人的生命很重要,但自己的生命更重要。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了季羡林的散文创作思想。季羡林在长期的散文写作中形成了自己明确的散文创作思想,对散文的"真"、散文的结构及散文的语言有独特的见解。季羡林认为散文的"真"就是要写真事、诉真情,而且真情还必须是使自己感动的真情。他认为散文的结构"必须有波涛起伏,曲折幽隐,才能有味。"季羡林在散文写作中追求饱含"真情"的"淳朴自然"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2.
贾平凹的散文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可,在教学中,应有意识挖掘贾平凹散文的人文教育价值。贾平凹的"大散文"观扩大创作视野,包含对宇宙、自然、历史、社会、人生的感悟,充满了浓浓的人文情怀;他的散文中生命意识浓厚,对生命存在和内涵的感悟,对人的终极关怀,是很好的生命教育资源;他对"美"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其散文的"美"是很好的审美教育资源;其散文的哲理阐释方式,娓娓道来,学生易于接受,这种循循善诱的方式具有很强的教育价值。在贾平凹散文的教学中应关注学生个人体验,真正使用好贾平凹散文的人文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13.
摒弃抱怨     
抱怨者不见得不善良,却常常不受欢迎。他总觉得自己遭遇了天底下最大的痛苦和困难,却不晓得听他抱怨的人也有同样的经历。人们本来是同情弱者的,而抱怨者却始终认为自己是强者,只是社会和环境对他太不公平。敢于承认失败的人,会赢得别人的尊重,正如人们看到一个人伤痕累累却神色平静,便觉得他有几  相似文献   

14.
背景搜索培根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英国最重要的散文家、哲学家。他不但在文学、哲学上多有建树,而且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他的散文与莎士比亚的诗歌齐名。因此,被人称为"散文巨匠"和"哲学大师"。培根曾在自己的遗嘱中说:"我把灵魂遗赠给上帝……把躯体留给泥土;把名字留给后代和异国  相似文献   

15.
学生们正在围绕"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一文眼赏析郁达夫所描绘的几幅美景. 金雨辰同学举手:"老师,我能不能说点我读这篇散文的感受?" 全班的目光一下子聚集到他身上.从我的眼神和手势中得到许可后,他很郑重的样子,又清一清嗓子(同学们笑),说: "刚才听了大家的发言,老师又补充了作者郁达夫的身世经历,似乎在告诉我们:这篇散文写出了彼时作者的悲凉心境.但我反而觉得这篇散文写出了作者的一种满足,甚至是一种快慰."  相似文献   

16.
<正>主持天真"奇葩"这个词可能有点偏颇,但只用来形容有些人日常行为与大众格格不入其实也不为过。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几个奇葩,而我们在八卦他们怪异行为的同时,又十分好奇他们的内心世界到底是怎样的。上学时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某同学由于性格和生活习惯问题,换了四次宿舍,每次都与舍友不欢而散,还被学校遣送回家休养过一年。有一次他跟我承认自己是有些怪,但是奇葩会觉得自己是一朵"奇葩"吗?还会理所当然地继续他"奇葩"的生活?谈天二月店长:当你遇见一只野生跪舔葩所谓的跪舔葩,就是仗着不知哪里来的自信,觉得全世界的人都应该跪舔他,满足他各种莫名其妙的要求。前段时间,有位不  相似文献   

17.
正【一】当今世界,人们追求生而平等,但是在漫长的人类文明中,不平等是人类历史与现实的真相。"朕本淮右布衣"——这是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后的口头禅。他确实出身寒微,但是朱元璋的口头禅只能他一个人独享。其他人谁也没有胆量对朱元璋说"陛下本是淮右布衣"。朱元璋从小跟着父辈为人佣作,后来当了和尚,又参加了被称为"贼"的起义军。登上皇帝宝座后,他对自己的出身和经历总觉得不光彩。他要包装自己的过去,要把自己区别  相似文献   

18.
主编寄语     
正从第一期开始,本刊重磅推出了散文作家作品特辑。3万字的篇幅,可以说在散文选刊类领域里独无仅有。本刊在第一期推出贵州散文家刘照进散文特辑,第二期推出内蒙古散文家白才散文特辑后,引起了社会较大反响。本刊本期推出的是陕西散文家崔子美散文特辑。崔子美一直扎根基层,刻苦创作,是中国西部散文创作队伍中的虎将之一。左思《咏史》云:"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相似文献   

19.
[提示与教学建议]这一篇非常生活化的短小散文,初次读它,感觉很平常,细细一读,就会觉得它是那么清新,又那么亲切!就像好朋友在跟你诉说一件趣事。本篇散文内容源自生活,易被幼儿理解。这篇散文适合中班幼儿学习。教学前,教师可先了解有谁去过海边,是否有拾贝壳的经历。如有的话,就请他讲讲自己去海边的情况及感受。同时,教师可发动幼儿收集贝壳,组织幼儿观赏贝壳,  相似文献   

20.
对于余秋雨的散文,除了以往许多论者从文学本身的意义去阐释之外,还可以从它与政治的关系上去认识。余秋雨在"文革"中的经历,使他对政治产生了惧怕的心理。因为惧怕,所以躲避,但却又无法躲避,所以他的内心一直忐忑。正是这一心态,促成了他对"文化散文"这一具有新意的体式的创造,即一方面以具有政治色彩的文化古迹和历史上的文化人物、文化事件作为记述和描写的对象,另一方面又注重抒写自己的文化感悟,而不明显地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从而使他的文化散文显现出和政治若即若离的面貌。而这一面貌却是文学正常的状态,余秋雨对政治的若即若离的心态,也是作家、艺术家正常的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