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赏艺卷     
《江苏教育》2012,(Z1):81
凡音而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乐记》走进戏曲,仿佛走进民族文化瑰宝的天地,尽情感受到戏曲的博大精深,品味戏曲悠长婉转的韵味,领略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情。有人说,戏曲如人生,斯言是矣!——宋秋摄影是一种用光来绘画的艺术,光影有着独特的魅力,它让瞬间变成了永恒,让片段凝集成了故事,让时间停留在灿烂的笑容里,优雅的姿态里,忧伤的眼神里,也停留在了我的内心世界里。——佚名  相似文献   

2.
在阅读教学中,得意而忘言,忽视了对文本本身的解读,丢掉了语文课的基本属性;由意而及言,停留于对文本结构的认知,只发现了语言之形却不能品味表达之妙,内化表达之法;唯有言意相共生,互相融通,方能获取言语之经验,内化表达之技能,从语言实践中习得语感,完成语言文字运用的正向迁移,促进语言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日前.孙双金老师关于“执教者哪里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哪里唤起了学生的想象?哪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哪里提升了学生的语感?”之间,强烈拨动了笔者的思维之弦。笔者以为,当下的语文课应该立即跳出内容分析理解的老路,转向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品味语言、运用语言上来。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解密阅读文本语言形式,找准文本涵咏的着力点的角度,谈谈如何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课堂古诗它的语音学习任务不容忽视。课堂教学的时间很有限,在文化传承的同时,让学生有更多的话言知识和能力上的提升,如何迭到有效,高效,让学生有更多的得到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几年来,在教学工作中我深深的体会到对古诗文的教学,不应该只停留在背的层次上,应经常地逐步地指导学生理解,欣赏,让学生感知,品味中国古诗文之美,丰富其文化素养,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一瓣书香     
每晚,我都要坐在书桌前品味书香,目光抚过书柜中那高低错落的书脊时,总要在那本墨绿的书上停留片刻。那是本《陶行知文集》,轻轻打开它的扉页,便有一股清香扑鼻而来,那里面有着一片小小的桂花瓣。它精巧的形状,宛如一片薄薄的金叶子,虽然已经在那书中静卧了一年多,可那  相似文献   

6.
语象类似于意象,但又不同于意象。意象重意,语象重语;意象构造语言表象而深藏义理情感,叫人得其意而忘其言,语象则始终停留在对词句的品味、对语言修辞的精细分析的层面上,这是它与意象分别的要义之所在。语象解读既然注重词句,而与“象”字相关的仅有名词,似乎有碍于语象解读的视野,可否将动词、形容词也纳入解读的范围,以丰富语象的内涵?这也是本文所探索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捧读朱良才老师的《教育·三十七度二》,目光停留在这样的句子上:“生命的厚度,也许就如登山之迂回曲折。看似原地盘旋,但已经有了相当的高度;也许就如折纸,在翻转折叠之中,铸成了生命的厚度。”掩卷良久,我还在感受着句中流泻的无穷寓意,品味着其中蕴涵的深邃哲理。  相似文献   

8.
当下语文教学比较重视语言品味,大多数教师也都设计了课堂教学中抓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环节。但实际情况却是为了体现学生所谓的主体性,往往学生找到哪些词句,教师就谈到哪些词语,谈完让学生再读了事,学生的“有感情”全是停留在词语表面,词语品味没有层次感,更没有品位感。因此.在语言品味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把学生一步步带进文本的深层内蕴之中。  相似文献   

9.
窝囊     
【引读】小说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又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因此,小说是生活的一种艺术化的反映。漫步于小说之林,实则就是品味生活、品味人生。  相似文献   

10.
《南方周末》是市面上一份难得有着自己独特品味的严肃周报。但它并不是一开始就是以这样的姿态走上报纸行列的,从创刊之初到现今,它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转型过程,由一个娱乐性的小报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注重品味、深度挖掘的高级报纸,而且是作为一份主流报纸立于报林之列。本文对它的理念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并分析其社会背景和历史原因,着重介绍其现今的理念和品味追求,试图将《南方周末》的经验作为对其他主流媒体理念发展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一瓣书香     
每晚,我都要坐在书桌前品味书香,目光抚过书柜中那高低错落的书脊时,总要在那本墨绿的书上停留片刻.那是本<陶行知文集>,轻轻打开它的扉页,便有一股清香扑鼻而来,那里面有着一片小小的桂花瓣.它精巧的形状,宛如一片薄薄的金叶子,虽然已经在那书中静卧了一年多,可那迷人的色彩依旧亮目.望着它,往事便又浮现在眼前……  相似文献   

12.
为了贯彻实施《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几年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全体小学语文教师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教研活动。经过几年的努力,成效如何呢?据调查,许多教师还是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究其原因,关键是许多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没有用新的教育观念作指导,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  相似文献   

13.
对于法学的研究,何家弘先生把它喻作品茶,分为闻香、品味和悟道三个阶段。在闻香阶段,学者只识得法学的外表皮毛;在品味阶段,学者才掌握了法学的基本内容;而在悟道阶段,学者才真正达到治学的意境,享受治学的乐趣。法学之浩瀚,可以在治学中品味悟道是件难能可贵的事情。笔者亦期  相似文献   

14.
捧读朱良才老师的<教育·三十七度二>,目光停留在这样的句子上:"生命的厚度,也许就如登山之迂回曲折,看似原地盘旋,但已经有了相当的高度;也许就如折纸,在翻转折叠之中,铸成了生命的厚度."掩卷良久,我还在感受着句中流泻的无穷寓意,品味着其中蕴涵的深邃哲理.  相似文献   

15.
杨光 《小学生时空》2009,(12):18-18
有一种感动,它惊天地,泣鬼神。有一种微笑,它姗姗来迟,却永不停留。有一个眼神,它凝神静望,却回味无穷。有一种情感。它发自内心,真诚质朴,那就是敬佩之情。我重温那涌上心头的敬佩之情,回忆那位让我敬佩的人。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好课的优点大都是相似的,即有语文味;不好的课的缺点也大都相似,即缺乏语文味。究竟什么是语文味呢我以为它主要包含三个要素。第一,也是最基本的,是要教出文体美和语体美,即要教出不同文体、语体的特点来。第二是要教出情感美。一堂好的语文课,会给师生的情感带来强烈的冲击,师生双方都被感动的场面是经常可以见到的。第三是品味语言文字之美。语文课本上的语言文字之美主要是一种文学之美,是一种感性之美。而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学习语言,主要是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品味语言包含理解,但理解只是基础,品味语言的最高目标是审美,即…  相似文献   

17.
李国安 《考试周刊》2010,(37):62-63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并大有方兴未艾之势。从表面上看,它似乎走进了新课改的最佳状态,但认真品味,就发现了令人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王羲之《兰亭序》之所以成为天下第一,不仅其技能技巧纯熟,更重要的是,其书作中体现出来的超凡入圣的艺术意境。书法艺术美的本质在于人格精神、文化内涵的象征。字外功夫的厚薄将直接影响到书作品味的高低。艺术意境之美是超然象外之美。由此,我的书学主张"两尚"、"两不"。一是"尚古不泥古";二是"尚意不停留在技巧"上。学习书法不仅要技巧好,更要重修为、重情性、注重人格精神、学问修养。  相似文献   

19.
古典诗词历史悠久,是我国一笔瑰丽的文化遗产。而古诗词产生的年代距离我们的学生十分遥远,背景也是非常陌生。对于小学生而言,引导他们理解古典诗词的意境,却存在着较大的难度。近年来,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我深深的体会到对古诗词的教学,不应该只停留在背诵的层次上,应经常地逐步地指导学生理解与欣赏,并感知、品味中国古典诗词之美。  相似文献   

20.
散文是重在抒情的文体。无论是写事还是写人,都离不开一个"情"字。散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品味和体悟文章中的情感。美酒佳茗,"味虽美,不亲尝者不甘也";同样,"文字之佳胜,正贵读者之自得"。什么是品味?读者自得文字之佳胜,就是品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