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珍视友谊加强合作──我看中日关系福建漳浦县第四中学林调兴去年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60周年,也是中日邦交正常化25周年,中日关系正处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这对于中国和日本这两个“一衣带水”的邻国来说,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  相似文献   

2.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是20世纪国际关系领域最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之一。在发展中日关系的实践中,周恩来总理创造性地提出“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方针,从开辟民间贸易渠道入手,带动和促进官方关系的建立,并随着世界潮流和日本政局的变化,紧紧把握历史机遇,采取一系列明智之举,强有力地推动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30周年,回顾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历史进程,廖承志作为中国政府对日工作的最高负责人,在发展中日友好和推动两国关系在官方和民间两个层次上同时发展发挥了独特的历史作用。同时,中日邦交正常化也是日本对华友好人士长期努力的结果,其中,日本创价学会会长池田大作的贡献尤为突出。池田大作创办创价大学,成立公明党,关键时刻发表了“日中邦交正常化倡言”,为日本朝野指明了实现邦交正常化的正确方向和途径。中日邦交正常化后,廖承志、池田大作依然为中日友好事业奋斗不息。  相似文献   

4.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是20世纪国际关系领域最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之一.在发展中日关系的实践中,周恩来总理创造性地提出“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方针,从开辟民间贸易渠道入手,带动和促进官方关系的建立,并随着世界潮流和日本政局的变化,紧紧把握历史机遇,采取一系列明智之举,强有力地推动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廖承志是中日友好事业的奠基人。从1952年起,他就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负责对日工作。当中日关系处在坚冰期,他贯彻“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外交方针,为发展两国友好关系铺路架桥。恢复邦交后,他不忘老朋友,广交新朋友,为推动两国关系在官方和民间两个层次上同时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6.
建国后,周恩来以远大的战略眼光看待中日关系,在推动中日关系正常化过程中,从民间贸易入手,发展中日贸易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民促官”、“以经济推动政治”的格局。当日本政界出现变化时,周恩来抓住历史契机,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以积极主动姿态对中日邦交正常化作了有力的推动,奠定了中日友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刘丽君 《闽江学院学报》2003,24(3):66-69,74
20世纪50、60年代,在战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采取“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对日方针,以发展中日民间贸易开路,为促使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8.
江户时期的日本奉行锁国政策,该时期与中国清朝并未建立正式的官方往来,仅通过清朝商船远航长崎这一单向的民间交往方式维系两国交往。这种民间交往模式从17世纪中叶持续至1860年代。本文将通过《袖海编》分析该时期中国商人的日本长崎见闻记录,以展现这一时期中日交往模式。  相似文献   

9.
农历七月十五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民俗节日“中元节”,佛教称之为“盂兰盆节”,我国民间称之为“七月半”、也称之为“鬼节”。相对于中国“七月半”节日的淡化,日本的“盂兰盆会”自隋唐时期从中国传到日本后,便在日本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已经成为除元旦外的第二大节日。本文通过对中日传统文化节日的异同点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对如何更好的弘扬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一、邦交正常化以前的中日关系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两国人民在2000多年的交往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促进了两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也为人类社会的文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19世纪末叶以后的半个世纪里,特别是从本世纪30年代初开始的10多年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中日友好合作关系遭到破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明确指出: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侵  相似文献   

11.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鼎盛朝代,对外交往十分频繁。特别是与东边的日本,官方和民间的往来都出现了高潮。一批批日本派出的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以及唐朝的回访使节、学者、僧侣、商人,穿梭来往于中国大陆和日本列岛之间。滔滔“东海是西邻”,中日两国成了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从历史上看,日本一向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然而中日关系的高潮却出现在唐代。唐代的中国对日本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促使中日两国关系发展的原因究竟在哪里?这是本文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三十年前,在中日两国老一代领导人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了两国邦交正常化。在中日之间这一历史性的重大事件中,时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荣起了重要的作用。谋求中日邦交正常化是田中首相审时度势,在日本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下,所做出的正确决策。为加速推进和完成中日邦交正常化,为维持和发展中日友好合作关系,田中首相做出了巨大努力。  相似文献   

13.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人民有着两千多年友好交往的历史.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三十多年来,经过两国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中日关系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自进入新世纪以后,日本新生代政治家在所谓"超越战后"的意识支配下,表现出强烈的对华强硬姿态.如何阻止中日关系大幅度滑坡,是当前中国外交关系中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紧迫课题.  相似文献   

14.
化忽必烈时期元日关系中高丽王朝的态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世祖忽必烈统治时期,高丽国对元日关系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明显的改变。高丽元宗一方面出于中韩长期交往的经验,另一方面由于害怕蒙古军队进入高级及日本“倭寇”入侵便反对元朝与日本交往。而其后的高丽忠烈王面对蒙元的强权政治,为了巩固王位、铲除“倭寇”,并争取更多的国家主权,却极力迎合元朝发动对日本的战争。  相似文献   

15.
中日两国自1972年恢复邦交以来,历史悠久的传统友谊,在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更加深入发展。中日两国友好往来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二世纪的西汉时期,两固就有了交往。到了唐代,中国封建经济空前繁荣,盛唐文化高度发达。这时,日本经过七世纪中叶的“大化革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与日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在几十年的革命和建设生涯中,关心中日关系,研究日本,促进中日友好的发展,与日本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一)从青年时代起,毛泽东就对日本的书籍和人士具有很大的热情;而后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揭露;(二)“九·一八”事变后,毛泽东更加深入地研究并领导抗日战争;(三)抗战胜利后,毛泽东致力于恢复中日两国之间的交往,并且把实现两国邦交正常化作为近期目标,做了许多努力。毛泽东的广阔视野和深邃思想,得到了日本人民的崇敬。最后,在毛泽东的最高决策和具体努力下,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相似文献   

17.
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据历史记载,中日两国人民已有近2000年的友好交往,彼此影响,相互促进。自古以来,日本曾向中国学习先进的文化、佛学等。但近世,历史悠久的中国日渐衰微,而日本却自明治维新以后豁然崛起,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并逐步走上了军国主义的道路。这不能不使毗邻的中国有所震动。此时,中国正值洋务运动时期,后来又发生了戊戌维新等运动。本文试图就明治维新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8.
在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的各个时期.日本对华贸易政策的演变和发展,总体来说,日本采取的是积极发展中日经贸关系的政策,但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措施,并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结合国际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9.
日本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决定朝鲜半岛命运的重要因素之一。韩日两国在历史上有着密切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交流。但是,在日本对韩长达36年的殖民统治后,两国邦交彻底断绝。1961年韩国发生“5·16军事政变”,其后朴正熙掌握国家政权,他不仅对恢复正常韩日邦交持十分积极的态度,而且推行了一系列改善韩日关系的外交政策,最终于1965年底促成了韩日邦交正常化。通过回顾朴正熙执政时期韩日邦交正常化过程,从韩国国内政治和安全因素、经济因素、国际形势的变化三方面对韩国与日本邦交正常化的原因进行理论分析,最后结合实际,对邦交正常化带来的问题进行简要的评析和反思。  相似文献   

20.
日本民间团体大多成立于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一部分是在中日邦交正常化前后。其会员或因历史上的军事冲突,或因和平时期的文化交流而结缘于中国。通过对日本民间团体之一“大连会”成立背景的历史考察,客观思考承载“满铁”历史的“大连会”,如何以积极的行为超越历史的重负。尤其是中日邦交正常化后,“大连会”的许多成员以团体或个人形式在大连地区的教育界、经济领域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援助活动,为沟通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友好贡献了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