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更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教育部先后在广东、山西等省试行“3+X”新的高考模式,并于2001年在全国各省推广实行,其中将以“3+综合科目”为主要改革方向。“综合科目”考试命题的指导思想: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在中学所学这些相关课程基  相似文献   

2.
一、综合科目与综合科目考试 综合科目是指根据建立在高中文化科目基础上的综合能力测试的命题原则与思路而为“3+X”高考模式设计的考试科目。 综合科目起源于保送生的综合能力测试,是应“3+X”高考改革模式而诞生的,它是“3+X”高考科目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3+X”高考方案的精髓。 综合科目按学科类别划分,可分为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按学科内容多少划分,可分为大综合、小综合。  相似文献   

3.
基于社会支持理论,通过对全国14个新高考改革省份16234名大学生的调查,研究“3+X”、“3+3”、“3+1+2”三种高考模式的学生学业表现,结论显示:“3+1+2”模式的学生学业表现更优。究其原因,在于公平感知和学习投入的中介作用;新高考改革从“3+3”到“3+1+2”模式的发展,不仅是理性的回归,更是必然和必须的选择。然而,新高考改革也加剧了学生间的竞争,弱化了朋辈支持,对学生情感和合作能力的培养造成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3+X”高考改革(简称为3+X)已经是我们很熟悉的概念了。从2003年开始,报刊杂志就极少出现有关“3+X”高考改革的评论了。自1999年3+X试点至今6年过去了,有关这项政策的事后评估仍未出现,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这项政策。现在,3+X有“3+X+大综合”、“3+X+小综合”等版本。我们不知道3+X还要实行多久,但我们可以看到和听到,改革高考的呼声依然不衰,应试教育依然根深叶茂,正如一位家长所说的:“虽然(我)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也知道孩子要全面发展,可现在不管是小升初,还是中考、高考,不都是以分数决定一个孩子的前途吗?如果在平时不强化学生…  相似文献   

5.
"3+X"模式下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更强调考查考生对文科各学科知识整体把握、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政治学科高考,面向实践,强调综合,以问题为中心,以现实或重大社会问题为素材,既反映各学科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又注重对学生思考、知识迁移,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为了更好地适应高考考查能力的需要,教师应在复习的过程中寻找相应的教学方式,切实提高复习效果.  相似文献   

6.
高考“3 X”综合测试已经实行三年了。据闻,文理大综合的模式在少数省份试行后产生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因此,估计文理科分开的“3 X”模式还要稳定一两年。考试改革的核心是命题改革,几个学科综合在一起,如果各科命题没有变化,那么这种综合形式就缺乏实质意义。综合测试的命题强调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学科内综合为主,以跨学科综合为辅。  相似文献   

7.
会考与高考之间是考全面与考倾向的关系 ,推行“3+X模式” ,必须以强有力的会考作保证 ,既要保证会考质量但又不能赋予会考以筛选功能。建立在会考基础之上的高考科目设置改革 ,要处理好考综合与考特长的关系。用“3+文 /理综合 +1”模式取代“3+X” ,不考“文理大综合” ;特长学科应开考全部 9门课 ,供学生自由选择 ;“1”应赋予较大权重 ,其选择权应该真正交给学生。  相似文献   

8.
新一轮高考改革“3+X”模式已进行了两年,高考改革的目的是要推进教育改革,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和个性的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高中教师特别是高三教师应迅速地适应高考改革形势,正确把握新的高考走向以促进教育改革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2000年,江苏、浙江、吉林、山西等四省已经实行新的高考模式——“3 X”(X为文、理科综合),2001年,全国将有十多个省也参加“3 X”高考科目的改革试点。这场高考改革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震动,广大中学教师也在积极探索和研究高考科目改革的意义,如何以高考科目的改革推动中学教学的改革?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以适应这一高考科目的改革?如何处理好分学科教学和综合科目高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建立在会考基础之上的高考科目设置改革,要把全面发展与因材施考的关系、考综合与考特长的关系处理好。“3+文综/理综”和“3+文理大综合+1”均有不足,唯“3+文综/理综+1”为最佳模式;应考“小综合”而不考“文理大综合”,应开考全部9门课供学生选择“1”,并赋以较大权重。高考决策者应“以学生为本”,多为学生着想,多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  相似文献   

11.
高考"3+X"考试,加强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强调学科知识结构中基本的、核心的内容,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以利于引导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2.
高考由“3+2”变成“3+X”,增加了“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由注重考知识,转变到对考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这是高考内容的重大改革。例如,2001年高考中,关于啤酒生产的题目考查学生实践能力,而实验设计则是考查  相似文献   

13.
上海以“3+X”替代“3+1”上海“3+X”考试中的综合能力测试 X,是在政、史、地、理、化、生6门课的基础上,以能力测试为主要目标,成绩以 A、B、C、D4个等级来区分,意在抑制目前中学生过分偏科的倾向。其中,本科院校高考科目“3+综合+1”.高专与高职院校为“3+综合”。并规定报考普通高校艺术类、体育类专业的学生,也应参加“3+X”,同时兼报普通高校其他专业的考生,综合  相似文献   

14.
“3+X”方案是高考科目改革的一个制高点,具有跨时代意义。新高考改革是对“3+X”方案的继承和发展。要厘清新高考改革与“3+X”方案的内在逻辑和路径传承,深刻认识“3+X”方案在当代高考改革中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新高考改革实践,为回归“3+X”方案开启了“窗口期”。回归“3+X”方案“开放、包容、多元、自主”的“本源”是进一步深化高考改革的必然趋势,是落实普通高中育人方式转变,接轨高校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促进学生更加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必然要求。针对回归“3+X”方案面临的学生偏科现象加重、选考科目“冷热不均”加剧、等级赋分“同分不同质”、高校招生录取体制不配套的挑战,要积极推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进一步完善学考制度,改革等级赋分办法,强化招生计划和考试科目牵引,切实赋予高校依法招生录取自主权。  相似文献   

15.
为适应"3+X"高考模式的要求,应当更加有效地组织好思想政治课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6.
高考的变化一直牵动着高中教学。近几年,随着媒体的介入,高考的影响不断扩大,透明度也相对增加。本文综合各种情况,试分析高考改革的前景和历史学科的命题特点,仅供高三教学参考。从1999年开始,高考推行模式改革。原先“3+2”的模式被否定,教育部几个部门的领导同时出面,大力宣传“3+X”模式。当时制定的目标是三年过渡到“3+X”,“X”指文理综合考试,俗称“大综合”。政史地的文科综合和理化生的理科综合被称为“小综合”,只是一个过渡性方案。为此,教育部在北京曾召集过各省市教研部门参加的大型会议。经过几年实践,今年全国大部分省市…  相似文献   

17.
一、2002年我省高考“3+X”科目改革将采用“3+小综合”,即:“3+文科综合”和“3+理科综合”。为保证高考“3+X”科目改革的顺利进行和中学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改革的顺利进行,使高考改革和中学改革相辅相承,相互促进。省教育厅成立了由厅长担任组长的高考“3+X”改革领导小组和专家小组。二、2002年将继续推进计算机网上录取工作并扩大网上阅卷的试点面。三、加大考风考纪检查监督管理力度。2002年我省招生考试改革有新举措  相似文献   

18.
20 0 2年全国所有省市都将实行各种形式的“3+X”的高考模式 ,“X”科目怎样复习 ,怎样考 ,已经成为许多教师、学生及家长 ,特别是 2 0 0 2年准备实施“3+X”高考模式的省市的教师和学生的议论焦点。江苏省和其它少数几个省在前两年 (2 0 0 0年和 2 0 0 1年 )率先实施了“3+X”高考模式。“X”科目的试卷大家都已看到。本人作为经历过两次“X”科目考试的生物学教师 ,现联系“X”科目试卷中有关生物学试题 ,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1 不能只重视试卷形式 ,而忽视学生的能力培养“X”科目考试 (综合能力测试 )测试的是学生的能力水平 ,…  相似文献   

19.
认真学习“3+X”高考制度改革意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提高师资队伍对高考改革的适应能力为重点,引导教师改变教育观念、能力结构,运用科学的方法、手段,优化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20.
周如俊 《职教论坛》2003,(12):32-33
从2003年开始,江苏对口高考招生大部分专业将试行专业基础知识综合考试的办法,即实行“3+X+1”考试科目设置方案:“3”即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文化课;“X”即专业基础知识综合,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以及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大纲规定的专业主干课程的基础专业知识,并在命题中增加综合知识题型;“1”即一门专业综合技能过关考试。这样的对口高考“3+X+1”模式必将成为对口升学的一种科学考试模式,它是职校素质教育走向深入的必然结果,也体现了新一轮对口高考改革的方向,这有利于克服目前中等职校以“应试教育”为目的的倾向,保证职校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