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远游篇》是汉魏著名诗人曹植的五言诗,创作年代不详,且至今未有定论。对《远游篇》具体创作年代,或简而概之认为是曹植人生后期作品,但对诗人在黄初与太和年间的差异状态不予区分,更多的则是避而不谈。联系作者生平,细究作者心理,通过文本互证可知,《远游篇》创作年代可确定于黄初中后期。  相似文献   

2.
汉代隐逸文化对屈原、宋玉有所继承,又有出新。比较《离骚》与《远游》可知,屈原的隐逸,只是“求志”的手段,所以反复再三后,最终没有离开楚国;而《远游》最终走向了隐逸.且由对现实社会的否定而否定长勤有限之人生,表现出对与天地同体境界的渴望与追求。可以认为,《远游》乃汉人之作。此外,从《远游》与《惜誓》、《哀时命》的比较中,进一步证实此一观点。  相似文献   

3.
先秦《楚辞》作品乃至后人的仿效之作中存在着一个以“远游”为线索的作品系列.虽然,《楚辞》式的远游不能完全等同于仙游,然而它们以“游”为核心构架篇章的创作类型和表现形式对后世游仙诗提供了一个恢弘博大的艺术范式.因而深入细致地剖析这一作品系列,对理解游仙的渊源和嬗变是十分有益的.以逻辑顺序从远游的缘起、远游的准备、远游的过程和远游的归结四大板块来分析远游的结构模式,试着对《楚辞》远游文化进行总体性的描述.  相似文献   

4.
博·排行     
《中学生读写(初中)》2007,(2):M0007-M0007
No.《用心去游》(/刘心武) “人是地行仙,人生乐趣之一,是远游。我提倡用心去游。”[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梁辰鱼作为推动昆腔大变革的关键曲家,其散曲集《江东白苎》的曲唱方式继承魏良辅以字声行腔的方法,使昆腔舒缓缅邈的风格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为《浣纱记》积累了丰富的作曲经验。《浣纱记》发扬昆腔新曲曲风、开创“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手法,第一次真正为昆剧演出打开了新局面。总之,梁辰鱼的昆曲创作为昆剧最终风靡于明清两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相似文献   

6.
《远游》以“重曰”为界分为原作和拟作两部分,原作为淮南王刘安的绝命辞;拟作实即《广骚》,为扬雄模拟《离骚》、《大人赋》而成的集句式的百衲体;刘歆将其附益在《远游》之下。两者分别对中国诗歌的游仙诗与玄言诗产生很大影响。司马相如《大人赋》借鉴了《远游》原作的首、次韵而自铸伟辞。  相似文献   

7.
《楚辞》中存在着一个以远游为主题的作品系列。这些篇章在本表层的差异背后,潜藏着共同的结构模式。按逻辑顺序,此模式可以分解为远游的缘起、远游的准备、远游的过程,远游的归结四大板块,它对后代游仙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远游>被许多学者怀疑非屈原所作.本文认同赵逵夫先生认为<远游>为唐勒作品的观点.并从"远游"的方式、对形体重视的程度以及"道"的不同内容三个方面与屈原的作品进行比较,认为<远游>确非届原作品.但<远游>对后世的游仙诗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将<远游>与曹操的游仙诗作了比较,揭示出二者的异同以及前者对后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李东 《文教资料》2010,(18):5-7
远游是人类从一处到另一处的远距离位移行为,包括物理学上的运动和精神漫游两种行为,在生物学意义上近似于"迁徙",在文学上近似于"漂泊"和"流浪"的意思,但是又有不同。远游情结是人类共同的心理状况,自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着远游行为。我国文学史上有大量的针对远游情结和远游形象的书写。人类在生物学意义上对资源的需要以及为了维持生命的多样性,产生了迁徙行为。进入文明时代,我国古代文人受儒家出世思想的影响,对人格完美的追求以及受根深蒂固的家园意识作用,会产生游情结和远游行为。通过对远游情结的研究,能够深入分析文人当时的心理状况,对于因此而诱发的文学创作能更好地进行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10.
梁辰鱼作品中所建构的女性世界丰富多彩,对女性或歌颂其功业或同情其遭遇或赞扬其才艺,表现出梁氏强烈的女性意识和对女性人生价值取向的认可.梁辰鱼女性观的成因有三:特定时代氛围,梁氏个人生命体验和独特个性的融注,道家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戏曲文学吸收了诗歌的意境理论,并将意境论融入其创作中,为其艺术增添殊彩。梁辰鱼《浣纱记》将意境被成功运用于人物、情节、结尾,成为其艺术上的亮点。  相似文献   

12.
《远游》与屈原的其他作品相比,题旨相异,而其中“游”之范畴,是全诗的内核。结合屈原《远游》创作时的贬谪背景,从“游”之源起、途径、困境,以至旨归,来说明诗人的“游”论及其审美,阐述《远游》申述去、隐的身“游”并心“游”。  相似文献   

13.
"父母在,不远游。"——《论语·里仁》教材释义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出远门去求学、做官:或是以农耕赡养父母,或是照顾父母的起居,或是避免父母因子女远游而担心,等等。其重点强调的是对父母尽责。孔夫子有训:父母在,不远游。古往今来,言孝必举。诚然,承欢膝下,嘘寒问暖,早请示,晚汇报,似为  相似文献   

14.
明代的戏曲分为唱南曲的传奇和唱北曲的杂剧,沈璟和梁辰鱼分别是今苏州地区的吴江派和昆山派的代表作家,他们以传奇创作为主,沈璟的戏曲有剧本《义侠记》、《红蕖记》、《坠钗记》等,梁辰鱼的作品主要是《浣纱记》。他们的作品中表现了吴地佛教文化,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宣传积德行善、远离诸恶的佛教思想;主张淡漠世俗、保持本真的人生态度;同情民众苦难、慈悲为怀的创作动机。  相似文献   

15.
不少诗人都是孤独的。但孤独的陈子昂内心却是充实的,超然物外,敢问苍天。古代文人对孤独常有感慨。屈原的《远游》中就有"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的句子,表现了诗人忠而见谤,傺穷困的悲  相似文献   

16.
杨骚创作《受难者的短曲》的时候,正是其远渡重洋、流浪海外的时期,虽然不曾遭遇现实的海难,但只身在外,经历着坎坷艰辛、孤独寂寞的凄凉生活,面对前途渺茫、理想破灭的残酷现实,不啻于在灭顶的灾难中挣扎呼号,在不堪境遇中煎熬的诗人,非常渴望一位拯救者的到来。诗人以妈祖神话原型为基础所创造出的"远游—归去"结构,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艰难求索前行的苦痛彷徨,以及对美好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17.
姜昆武、徐汉澍二同志在《文学遗产》一九八一年第三期上发表了《<远游>真伪辩》一文,从《远游》的思想内容与语言风格两个大方面来论证《远游》为屈原作。姜先生的父亲姜亮夫先生加了附言,极力推崇说;“从语言角度来肯定《远游》与骚章各篇在语法、词汇、用韵等方面的一致性。这都是强有力的说明,可以为世人解惑。”文章发表十多年了,其后虽有人作文说《远游》  相似文献   

18.
孔子曾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曾被视为做子女必尽孝道的古训和行为规则之一。当然,现代社会, 生存竞争非常激烈,很多人为了生存和事业不一定能遵守不远游的古训,所以尽孝也有了各种各样的方式。当然,儿女对父母尽孝是放之各种不同文化而普遍遵守的伦理,其基本道理也在于乌鹊反哺。但是,多少年来,我们却忘记了“父母在,不远游”的另一种含义,如果一个家族有长寿的老人,他们不仅决定着这个家族的发展,也促进了这个家族成员  相似文献   

19.
驿站     
中国的文人历来有出游的嗜好。李白的狂放,除去金樽对月“将进酒”,就是仗剑浩歌“行路难”;而在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途中,大诗人陆游肯定会有不同于“铁马冰河”的全新感受。相对于逼仄的书斋来说,外面的世界充满了缤纷浩阔的人生体验,“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相似文献   

20.
屈原《远游》模式对曹植游仙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的《远游》作为游仙诗的始祖,对后世的游仙诗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曹植的游仙诗创作也不例外。《远游》的结构模式以及虚构的神仙世界里的人物意象、环境意象、行为意象等,对曹植游仙诗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