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创造能力是各种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发散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综合,所谓“创造”,就是对旧有事物的变革与否定,就是于习以为常之处,发现奇异之点,就是冲破传统的观念及习俗,提供新的认识、新的方法、新的技艺等,其实质在于“新”。所以“创造”也可以叫“创新”,创造能力也可以叫“创新能力”。“创新”并不神秘,学生身上蕴藏着不少潜在的创新能力,问题是如何去发现、引导和培养。  相似文献   

2.
经济学家熊彼德于1912年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创新”概念,他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以实现生产要素新的组合,“新的或重新组合的或再次发现的知识被引入经济系统中的过程”称之为创新。通俗地讲创新就是抛弃旧的,创造新的,在《新华字典》中,创新定义为创造、革新,也就是创造没有出现的新的事物,改革已有的旧的东西,培养创新能力的意义重大,他对于个人而言,是个人成长成才的基础,对于国家、民族而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学校教育而言,是素质教育,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3.
创新(Innovrtion)这一概念最早源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1883-1950)的“创新理论”。现代创新理论是在熊彼特创新理论基础上衍生和发展起来的。这一般意义上来说,创新是指在前人已经发现,发明的成果基础上,做出新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开拓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创造新的  相似文献   

4.
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赋予教育的使命,是步入21世纪的中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心和着力点。什么是“创新”?“创新”(innovation)就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就是从事前所未有的活动,或对已有的知识进行重新组合,再次发现。“创新”与“创造”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但并不等同。“创造”(creation)指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而“创新”则既包含“前所未有”,又包容“重新组合”和“再次发现”。因此,“创新”比“创造”涵盖更宽泛,“创新”的最高层次是“创造”。  相似文献   

5.
一、创造和创新的关系关于“创造”与“创新”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创造”是指“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创新”是指“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在此,“创造”和“创新”都有一个“创”字,都含有开始的意思。“创造”与“创新”的相同点都是指人所具有的思考能力,并通过反映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产生新的富有成效的结果。这就是说  相似文献   

6.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教育的根本宗旨,是培养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的目标和方向。 创新能力是各种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发散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综合,是对旧事物的变革与否定,是于习以为常之处发现奇异之点,是冲破传统的旧观念、旧习俗,提出新的认识、新的方法、新的技艺,其实质是在于“新”。“创新”并不神秘,学生身上蕴藏有不少潜在的创新能力,问题是我们当老师的如何去发现、引导和培养。 一、职业技术教育中,必须结合专业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热…  相似文献   

7.
叶勤 《文教资料》2005,(17):5-6
一、创新和创新教育创新是在前人或他人已经发现或发明的成果的基础上,能够作出新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开拓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创造新的事物,或者能够对人类已有的成果作出创造性的运用。创造能力的主要外部表现是“流畅”、“变通”、“独特”,是借助“顿悟”、“灵感”实现的:创新能力的思维主要依靠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不严格遵循逻辑思维规则。对于学生而言,创新具体表现在:  相似文献   

8.
“综合”就是体认不同的事物与观点以达到一个整体思考并表现出一个整体的秩序,“创造”则是有意识的提出整合不同事物的了解及不同观点的思维和认识。综合的创造是中国哲学发展的通则,它不唯是逻辑上的归纳,而且还是紧密联系经验及体验的一种思想创造。唯基于此,中国哲学的“生命之流”与“道德传统”才能重建起来与发展下去。创造的综合是西方哲学的展开方法,其含义是指用独立思考来解决问题或理解与说明经验与认识的事实,以构成概念、建造理论。要实现中国哲学的世界化与现代化,就须将综合的创造与创造的综合融为一体,赋予中国哲学所包容的人生与人性之经验与体验以理性的语言与理性的表达方式,方能为世界做出普遍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报刊文摘     
《科学课》1985,(2)
引导学生去“发现”和“创造”是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自己去观察、去分析、去比较、去实验、去研究、去发现、去创造,则十分有益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学习中的这种“创造”和“发现”虽然不一定是有客观价值的创造和发现,大多数是学生主观的再创造和再发现。但是,对于学生本人来说却是新的创造、新的发现。学生以小发明家、小科学  相似文献   

10.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对“创新”、“素质”有一个界定,否则很难弄懂“创新素质”的内涵。什么是“创新”?目前仍然是众说纷纭,我比较同意如下说法:创新是指个体发现或创造出来的相对于个体已有知识和经验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创新”具有个体性、独创性、相对性等特点。“个体性”指发现、创造出来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是属于个人的,而非他人占有;“独创性”指在自身努力下,在“外界”(包括教师、同学等)影响下,自己发现、创造出来的与他人不同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相对性”指自己发现、创造出来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相对于以前的自己来说是没有的,再往后说,现在发现、创造出来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是新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改变,这些新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又可能会变成旧的,  相似文献   

11.
创新能力是各科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革新能力……)的综合,“创新”就是对旧事物的变革与否定;就是于习以为常处,发现奇异之点;就是冲破传统的观念,树立新的意识,采用新的方法,其实质就在于“新”。创新并不  相似文献   

12.
创新的定义就是: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综合。(朱光潜《谈美》)文人们在把握“平常的旧材料”的基础上,进行“不平常的新综合”,新的创意也就陡然产生。我们只要细心浏览一下中国古典诗词,就可以发现很多这种“不平常的新综合”的案例。它们有的旧题翻新,有的意象重组,有的借“引”拓境,有的脱胎换骨,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旧题翻新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因和亲而远嫁塞外。历代文人歌咏昭君的诗词可谓层出不穷。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中的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颇有特色,尾联“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也…  相似文献   

13.
让学生善于和勇于提出科学问题,用科学批判和理性质疑的科学精神去审视旧的科学问题,充分发挥创新性的想象力去提出新的科学问题,会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可向学生介绍科学家的质疑精神、突破权威的观点和发现真理的成长史实,鼓励学生对教师知识、课本内容及专家观点提出质疑,促使学生养成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和善于发现问题的习惯,从而让学生“爱问”,“会问”。  相似文献   

14.
李荣 《中国培训》2001,(6):59-60
创新的本义是抛开旧的 ,创造新的。企业不但要具有创新精神 ,更要具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指人在特有的文化中的特有性格指向、知识素养和经验积累等因素作用下形成的一种有新意的发明或发现能力。创新能力意味着不因循守旧、不循规蹈矩、不固步自封 ,不唯上 ,不唯书 ,讲究科学。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 :“现在我们更要十分重视创新”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 ,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同样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企业也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企业之林。创新就是改革 ,即突破原有的框框 ,变革一切旧的东西 ,使之变得更好 ,以推动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5.
新的组合“一个新想法是旧的成分的新组合。”“新的组合”的关键是“新”,在新教育观念指导下,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按新的结构形式组合起来。新异发现多年前,某数学教师偶然发现一名能靠独立钻研学好数学的学生,就帮其总结自学经验、制定学习计划,而后对其开了单科免试先例,创造了针对超常生的超常教育模式。这便是新异发现。缺点列举教改的突破口往往就是教育创新的切入点。怎样选择改革的突破口?这就要看改革对象的薄弱环节在哪里。克服缺点的措施往往就是创新的好主意。变通求异改变常规教育行为或教育内容的结构,使其成分比例或顺序发生…  相似文献   

16.
创新就是抛弃、淘汰旧的观念、旧的技术、旧的事物,创造培育新的观念、新的技术、新的事物。在新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它要求我们全面、深刻地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原则、创新精神和创新之源。  相似文献   

17.
试论高校"两课"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课”作为由多门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 ,它以完整准确阐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根本。从“两课”的整体作用来看 ,它是植根于实践、指导实践的一门规范性学科 ,其基本框架、基本理论和内在精神都应该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两课”创新不是要改变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结论 ,而是从研究和教学的角度 ,在内容、方法等方面开拓新的领域 ,用新的正确的认识代替旧的不正确的认识 ,用新的实践经验和科学结论补充、修正原有的不再适合社会发展的结论。十几年来 ,“两课”…  相似文献   

18.
人们通常把科技领域的创造称为“发明”、“发现”、“革新”与“技术进步”;把文化领域的创造称为“创作”;把体育领域的创造称为“创记录”;把经济与社会领域的创造称为“创新”。“创新”与“创造”是略有区别的同义词。从本质上说,创新就是一种创造,但“创新”与“创造”在应用领域、特点及内涵方面都有所不同。首先,创新是个经济学、社会学的概念。例如单纯的发明以及纯技术导向的技术进步就都只是创造而不是创新,只有从市场需求出发而开展发明,实现技术进步,并通过产业化而转化为生产力,再回到市场接受市场需求的检验,这样…  相似文献   

19.
建构主义及其主要学习观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建构主义的由来与发展建构主义的由来可追溯到 2 5 0 0多年前的现实主义观点。现代建构主义是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皮亚杰可以看成是建构主义在现代的直接先驱。根据皮亚杰的观点 ,个体的认知结构是通过“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而不断发展以适应新的环境的。个体每当遇到新的刺激时 ,总把对象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 (同化 ) ,若获得成功 ,便得到暂时的平衡 ,如果已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容纳新的对象 ,个体 就必须对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变化 ,以使其…  相似文献   

2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1年11月面向全球发布了《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报告。本研究以报告英文版为主要分析文本,结合霍布斯、洛克、卢梭、马克思和恩格斯等人关于社会契约的经典理论,解读其副标题“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之意蕴,聚焦“教育需要何种新的社会契约”“新教育社会契约如何实现”以及“我国新教育社会契约的本土话语与实践”三个核心议题。本研究通过厘清社会契约的“旧传统”和“新注解”,发现该报告提出了一种不同于法学、经济学、政治学领域的社会契约概念,而是从教育学领域切入,探讨教育如何成为、如何建构、如何引领一种新的社会契约;强调从人类视角、生态视角和技术视角解读新教育社会契约的内涵及实现路径;择要分析教育学、课程、教学、教师、学校、学术科研机构、其他社会组织以及国家与非国家机构等教育要素与主体的变革方向;思考新教育社会契约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