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华是当代文坛上的一位重要作家,其创作风格多变,深受读者和评论界的关注。本文纵向梳理余华小说的主题内容,将其分为“人性恶”、温情“苦难”和“怪诞夸张”三个阶段,通过对其典型作品的分析,发现在余华小说纷繁芜杂风格巨变的叙述形式下,始终不变的是作者对人生命运问题的深深思考,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执若守望。  相似文献   

2.
路遥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强跃在中国文坛上的著名作家。儒家文化、地域文化、外国文学、秦地作家、少小离家,以及爱情婚姻经历等等因素,对路遥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并铸就了路遥小说的精神特征。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余华在小说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公认的。他对文学怀有极大的热情,文学观也非常独特,他特别关注人类的生存与死亡问题,并在小说中做了很多这两方面的叙述,因此,他所创作的小说总是风格迥异的。本文试图通过对余华小说的解读,考察其中的生存困境与人性悲剧,由此探索人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余华的先锋小说所展现出来的人性残酷、阴冷、丑恶, 读他的作品就如掉在冰窖里。笔者认为有多方面的原因促成其冷漠风格的形成: 童年在医院长大的经历, 五年职业医生生涯, 对暴力泛滥的“文革时代”的记忆, 文坛潮流的变化, 对世界本质的个人理解,外国文学的影响等。暴力、血腥、死亡充斥着每篇小说的字里行间, 余华以其“冷漠叙述”在文坛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新时期小 说创作在经历了伤痕、反思、改革和寻根思 潮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以马原、余华、 苏童、格非、叶兆言、孙甘露、北村等为代表 的小说创作,以完全不同于传统小说的面 貌出现,给文坛以全新的气象。他们不再重 视在小说中“写什么”,而是着力探索“怎么 写”,于是我们看到这些作家五彩缤纷的叙 述风格和令人耳目一新的语言表达。现在 一般把这股小说潮流称为“先锋实验小 说”。余华就是先锋实验小说创作队伍中的 领军人物。  相似文献   

6.
余华是当下中国作家中能够与世界文坛平行对话的作家,他的小说创作存在着由书写暴力、书写苦难到书写超然的人性的嬗变过程,这个过程涵括了先锋文学发展的各个阶段。他的作品主题的流变勾勒出了余华小说创作中心的位移轨迹,体现了不同阶段的文学追求。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主题流变体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先锋文学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7.
余华是当下中国作家中能够与世界文坛平行对话的作家,他的小说创作存在着由书写暴力、书写苦难到书写超然的人性的嬗变过程,这个过程涵括了先锋文学发展的各个阶段。他的作品主题的流变勾勒出了余华小说创作中心的位移轨迹,体现了不同阶段的文学追求。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主题流变体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先锋文学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8.
对作家而言,童年记忆是其进行创作的主要源泉之一。余华独特的童年记忆,使他的小说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内涵与艺术个性,这也使得他在文坛能够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  相似文献   

9.
自余华小说《第七天》问世以来获得的评论褒贬不一,但贬大于褒的现象更为突出,多数读者和评论家都在质疑这是余华写作能力的下降,对比其以往的小说,《第七天》的风格的确迥然不同,可对于作家,我们不仅要看到他个人写作的发展改变,更需要看到这种改变给文坛的发展带来的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重复:一种自觉的艺术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力图通过对余华创作转型后的四部长篇小说中表现出来的重复叙事的形成原因作一番葙浅的探讨,从而推动余华后期小说创作中的重复叙事艺术的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余华艺术转型后小说创作中重复的叙事艺术表现得非常突出,探究其形成原因主要有:受音乐的启迪;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交互影响;小说叙事的需要和余华叙事技巧训练以及余华小说在先锋与传统的结合部上的水乳交融。  相似文献   

11.
余华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是在文革中度过的,文革的潜在记忆对其小说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通过对余华小说文本的解读可以看出,余华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作品中言说有关文革记忆的,其言说的方式是记忆与想象,言说的口吻是冷静与狂欢,言说的主题是暴力与温情。  相似文献   

12.
在上世纪末的中国文坛 ,余华的创作两度引起世人瞩目 ,从八十年代后期冷漠残酷的《现实一种》 ,到九十年代中期温情脉脉的《活着》 ,前后期创作风格迥变 ,对此批评界褒贬不一。很多论者在指责余华后期作品主题陈旧和叙事回归传统时 ,往往忽略了其在叙述声音、叙述结构、叙述语言等方面对先锋叙事的继承和对传统叙事的突破与创新 ,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文本独特的审美内涵 ,这无论对作者还是对世纪末的中国文坛都是一件憾事  相似文献   

13.
《韩诗外传》中的很多章节剪裁前代经书、史书、子书中的材料,叙述一个个具体生动的故事,这些故事中有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以及曲折紧凑的情节。语言亦简洁凝练,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因此,其蕴涵了多方面的小说因素,对后世小说的创作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就这篇小说而言,它在小说修辞学方面的成就已经达到了非凡的高度,并因此形成了完全属于余华个人特点的叙事风格:简洁而有力,其表现就是对重复、对白等修辞的成功运用,而这些修辞又无一不和小说的主题——“坚韧”相连。  相似文献   

15.
《在流放地》对余华小说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两者背景相似,即都是现代主义大潮与个人经历相结合的产物。余华小说在细部刻画、语言布局和人物塑造上,都不难找到《在流放地》的影子。但归根结底,这种影响是一种内在材料和外部框架的承袭,理清这种承袭的脉络,也便理清了我国当代文学对外国文学借鉴和发展的基本过程。  相似文献   

16.
余华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自初登坛以来,作品的数量并不多,但大多有影响并受到评论界的好评。评论界对余华小说创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小说的主题思想及成因;创作风格的变化:独特的叙事艺术以及比较研究等等。本正是从这些主要的问题出发,系统地勾勒余华研究的运行轨迹,梳理研究成果,供关心喜爱余华研究的学参考。  相似文献   

17.
随着《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一批作品的相继发表,作为80年代新潮作家代表的余华逐渐开始了他的转型,他的小说开始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文坛上。余华迎来了他创作上的一次飞跃。这种飞跃是他小说理论转变在创作上的  相似文献   

18.
老舍是中国现当代文坛一位创作风格独特的作家,他的小说具有平实的现实主义风格和鲜明的民族主义色彩。本文试图从"童年经历和教学生涯"这个视角,探究其对老舍小说创作风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山西师范大学亢西民教授近年来一直致 力于外国文学系统宏观的理论研究,先后主编、参编外国文学著作、教材多部。《西方小说 形态论纲》(以下简称《论纲》)是一部具有创新意义的系统探讨西方小说产生发展、形态演 变规律、不同时期不同小说体裁的形态构成以及创作理论与实践的专著,具有以下几个方面 的特点:其一,体系建构上具有明显的小说本体论特色。社会批评理论 作为世界文学史、文艺批评史上的一种主流理论曾长期称霸西方文坛和20世纪的中国文坛, 屡经种种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而不衰,在西方文学研究领域形成了以政治文…  相似文献   

20.
小说家余华在1985年以后,一直处在中国小说创作文体和观念实验的最前沿,他以自己一系列独到的小说作品而受到阅读和批评界的重视,甚至被视为新时期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但自从他的中篇《活着》发表后,其创作风格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自觉地颠覆了他此前创作的“先锋性”,而重新回到浩荡史诗般的现实主义洪流之中。本文将从余华《活着》创作前与后的对比中,来具体考察余华创作道路的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