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对西汉前期官制改革的认识 1、西汉初的官制改革西汉建国初时的官制,班固说是“秦兼并天下……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西晋司马彪则说是“汉之初兴……法度草创,略依秦制,后嗣因循”。对二者意见如何认识,我趋向司马彪说法。汉初,刘邦创建西汉,来不及建立自己完备的官制,故有袭秦制。在中央设三公九卿、列卿,地方上设郡县,表面看是“因循而不革”。但据史实从总体上看“因循而不革”是个不准确的结论。相反却是从中央官制到地方官制有因有革。因不少,变亦很大。其变革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一为改官名。秦有丞相,高祖初设亦名丞相。十  相似文献   

2.
孔庙祭祀是对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历代贤哲的释奠活动,经历了从孔子后裔、鲁都曲阜到天下通祭的过程,隋唐以后成为传统社会的“国之大典”。孔庙祭祀的时间、程序、服饰和乐舞等仪式,在不同时期虽然不尽相同,但变化中都遵循着“因革损益”的原则。探寻孔庙祭祀产生、发展与演变的内在规律,既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也可对其未来走向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陈益 《新高考》2010,(3):33-34
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古代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非常重视人才选举制度(即选官制度)的建设,先后实行了一系列的选官制度,其中影响较大的选官制度主要包括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  相似文献   

4.
国家产生,建立政权,组成各级政治机构.国家机器不断完善,官制是其表现形式之一.官制是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统治阶级行使统治的具体手段,官制的变化也反映出政治制度、阶级矛盾、生产关系的各种变化.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为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为使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建立一整套严密的官僚制度.各级官吏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集团,成为一个特殊的政治阶层,他们是统治阶级的政治代表.君主是最大的官,大权独揽,“邦君设官分职,以任其事,废事失职,厥有常刑”.各级官吏隶属于君主,是君主的奴仆,“草民”的主人;是实施统治政策的直接操作者,他们代表君主统治管理人民,形成一个层层统治的网络,与各地土豪缙绅勾结,成为封建统治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孔庙祭祀是对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历代贤哲的释奠活动,经历了从孔子后裔、鲁都曲阜到天下通祭的过程,隋唐以后成为传统社会的"国之大典"。孔庙祭祀的时间、程序、服饰和乐舞等仪式,在不同时期虽然不尽相同,但变化中都遵循着"因革损益"的原则。探寻孔庙祭祀产生、发展与演变的内在规律,既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也可对其未来走向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首先用“三分损益法”计算五声音阶、七声音阶和十二律的相对音高、音程关系及音阶结构.文献和考古证明,三分损益法是中国古代最早确定乐音数学规律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和官制相辅相成的品级和封爵,在秦代就已大致成型。秦代官制有“官”、“爵”、“秩”,以“官”定职掌,以“爵”赏功劳,以“秩”定等级、计俸禄。这种制度在封建社会里一直沿用(“秩”演化为“品”、“阶”,“爵”曾演化为“勋”、“爵”)。品、阶、勋、爵是封建等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学习古代历史时,也需要对它有概括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这是为《中国官制史》所写的一篇概述,列在该书的前面,旨在将历代官制勾画一个轮廓,供有关的同志参考。研究中国历代官制,是研究中国制度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为整理文化遗产,发掘历史资料等工作提供一些参考资料;它对研究中国古代史、古代文学史、哲学史提供一些参考资料;也为我国当前制定有关的方针、政策、法令等提供一些借鉴性的参考资料,因此,这项研究工作,是有一定用处的。《中国官制史》正在起草中,由于内容较多,篇幅较长,一时未能完成,先将这篇《概述》印出,征求意见。希望起点“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董仲舒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他的政治思想内容丰富,包括“大一统”“三纲五常”等思想,吸纳了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观点,是对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的继承与创新,提高儒学的兼容性。但其思想发展到后期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从当时背景出发,以“天人感应”作为理论依据,提出符合封建统治者需求的“天人合一”政治理论,对西汉政治运作及社会发展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祭酒”在秦汉时期作为礼仪长期存在,在战国和西汉时期又以尊号的形式使用。王莽改制崇儒尚师,设九“祭酒”。“祭酒”随之成为王莽官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央到地方均有设置。王莽“祭酒”官职的设立对东汉官制产生了较大影响。东汉“祭酒”作为官职后缀涉及军政多个方面,既可是朝廷官职,也可为三公府吏。三国时代在东汉官制基础上,又设置了多个军职和行政“祭酒”。从先秦到三国时代“祭酒”从尊号转变为实际的官职,范围和职能也有大的变化,成为一个官职体系。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职官制度,历代均有所不同,甚至在一个朝代也常有种种变化。秦汉以前,我国尚没有形成统一的官制,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建立起中央集权的统一官制,把官吏分为中央官和地方官两类。汉代基本沿袭秦制,以后历代虽有变化,但两千年来大致是以秦汉官制作为基础发展演变的。下面就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简要介绍一些古代职官。  相似文献   

12.
“石”,中国古代度量衡单位之一。在秦汉时期,作为重量单位,一石为百二十斤;应用于量制,石相当于斛,即十斗为石;应用于官秩,若干石从标识俸额多少的度量衡单位发展成为划分官制级别的秩级单位。将“石”作为一个概念,分别从度量衡和官制层面进行分析和论述,着重探讨秦汉时期“石”的特定内涵及其在应用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主题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古代官职、官制的产生和作用;二是古代选官制中的人才选拔和官吏来源的五条途径;三是科举制历经了怎样的发展演变过程。一、古代官职、官制的产生和作用官职、官制是国家机器结构的表现形式的一部分,中国官制产生于夏商时期。中国古代的官职、官制逐渐形成中央与地方两套制。其形成的意义在于:一是有利于国家政局的稳定;二是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三是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四是有利于境内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出现了多次的民族融合,但同时也埋下了君主专制和阻碍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祸根。二…  相似文献   

14.
在古代,英国人对“左”看法和中国人不同。中国古代的官制以左为上,比如封建社会的左丞相大于右丞相。英语的left在古英语里意思是“弱的,无用的”。left hand本来的意思是“弱的手”,因为左手通常比右手力量小。而right在古英语里意思是“正直的,公正的”。即使到现在,在欧美人的宴会上,主人的右方是主宾的席位。在英国国会,执政党坐在议长右边,  相似文献   

15.
与西文基督教伦理根源于对“上帝”的绝对信仰不同,儒家价值观的根基在于与天道合一的人之“仁心本性”,而由此开出的仁、义、礼、智、诚(信)儒家“五常”,是为儒家伦理美德的恒常原则,最终又落实到具体应用的礼制规范层面.从“心性”基础层和“五常”中间层来看,儒家伦理具有普世伦理的意义;而从最外表的礼制规范层面来说,儒家伦理须因时制宜,因革损益,以适应时代与社会的变迁与需求.儒家价值观,对解决伴随科技与知识突飞猛进而日益凸显的价值失落、道德失范问题势必有所帮助,对现代人们的人伦日用仍不失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给出了中国古代乐律的“三分损益法”的一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首先用“三分损益法“计算五声音阶、七声音阶和十二律的相对音高、音程关系及音阶结构.文献和考古证明,三分损益法是中国古代最早确定乐音数学规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历史发展学说是朱熹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含。本文认为,朱熹的历史发展学说主要包括“理气妙合”的世界起源说、因革损益的社会变革观和“一治一乱”的历史循环论三个部分。文章还较为全面地阐明了作者对这一学说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秦朝官制尊左卑右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朝的官制在中国古代官制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正如汉代历史学家班固所说:“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多变异,秦兼天下,建皇帝号,立百官之职。”(《汉书·百官公卿表》)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它的中央官制的设置情况,在《史记》和《汉书》中都有或略或详的记载,尤其是《汉书》的“百官公卿表”更是一目了然。但是,官制中丞相一职前面冠有  相似文献   

20.
本文简要论述了中国古代取士制度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尧舜时期。同时简明论述了从西周到清朝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如何推行取士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