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清代碑学兴盛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碑学派和帖学派之分,碑先于帖而产生。但自唐至清初,在中国书坛占统治地位的一直是帖学派。本文从清前期书坛大势、碑学发展脉络及最终地位的确立等几个方面对清代碑学兴盛及最终形成碑学帖学两大格局的原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清代是碑学大兴之时。考其成因,以内部条件论,帖学自身的衰落为碑学的兴盛提供了历史机遇;在外部条件上,兴于清代的乾嘉学派带来了金石学的兴盛,而金石学不仅大大开拓了碑学家们的艺术视野,也为碑学的发展在文字基础上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另外,民族的怀旧情绪与审美的逆反心理及平民意识的觉醒,又汇成一般强大的暗流,对碑学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成了碑学兴盛的内在动力。诸多因素的促成,最终使碑学在清代完成了占据书法主流派地位的任务。  相似文献   

3.
帖学派书法经隋唐、宋、元、明各代逐步形成、发展、完善,到清代前期盛极而衰。阮元应时之需,撰《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系统地总结分析魏、晋以来书法的变化,将其划分为南北两大系统,论述了碑帖的形成及其特点,认为北派才是书法的正传,保存了隶书的古意,而北派书法又源于碑石,因此主张学习书法应以习碑为主,首倡碑学。经包世臣、康有为的倡导和宣扬,碑学兴起,盛行于清代后期的书坛。  相似文献   

4.
沈曾植是清末民初的著名书法家,在碑学、帖学方面都下力很深。尤为可贵的是,他在碑学气氛高涨的清末提出了一些维护帖派书法的精妙之论,对后来帖派书法的复兴提供了理论上的铺垫。而这些理论的形成又与其在北京的交游圈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正> 清代中叶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巨变的时期。由碑学风气的兴起冲击和改变了清初因帖字垄断而形成的颓弱且单一书风,使书坛又呈现出奇姿异态的繁荣景象。此时,崇尚碑学的书家虽不乏其人,但真正成为碑学实践范例的是完白山人邓石如。邓山人之于书坛,开碑学先河的创举,与大体同时的戴震之于哲学、袁枚之于诗坛、曹雪芹之于文学、杨州八怪之于画坛,同属于那个黑暗的中国十八世纪中文化上反叛的灼灼明星。书法是中国审美文化中一种独特的形态。在其漫长的发展史中,称为艺术自觉的魏晋时期,确立了以“二王”书风为书法正统的地位,自兹以降,书法几乎成为士大夫阶层的特有  相似文献   

6.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尊碑抑帖”的思想为近代碑学的兴起、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作为集碑学大成之一的《爨龙颜碑》无疑成为众多碑学家和书法爱好顶礼膜拜的“圣物”。本将分析此碑的成因、艺术特色等,探索碑学的共性,为学书指明学碑方向。  相似文献   

7.
清代尤其在中后期,新生了碑学书法,主要崇尚北方汉魏风格由此得名北碑,与传统南帖相对。其中,南北之分最早提出于宋代,而碑学思想成熟则是清代中晚期。在理论日渐成熟的同时,碑学书法的实践,为清代书坛注入一股清新活力,书家对金器碑碣的研习,使各种书体都有了脱胎换骨的改变。究其出现的原因,依照惯习多分析金石学、考据学的影响,这固然不错。可在本文中,笔者试图从当时社会风气和审美倾向角度分析,以期拓展人们视野,更好的认识清代碑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考察宋湘与吴荣光、叶梦龙、伊秉绶三人的书法交游活动,除了给研究者还原一个立体而生动的宋湘之外,还可发现嘉道时期京城碑学兴起而广东却掀起藏帖、刻帖、习帖的高潮这样一个事实,进而纠正学界所谓"晚清帖学式微"、"碑学笼罩天下"等观念。  相似文献   

9.
清初,傅山倡导“四宁四毋”开启了清代碑学的启蒙。清代碑学的出现不是必然的,它是由思想史的演变构成的,是一种断裂式的书法变迁。与此同时,碑学的出现又激发了这一时期绘画风格的重大创新与变革。碑派书法倡导的质朴、古拙的艺术精神与雄强、浑穆的审美理念,矫正了帖学影响下绘画纤弱、柔媚的画风,使绘画的面貌焕然一新。赵之谦、吴昌硕等为代表的金石画派,以融合了碑学书法的雄厚拙朴笔意入画,为绘画注入了“金石之气”。在清末民初西方绘画激烈地冲击中国传统绘画领域时,他们以“金石入画”的变革,加上自身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突破了中国传统绘画单一的审美模式,将传统中国画推到一个崭新的境界,开启了近代中国画全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明清之际,书坛出现了一种引人注意的现象——“碑学热”。清代著名学者阮元的《北碑南帖论》、包世臣的《艺舟双楫》、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为确立碑学的地位而“伐木开道,作之先声”。沈鹏先生在《刘海粟书法》序中说:“清代阮元启端开辟了碑学道路,经过包世臣发扬光大,直到康有为集大成,形成了完整的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1.
兴碑     
在金石学与篆隶书艺复兴的历史境遇下,阮元适时提出"南北书派论",从中原书风的分派与流变揭示了南北书风不同的成因及特征等,形成了客观、公允的书法艺术史观,在观念上动摇了"二王"独尊的书法传统,为清代"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经过包世臣对"碑派"书法的阐扬,深化了书坛尊碑的意识。在康有为的总结与建构下,形成了书法载体的"碑学—帖学"论,旗帜鲜明的"尊碑卑唐",从而使得碑派书法大盛于书坛。  相似文献   

12.
正徐悲鸿一生钟情书法,建树颇高,在书法上极力推崇碑学,追随康有为。但与康有为不同的是,他不仅崇碑,也重帖之精华。徐悲鸿在绘画上处处讲新意,而在书法上则处处有古意;在绘画上坚持写实,在书法上则能继承传统艺术中最为可贵的写意精神。其书法虽落笔天真、童心盎然,却从  相似文献   

13.
碑学与帖学作为中国书法传承的两条重要的脉络,传承至今天仍有大量书法工作者对其二者学习方法进行讨论与研究。文章以一纸武周时期无名氏创作的墓志铭拓片作为切入点,重点通过图像比对的方式,分析《大周故贺州临贺县主簿吴府君墓志铭并序》拓片的艺术风格、笔法特征等,以证明碑学与帖学并非孤立存在,且在武周时就已经被广大民间书法爱好者们用于综合学习。最终提出作为当代书法工作者,应当对民间书法也提起足够的关注,中国书法才能焕发出更为闪耀的光彩。  相似文献   

14.
论清代碑学     
一书法艺术发展到清代,帖学在书坛占了主导地位。帖学相对于碑学,显得更加文雅清俊,韵致宛然,尤其自梁武帝起对于王羲之书风的推崇,历代帖学都须臾不可脱离王羲之的范本。它不仅为宫廷皇室、翰林书院的文人士大夫所仿效,并且在民间得以广泛传播。这一典型的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浙南摩崖石刻的整体考察和研析,结合碑派风格摩崖和代表书家,探究清至民国中期碑学形成的基因及其发展历程状况:清初人士为了避触文网,渐开金石学气候及碑学序幕之一角。从嘉庆开始,金石学大盛而致碑学兴、帖学衰。以阮元为核心的金石书法家对浙南摩崖石刻碑派书法之大兴做出了开山贡献,他们的躬行实践印证了清代碑派书法首先是从秦汉篆隶书体的复兴开始的普遍观点。而道光、咸丰直至清末,浙南无一段草书摩崖的现象,则是“篆隶振兴,草法澌灭”的最好注脚。民国初、中期碑帖结合、章草复兴为书史亮点,其体现在浙南摩崖石刻中的独特价值和带给我们的启迪作用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6.
贺观清 《湘南学院学报》2006,27(4):82-83,96
中国明代的书法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及书画结合的倾向,在书法史上独树一帜。就其整体艺术而言,不如前贤,但在书法艺术的形式感和个性化方面却有着突出的成就,表现出时代性与个性的统一,产生了一大批集大成者。但随着帖学书法的盛极而衰,明代书法在掀起最后一波高潮后亦走向没落。明代尤其是明末书法的盛衰,对清代乃至当今书法都不无启迪。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对比和列举实证的研究方式,以清代碑学审美理论为依据,对《王建之墓志》与《爨宝子碑》的起源、社会历史背景、刻石工艺、书体风貌以及结体点画等艺术特点展开了综合比较分析,并尝试论述了魏晋碑刻中书法艺术的表现手法,通过对清代碑学审美理论和书法艺术实践的审美意趣分析,以挖掘魏晋碑刻书法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从审美文化角度来讲,清代本身具有独特的审美文化,与之相应的审美意识也具有连接性的特征。同时,清代孕育了碑学的独特审美意识,因此在客观上推进了书法艺术的全面转型。与碑学理论的传统体系相比而言,清代整体上表现为独特的书法理论,对此有必要予以深入探究。这是由于,针对碑学理论如果能深入予以探究,则会有利于深刻剖析书法艺术,在此基础上构建多层次的审美意识体系。针对清代创建的书法理论来讲,如果要理顺碑学的基本理论及其发展趋势,那么前提应当落实于审美意识,据此开展全方位的探究。  相似文献   

19.
“碑学”是从清乾嘉时期崛起的以宗碑贬帖为特征的书学流派。以王羲之、王献之为正宗的“帖学”体系在明清时期已发展成程式化的“馆阁体”。面对毫无生机的书坛,阮元、包世臣、康有为为代表的碑学学掀起了学习和研究北碑的热潮。碑学充分体现了书法艺术的继承与创新。使书法艺术摆脱了实用性的束缚,反映了人们对雄强刚阳书风的追求,促进了书法艺术的个性化、人性化,给晚清书坛带来新的活力,成为清代书法艺术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20.
清初书风其主流总的来说还是明代书风的延续,呈帖学一统之态势,董、赵书风盛行。而金石学的复兴和访碑风气的形成,可以说是后来碑学运动的滥觞,为后来碑派书法的形成和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郑板桥正是在此基础上一方面继承传统。另一方面又不受传统所束缚,勇于创新,终于形成与众不同的板桥体。可见清初书风对郑板桥书体的影响是很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