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韵"范畴在清代词学中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两个维面:一是批评层面对"韵"的承传运用;二是理论层面对"韵"的承传阐说.在第一个维面,"韵"在北宋中期进入到词学批评中后,其实并未得到大量运用,但发展到清代,它成为了人们品评词人词作的主要审美范畴;在第二个维面,其承传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对"韵"作为词作审美之本的标树、对词韵审美特征与要求的探讨及对词韵创造与生成的考察上.上述两个维面,将"韵"作为词学审美范畴的内涵较为充分展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典词学政教批评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两个维面:政教批评在古典词学中的承传运用;政教之论在古典词学中的承传阐说。在第一个维面,由宋到明,词学政教批评的色彩较为淡薄,但发展到清代,不少词论体现出鲜明的政教批评的视点和色彩。在第二个维面,其承传阐说的内容主要围绕诗词同道,词的创作旨向要入乎雅正、合于风雅之义来加以展开。上述两个维面将古典词学政教批评的内涵展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3.
清代词学批评视野中的词意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意”作为词作之本的标树,二是对词意表现特征与要求的探讨,三是对“意”与其他创作因素关系的考察。上述三方面,展开了词意之论,使古典词意论在多维面上得到了充实与深化。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文论对“韵”的论说,主要体现在两大领域:一是古典诗论对“韵”的论说,二是古典词论对“韵”的论说。其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韵”作为文学审美之本的标树;二是对“韵”审美特征与要求的探讨;三是对“韵”的创造与生成的考察。我国古代文论对“韵”的论说,为我们今天更好地把握“韵”的审美范畴提供了学术平台。  相似文献   

5.
清代文论对“格”范畴的阐说,主要体现在两大领域:一是诗论中对“格”的阐说;二是词论中对“格”的阐说。其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格”作为文学审美之本的标树,二是对“格”审美特征与要求的探讨,三是对格调之论的反思与消解。清代文论对“格”范畴的阐说,为我们今天更好地把握“格”审美范畴提供了平台。  相似文献   

6.
人们多以“味”、“韵”、“格”等审美概念概括词作的不同审美本质和特征,先著在《词洁》中提出的“洁”同样属于一个蕴含丰富的审美范畴。先著所谓的“洁”主要体现在词调、词的韵律以及语句的锤炼三个基本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洁”的内在核心,而“雅洁”和“才高情真”则是“洁”在更高层面的要求。文章采用分析法着重探讨“洁”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更深入地把握先著的词学思想和审美主张。’  相似文献   

7.
陆时雍在诗歌批评中大量运用“韵”、“趣”、“味”等审美范畴,对诗人诗作予以了细致的赏会与论评。在此基础上,他又对“韵”、“趣”、“味”三个审美范畴作出了理论阐说,其内容主要体现在:或对其作为诗歌审美之本予以标树;或对其审美特征展开探讨;或对其创造生成进行考察。陆时雍诗歌批评对“韵”、“趣”、“味”的运用与阐说,将我国古代的以“韵”评诗、以“趣”评诗和以“味”评诗的批评实践都推向了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政教审美原则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诗歌理论批评对政教审美原则论的阐说;二是词学理论批评对政教审美原则论的阐说;三是散文理论批评对政教审美原则论的阚说。上述三个维面,其论说的内容都主要围绕中和之美、微婉合度、温柔敦厚等论题加以展开。它们相互生发、相互共构、相互融通,共同构建出了我国古代文学批评政教审美原则论的骨架。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词学批评中的词"媚"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宋代,"媚"作为审美范畴被引入到词学批评中;明代,词"媚"论得到进一步充实和发展;清代,"媚"在词学批评视野中得到更为广泛地运用与升格.上述历程,标示出"媚"作为我国古典词论的审美范畴经历了一个不断上升、辩证发展的轨迹."媚"具有"阴柔"、"世俗"、主"形式美"等美学品格,作为一种文体"范式",是对"庄"、"雅"之诗的反常.  相似文献   

10.
叶韵是词的重要特性之一,但唐宋至明,词韵向无专书。沈谦《词韵》是清代词学建构中关于词韵建构的开山之作,标志着词韵问题正式进入清人的研究视野,具有重要的词史地位和理论意义。在作词层面,《词韵》总结宋词的叶韵规律,为清人提供了可依之矩;在词论层面,《词韵》对词韵的探讨,进一步廓清了元明以来词曲不分的局面,推尊了词体;在词韵学层面,《词韵》引发了清人探讨词韵的热情,推动清代词韵学走向繁盛和成熟。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典散文政教之论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两个维面:一是政教功用论的承传,二是政教审美原则论的承传。在第一个维面,其承传的内容主要围绕教化、体道、明理、有补于世等论题加以阐说。在第二个维面,其承传的内容主要围绕微婉合度、中和之美、温柔敦厚等论题展开论说。上述两个维面,相互发生、相互共构、相互融通,共同构建出了我国古典散文政教之论的骨架。  相似文献   

12.
“悟”是中国古代诗学审美体验的核心范畴,它经历了一个由哲学范畴向美学范畴再向文艺美学范畴的深刻嬗变过程。其中,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是其很重要的哲学基础,魏晋之际,“悟”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审美范畴,在南宋时则成为一个文艺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13.
重章是《诗经》中的一个重要修辞手段,在重章时相同位置上的实词有时并不按照其本义或通用义去理解,只能大致理解为同一类别的事物、动作或状态。从逻辑学的角度判定其适用范围,并探讨这种现象的成因,大致有三:一是先秦人们初期的审美尝试;二是用诗的习惯;三是教学的需要。这种重章铺陈,变文避复,板中寓活,很好的扩充了诗的容量,为早期的教学活动作了很好的范本。  相似文献   

14.
蒋平阶的词直接唐人,专意小令,为云间词派之旁支,他与弟子合著词集《支机集》。《支机集》纯为小令,局度不大,力量未充,但那种纯粹之美,天籁之音,堪称云间三子《幽兰草》之外的别一境界。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典诗学视野中的诗味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味”作为诗歌审美之本的标树,二是对诗味审美特征与要求的探讨,三是对诗味创造与生成的考察。古典诗学对“味”的论说,为我们今天更好地把握“味”审美范畴提供了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