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大学生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的培养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网络信息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迅速发展,人们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公共生活空间得到不断拓展。大学生是公共生活领域的重要群体,也是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培养的核心群体。文章从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的内涵,我国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的生长历史和发展趋势,当代大学生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的缺失及其培养等方面,对近年来学界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公民是公共精神培养的主体,大学生作为法律意义上的公民,理应成为公共精神培养的主体。在公民视角下,大学生公共精神的缺失主要表现在独立人格精神缺失、自制自律意识缺失和公民责任意识缺失三个方面。为此,要通过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丰富校园文化、加强舆论宣传监督、开展志愿服务等途径培养大学生的公共精神。  相似文献   

3.
公共精神,主体是公民,客体是社会公共领域,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围绕公共精神的精神和路径展开,以大学生为切入点研究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问题。首先阐述大学生公共精神面临的困境,进一步提出培养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4.
公共责任意识是公共精神的实质,当下大学生公共精神缺失主要表现在独立人格、法律意识、知行统一等方面。大学生公共精神缺失的原因包括自我认识的不充分、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不到位、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等。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自我培养自主自律意识,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形成教育的合力,共同解决大学生公共精神缺失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公共精神是公民的基本素质。公共精神体现在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维护公共利益,具备公共理性等方面。培养公共精神是公民教育的主旨。大学应该创造条件使大学生在公共话题的言说和公共事务的参与中培养公共精神。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是加速大学生社会化的有益途径,是完善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整合人力资源配置的有力杠杆、是大学生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培养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7.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已成为全球高等教育的重点,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将服务于社会公共领域,更具有质疑批判精神和预判决策能力。本文介绍了批判性思维的内容,阐释了公共管理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进而从课程体系设计、教学方法运用、教学质量评估等角度提出建议,以提高我国公共管理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公共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公共精神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中国梦"的实践进程。当下,全媒体生态系统的部分失衡,周边环境的浊化,不良观念的泛滥,大学生媒介素养的不足等导致了大学生公共精神的贫困。我们需要通过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与功能,净化全媒体生态环境,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大学生群体中"坚实的核心"等路径,不断培育并提升大学生的公共精神。  相似文献   

9.
当代大学生公共伦理精神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青年大学生在全球化及改革开放新形势的挑战和冲击下,公共伦理精神淡化,因此,必须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公共伦理精神的培养。特别是对当代大学生在处理各项事务中的诚信原则,廉洁作风,开拓创新思想,宽容态度,敬业精神等等的培养尤显迫切。  相似文献   

10.
公共音乐艺术教育是普通高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因为音乐艺术的美育功能是其它任何一种教育所不可替代的,通过公共音乐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创新精神,促进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对于培养新时代合格的大学生具有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推进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艺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本文就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艺术教育的特点、课程设置、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了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11.
杨柳 《华章》2010,(20)
培育大学生公共精神是来自于社会发展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双重要求,而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公共精神现状堪忧,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试图从高校教育,大学生内生机制,社会培育三个方面探讨出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途径.  相似文献   

12.
在大多数高校课程中,出于多种原因与困难,公共艺术课程始终处于比较边缘的地位.然而,恰恰是这处于边缘的公共艺术课程(特别是艺术欣赏课程),对于大学生对话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这种对话正是大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文章通过阐述对话的哲学内涵说明对话意识与能力对于创新人才的必要性;通过阐述艺术欣赏课程的特质和优势说明其对于大学生对话意识与能力培养的有效性;最后还以教师语言(问答)艺术为切点,结合实例,提出了在艺术欣赏课程中培养大学生对话意识与能力,激发创新精神与能力的一些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3.
探讨大学生公共外交意识培养问题,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本文在分析大学生公共外交意识现状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公共外交意识培养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现代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和发展需要公共精神的养成。公共精神是随着社会公共交往和公共生活空间的扩大而形成的,具备法律、政治和伦理三层含义的现代公民是公共精神承担的主体,而公共领域的生成是公共精神发生的场域条件。公共精神是一种社会美德,它超越于个人私利,自觉承担社会公共责任和公共义务,公共意识是公共精神形成的首要条件。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公共意识是整个社会养成公共精神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河西学院学报》2017,(1):84-87
公共精神是现代公民追求的品质之一。随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深化,公共事务日益增加,公共交往更为频繁,客观上提出了培育公共精神的时代要求。高等学校教育作为公共精神培养平台,对大学生在公共精神方面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学生社区(亦称学生公寓)作为学校教育进一步深化的实践渠道,打造学生社区育人平台,为学生社区营造公共领域空间,以自我教育与引导介入相结合,以社区各项实践活动和组织管理为方法,来培育大学生的公共精神。  相似文献   

16.
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围绕民主、法治、公正和服务的公共精神,把培育大学生的公共精神作为高校服务构建国家治理体系的切入点,把公共精神的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造给大学生参与公共生活的机会和条件,完善奖励、制约和惩罚机制,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的公共精神。  相似文献   

17.
高校公共精神的培育状况直接关系着大学生能否成长成才、关系着高校能否为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建设人才。当前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公共精神还有缺失,主要表现在社会责任感欠缺、价值观念偏差、实践参与能力弱化、自律精神缺乏、公共情怀欠缺等方面。对大学生公共精神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措施推进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的公共精神教育是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必要条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但大学生主观认识能力存在偏差、高校教育体系的不完善、传统政治文化的消极影响等原因造成大学生公共精神教育的矛盾显现。对此,提出了加强理论创新研究,构建坚实的公共精神理论支撑;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树立正确的公共精神价值观;优化改善社会环境,开拓健康的公共精神成长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9.
对当下大学生进行公共精神培育对于促进大学生向社会人的转变、构建和谐社会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但因整个社会公共精神处于建构阶段、大学自身的主客观因素以及学生自身的不正确认识等原因,导致当今大学生成为公共精神培育德的“空场”。这种状况必须切实加以改变,应将对当今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置于整个社会公共精神培育的核心与优先的位置。  相似文献   

20.
双创背景下的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不仅要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更要从深层次把握和思考高等教育的目标和功能,实现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反思高校课程教育可见,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亟待改变唯分数论的目标导向,明晰以创新精神培养为宗旨的教学理念,扭转刻板的教学传统,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师精讲基础知识和执导课堂,学生创造内容、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转变教育评估方式,注重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知识能力运用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