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扇子趣闻     
“女人带着扇子犹如男子佩带着宝剑”。十八世纪才华横溢的约瑟夫·艾迪生曾为《旁观者》杂志这样写道。当时,扇子的标新带动着整个时尚。在那之前的数千年间,无论男女都使用扇子。扇子还起过反映社会和艺术动向的作用。在古埃及和东方,沉重的木扇和铁扇曾被用来保护奔赴疆场的伟大首领或出征的勇士。在马德里的普拉多博物馆里,陈列着一幅文艺复兴时期保罗·弗洛尼斯壮丽的绘画,描绘了裸体的爱神维纳斯正在用一把富  相似文献   

2.
扇子,中国国粹。扇子制作技艺和材料的演进,是中华文明历史创造的见证、、扇面的诗、书、画、印,是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浓缩.  相似文献   

3.
扇子,中国国粹。扇子制作技艺和材料的演进,是中华文明历史创造的见证。扇面的诗、书、画、印,是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浓缩。  相似文献   

4.
<正> 扇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日用品,同时,由于它造型优美,制作精湛,又是一种可供玩赏收藏的工艺品。现代诗人郭沫若曾赋诗赞它:"清凉世界,出自手中。精逾鬼斧,巧夺天工。"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扇子的国家,古书有"黄帝作五明扇"、"舜始造扇"的记载,距今有三千多年。不过,最初扇子不是扇风用,而是为帝王遮阳挡尘的"仪仗扇"。汉  相似文献   

5.
丰家骅 《寻根》2016,(4):80-85
扇子是夏季的一件日常生活用品,在我国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自与书画"联姻"之后,它也成了一种文化载体,一跃而身价百倍。但各种扇子始于何时,它们的功用如何,外来的折扇何时传入我国,电风扇的根在哪里,等等,这些问题都令人饶有兴味,本文试作一考述。竹扇、羽扇  相似文献   

6.
话扇     
话扇肖毅彪扇,是一种驱暑纳凉的用具。在我国灿烂的文化园林中,扇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到的艺术特性。我国最古老的扇子是羽扇,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据《古今注》记载:“舜广视听,求贤人以自辅,作五明扇。”又云:“羽扇之制,起自殷高宗。”这是关于扇子起源...  相似文献   

7.
有一次,在闷热、拥挤的东京地铁内,一位日本女人看出我是外国人,便从手提包里取出一把普普通通的扇子,递给我。“您在日本大概觉得很热吧?没有扇子可不行。您在这儿住一段时间就知道了。”  相似文献   

8.
心愿     
心愿明理编译8岁那年,有一天我在阳台间发现了一只粉色的蛾。那只蛾拚命地扑棱着翅膀,撞着窗玻璃,想回到自由的空间中去。我已不是第一次看到蜜蜂或者蝴蝶,像掉进陷阱似的误入阳台间。我总是先将它们捉住,然后从敞开的那扇窗将它们放归大自然。但是这一次,我将它捉...  相似文献   

9.
山歌儿     
<正>打锣锣,烙馍馍,鸡儿叫,狗儿咬,舅舅来,吃啥哩?吃白面,舍不得;吃黑面,羞得很;吃荞面,肚子胀;吃豆面,豆腥味;宰公鸡,叫鸣哩;宰母鸡,下蛋哩;宰鸭子,看门哩;……我们齐声唱歌,因为我们看见,对面的土路上,那个推自行车的人,向着我们的村庄走来。那是我们的舅舅。那是碎舅舅熟悉的身影。我们村庄的地形是一个狭长的扇面状,西边的入口是扇子的把儿,东边脚下依次铺开的平坦土地,是扇子的面。绵延起伏的远山,以蓝天为背景,划出一道道波纹,恰似扇子轻轻一挥,扇出一缕缕清风的波痕。  相似文献   

10.
张一鸿 《世界文化》2006,(11):28-28
也有人称之为“板索里清唱”。板索里是“Pansori”的译音,是韩国的传统说唱艺术之一。它发源于韩国西南部城市全州,大约在朝鲜王朝肃宗时代(1674-1720)就已在百姓中盛行。1964年,板索里说唱被韩国列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3年被联合国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种传统的说唱艺术形式,将文学、音乐、表演融为一体,通过一位站立的身着民族服饰的演员(视剧目需要,或男或女)的歌唱、道白、表情、肢体动作和作为道具的一把扇子来描绘复杂的剧情。舞台旁有一席地而坐的鼓手,为表演者唱念的朗朗之声伴奏;并不时发出…  相似文献   

11.
伦敦小传     
<正>伦敦的历史几乎与英国的文明史同步,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千年古都。它临水而兴,穿城而过的泰晤士河是它的灵魂,也是它的生命之源。大约2000年前,泰晤士河便捷的航运使当时征服不列颠的罗马人有足够的动力在此兴建一座新城,伦敦就此诞生——此后千年,风雨变迁,命运流转,其间所发生的无数个长长短短的城市故事,如今都已成为点点滴滴的历史往事,融进了伦敦或深或浅,或明或暗的城市记忆里,并在经年累月中点染着它的色彩,使它有了独属于自己的城市色调与风貌。  相似文献   

12.
扇面画是文人在扇面绘画、书法的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别体之作”,其出现及演变与扇子的演变相始至今。书画与扇页结缘而成扇面画肇始何时尚无从确考。一般而言,扇面画的演变经历了宋以前团扇画一枝独秀、宋元时团扇画与折扇画并存和明中后期至有清一代以折扇画为主的3个时期。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明起源的多角度思索郑重历史本身是一道填充题,需要考古学新的发现迸行扑充。它不只是扑充,有时也在改变历史,甚至推翻某些研究者的结论,重新评论那些扑朔迷离的历史现象。蓦然回首,世界学人的目光注视着中华文明起源,已发是70年前的事情了。1921年,瑞...  相似文献   

14.
一只黄鹂捧在手中,犹如捧住了千年时光。瞬间,我看见它在唐诗里啭鸣飞翔的身影。这是第一只撞网的鸟。时间是二0一一年阴历八月三十日晚八点三十分。我用左手捏住它的时候,它拼命挣扎着。我怕捏痛了它,又不能不捏紧它。因为,我的右手,正在疏解着绊住它身体的网丝。这只鸟被我展现在帐篷的灯光下,引发了一片惊奇的欢呼声,为着它的美丽。  相似文献   

15.
“茶几上放着一个精致的玻璃烟缸,它雪白透亮,在柔和的灯光下,泛着淡淡的辉光”,“我每每走到那儿,都要看上它一眼,或拿起来擦拭一下,不让它沾上一点灰尘。如有客人带小孩到家里玩时,也特别加以关照……”。  相似文献   

16.
燕赵是中华明的发祥地之一。它东面渤海,西、北倚太行、燕山,山海之间有广阔肥沃的平原。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开放的人环境。是燕赵化产生和发展的丰厚土壤,由此形成了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地方色彩浓郁的燕赵化,且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地完善,已渗透于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和化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7.
    
又凡 《大理文化》2013,(2):93-94
年是一只小小的兽,长着尖利而细碎的牙,天底下第一挑嘴者,除了华年,什么都不肯吃。就算华年,也吃得有一口没一口,懒洋洋的,撕啃得很轻很慢很温柔,温柔得长时间地让你忽略那撕啃的存在。只是当你意识到,就会吃惊并慨叹它撕啃的速度,因为那生命华年的饼,已让它撕啃得只剩一个小小的月牙。  相似文献   

18.
曾光 《世界文化》2008,(8):51-51
面具在地球上每一块大陆的文明中都曾出现过。它帮助人们沟通了现实与精神两个不同的世界。在北非国家阿尔及利亚南部,绘制于公元前四千年的岩石画中已显示出人们使用面具的情景。时隔数千年的今天,生活在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的非洲人,依然在使用着面具,但必须说明的是,不论是陈列在博物馆中作为艺术品向人们展示的面具,还是被锁在收藏家柜子中的面具,对于非洲人来说都早已变得毫无意义,因为,在他们看来,没有仪式,没有佩带者,面具就不能显示出神灵所赋予它的魔力,也就没有了任何价值。  相似文献   

19.
春天的奔跑     
这是一个人们心目中的美好的月夜。从早上开始,所有植物好像都已经历了一个月的孕育,长得生机勃勃,一片碧绿。前些日子还长满枯黄叶子的树枝,当毛格利将它折断后,就流出了新鲜的汁液。苔藓层层缠绕,深深堆积着,暖暖地围在他的脚边,新生的嫩草漫无边际,丛林里的各种声响此起彼伏,好像被月亮拨动的低沉的竖琴琴弦,月亮好像在娓娓讲述一个新的传说,将它的银辉倾泻在岩石和湖泊上,洒在树干和藤蔓植物之间,透过千千万万片树叶。毛格利把他的忧伤抛在了脑后,一边大步走着一边满心欢喜地放声歌唱。他选择了一个长长的斜坡,这道坡通往横贯主丛林中心的北部沼泽。松软的土地使他的脚踩上去轻飘飘的,这使他更像是在飞行,而不像是在走路。  相似文献   

20.
魏华 《滇中文化》2006,754(3):32-32
在南非世界上最大的兰特炼金厂总经理室里,放着一块金砖,在它旁边有一条用英写着的规定:“任何参观,如能单靠人力将它拿起,就可以随意带走。”多少年来,凡到那里参观的人都想碰运气。他们咬紧牙关用尽全身力气,但是金砖依然不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