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禹"岷山导江,东别为沱"蕴含丰富的历史价值与哲理内涵,为新时代大禹文化旅游资源创新开发与利用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与智慧。大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须要再认识、再出发,向度有三:深度提炼与整合文旅资源要素;建构特色开发与高效利用体系;"多态"融合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历史学会夏禹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于1998年7月28日(阴历六月初六,夏禹诞辰日)至30日,在传说中的夏禹出生地——四川省都江堰市龙池御龙宫举行大禹诞辰纪念会暨四川夏禹文化研讨会。来自省内外的专家、学者和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领导及台湾省四川同...  相似文献   

3.
西蜀岷山是古史传说记载中的中华人文女祖嫘祖和夏朝奠基人大禹的诞生地、中华圣山“海内昆仑山”,是古蜀文明、中国神仙文化和道教的发祥地,古代文献记载中的长江江源地区和山川崇拜的至尊之地,中国西南藏羌彝民族的重要摇篮之一。岷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中华文明史上应当占有崇高地位。应加强对岷山地区历史文化的研究和宣传,开发利用好岷山的历史文化资源,结合岷山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推动四川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4.
大禹文化见证了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文明的历史进程,是赓续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升华。大禹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观念形成、民族自强求变、民族文化认同的精神依托。将大禹文化精神同马克思主义理论相融合,进一步增强大禹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提升大禹文化的凝聚力、引领力,是当前丰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的重要途径,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神话背后有历史。大禹史迹最显赫的三处地域是山东(河南)、浙江和四川。山东(河南)一带是华夏文明的中心地区,浙江和四川在上古时期是华夏文明的边缘地带,大禹神话的"整合"过程,就是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交融的结果,反映了华夏民族形成中的历史层垒。  相似文献   

6.
旅游产业涵盖文化旅游,文化旅游是旅游过程中文化特质的融合渗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旅游的天然内核,是生产性保护的有效路径,文化旅游还要重视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涵养利用。本文指出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旅游中的优势与差距,从政府发展战略、部门工作推进、文化产业视野、企业市场定位,提出可操作性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7.
论四川古镇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及其开发、保护与利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古镇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类型.四川古镇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体现在其观赏、史学、文化、审美、科考、休闲等方面的价值上.要使四川古镇的旅游价值能充分体现出来,必须重视对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与利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8.
大爱文化的源头即中国古代"仁爱""兼爱""慈爱"思想。聚焦北川地震,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大禹精神与现代大爱文化的一脉相承:即大禹治水为民与国家领导人救灾为民的大爱精神,大禹艰苦奋斗精神与全国人民团结抗震的大爱精神,大禹的民本思想与以人为本的思想,大禹文化的传承与大爱文化的传播。这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强大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9.
论大禹精神──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大禹精神──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杨超大禹时代,是我国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转化的重要历史时代,具有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征。在这个过渡时期中,大禹是承先启后的伟大历史人物。通过对大禹精神的研究,可以加深对过渡时期的历史特点和各项伟大社会变革的...  相似文献   

10.
努力打造川陕三国文化旅游精品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三国文化"和"三国文化旅游"概念予以界定,对四川、陕西的三国文化旅游资源概况和旅游发展现状予以分析。在此基础上,强调应该树立"既要回归自然,也要拥抱人文"的旅游观,并提出"大天府,大旅游"的概念,就如何打造川陕三国文化旅游精品线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1.
羌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他们崇拜大禹,大禹被奉为山川的神主。其后,当道教肇源于巴蜀,吸收了古老的羌族宗教信仰,大禹又被道教奉为祖师。于是羌族文化与道教文化相互融合,呈现出一派奇异的场景。  相似文献   

12.
建立“四川藏羌生态保护区”走民族生态旅游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藏族、羌族地区有着美丽的自然景观和厚重的文化底蕴,从保护长江、黄河源头的植被和生态环境、保护传统民族文化出发,结合其开展旅游的实际,本文认为:四川藏族、羌族地区应确立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四川藏羌生态保护区",走民族生态旅游之路.  相似文献   

13.
关于汶川灾后重建旅游定位的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灾后恢复重建,应对震前汶川"大禹故里、熊猫家园、羌绣之乡"的旅游定位做新的思考,体现汶川新的特色和个性,建设汶川新型城乡一体化发展形态:一、汶川新型城乡统筹发展形态的特色是建设"中国山水画城乡",其宣传定位是"震源中心无忧城".二、凭借汶川"江源农业起源地"的历史优势,建设以甜樱桃为特色的江读传统、现代特色和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型田园城市和农业示范区.三、禹文化、羌文化和蜀文化"三位一体"打造禹羌文化圈,提升"羌禹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内涵.四、把旅游作为汶川的先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建设"物我两忘"的新的旅游体验区、力争成为新的亚太旅游目的地.  相似文献   

14.
岷江上游为古史文献记载的大禹故里、大禹治水肇始地和古蜀人发祥地、冉駹古国核心区及今日羌族聚居区。大禹被道教法师和羌族巫师释比奉为巫师始祖,冉駹的巫师为商王朝重要贞人,古蜀人的巫文化与冉駹属同一巫文化体系并以岷山为天庭圣山,羌族与冉駹有着重要渊源关系且至今盛行以天神、山神和家神信仰为中心的巫文化。大禹、冉駹与羌族在岷江上游地区在巫文化上呈现的重合现象,反映了三者之间存在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5.
胡文炜 《寻根》2011,(6):131-134
上世纪30年代长江以南发现了良渚文化,70年代又发现了河姆渡文化,证明南方同样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在绍兴,小黄山文化遗址、寺前山文化遗址、马鞍仙人山文化遗址,都说明绍兴在新石器时期就已有人类居住。作为越人,他们属于地道的绍兴“本地人”。如果大禹来越地会诸侯是史实的话,他也不会到荒无人烟之处来会,因而大禹不会是越族人的始祖。  相似文献   

16.
正2018年5月24—26日,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人民网主办,中共雅安市委、雅安市人民政府、光明日报社四川记者站协办,《中华文化论坛》编辑部、中共雅安市委宣传部、四川省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四川省旅游学会承办的"中华文化论坛:文化传承与文化强国学术研讨会暨雅州文化大讲堂"在四川雅安市举行,来自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国内、省内高校及科  相似文献   

17.
南方丝绸之路的研究应拓宽研究视野,把学术研究与旅游业发展,尤其是四川云南旅游业发展结合起来,扩大其历史文化内涵及现实意义。如何把古代滇蜀文化与当代滇蜀文化相联结,把南方丝绸之路与当代东南亚及印度文化相联结,探寻出一条新南方丝绸之路的旅游文化发展途径,是南丝路旅游未来发展成败的重要因素,也是四川与云南旅游业的重要战略选择方向之一。新南方丝绸之路未来的发展,可以通过中国-东南亚-印度公路与铁路网建设,实现古老南丝路沿线现代旅游业的振兴。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藏族、羌族、彝族文化遗产丰富,集中在四川西部,形成了一个地域辽阔的文化遗产走廊。相对于其他自然资源的开发而言,这些地区的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方面相对比较滞后。为了促进这些区域旅游业进一步健康协调发展,结合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对这些地区的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深入分析,构建主题文化体系;并从五个方面将全域旅游理念具体运用于藏羌彝走廊文化遗产开发,包括创新文化资源开发思维,满足游客个性需求,提升旅游业协调发展水平,突破旅游空间,以及助推自主旅游模式,从而提高藏羌彝走廊文化遗产的旅游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9.
南方丝路远不是一般的商道,而是一条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领域都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国际通道,也是近代史上最具有中国特色的红色文化的长廊。整理、挖掘、开发和利用南方丝路上的红色文化资源,不仅是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最好教材,而且对于开展红色旅游,构建四川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绿色文化、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四位一体的新型旅游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一种地域文化必有其别于其他文化的特色符号,四川方言和川剧就是四川地域文化的两个重要符号表征。二者同为四川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四川文化的组成部分,通过四川方言可以认识川剧文化乃至四川文化。在川剧文化中,四川方言是富有特色的文化表现形式,其说多唱少、浓郁的地域性和生活气息、以及诙谐幽默等可以说是川剧在语言上的亮色。不仅如此,川剧中的四川方言还折射着四川文化的方方面面。四川社会生活的民俗风情,四川人的精神风貌、性格特征、语言风格等,都可以借助川剧及其语言得到全景展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