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調查和研究方言島不僅是語言地理學的重要課題,而且對移民史和地方文化史研究也大有裨益。可是現階段要全面深入地討論漢語的方言島問題,還有較大的困難。因為漢語的方言紛繁歧出,對各種方言的調查和研究,尚未全面深入地展開,已經整理出版的調查報告不多,有關方言島的專門著作  相似文献   

2.
古典目錄之學,昉自漢季劉向、劉歆父子.漢成帝河平三年(前26年)劉向受命整理國家藏書,成<别錄>若干篇,為提要目錄之始;向卒,子劉歆繼承其業,成<七略>一書,為圖書分類目錄之祖,較歐西<萬象圖書分類法>早千餘年.<漢書·藝文志>曾簡記其缘由稱:  相似文献   

3.
印章源始三代,盛極秦漢。清嘉、道以還,研討金石篆刻之學風靡一時。有蓄萬印以示富者,有飾金玉以爭奇者,凡此蒐集賞玩,與刓刻無涉;迨編輯印擧、印範,流傳藝林,俾益後學,厥功鉅偉。蓋鉨印為古人昭信之物,方寸精微,或鑿,或刻,或鑄,其結構點畫之雄麗朴(木矛木),輒逾於鐘鼎、彝尊、秦權、漢镫。  相似文献   

4.
王靜安先生《人間詞話》以境界說為宗。先生自言,其說與嚴滄浪(羽)所謂興趣、王阮亭(士禛)所謂神韵相通,衹是一僅“道其面目”,一則“探其本”而已。(見《詞話》第九則。又《詞話刪稿》第十三則云:“言氣質,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氣質、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隨之矣。”)①然而近時論者,多有視境界說為西方理論影響下的產物者;劉若愚即曾說:“王國維受叔本華、尼采諸  相似文献   

5.
秦漢以後中國的國情秦漢奠定了中國大一統的格局,二千多年來,統一成為主流,認為是正常現象,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從秦漢打下了基礎。 認清古代國情,總要摸清古代中國的社會性質。中國古代何時進入封建社會,關於中國古代歷史分期問題,史學界至少有四種說法,本文不打算從社會分期的角度來判析國情,試從中國古代社會結構的基本矛盾的角度進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6.
嵇康、阮籍之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係根據湯用彤先生在西南聯大講“贵無之學”之兩種學生所記的筆記整理而成,本有上、中、下三章,上為何晏、王弼之學,下為張湛、道安之學,中則為此篇。  相似文献   

7.
从“一角仙人”到“月明和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對宗教來說,男女交合是否妨礙修持,常常成為一個重大問題。人所共知,天主教的神父和修女,佛教(特別是漢化佛教)的出家五眾,還有,如道教的全真教男女道士,都是終生禁慾的。他們的行  相似文献   

8.
清代中葉,漢宋之爭是學壇一樁要案。宋學以程朱理學為核心,漢學以訓詁考據、回歸儒家原典為特色。宋學的重要代表姚鼐與戴震等漢學家在學術思想上產生嚴重分歧。這場論爭以姚鼐退出帝都學界、南還故里暫告終歇。後來,姚鼐栖息東南四十年,發憤建樹桐城派。而最高統治者的學術宗街由尊宋到崇漢的潜移,是導致此一結局的關鍵因由。  相似文献   

9.
一 從内典看梵唄進入中國的基本情况引用《中國佛教術語詞典》②的定義,梵唄是"宗教儀式中用來約束外在與平息内心的佛教唱頌③;也用於對佛陀的贊美."梵唄的第一個要素"梵",是"梵覽摩(Brahma)"的音譯,與印度術語語源相關;梵唄的第二個要素"唄",是對"唄匿"(pā tha,意為"咏唱")的漢語音譯.梵唄這種佛教咏唱(實際上是一種拉長的調子)發展成熟以後,在唐代傳人日本,日語發音為Bonbai④(譯者注:平假名為ばんばぃ).根據佛教傳説,詩人曹植(192-232)是中國的首位梵唄制作者.  相似文献   

10.
中國是世界上用玉最早的國家,也是生產玉器歷史最為悠久、經驗最為豐富的國家。早在距今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開始利用天然玉料制作精細的工具和装飾品。中國玉雕工藝精湛,在世界上久負盛名,其傳統綿延下絕,一脈傳承到近現代。世界上沒有哪一個民族像漢民族那樣與王結下了不解之緣,并對古代文化產生了那樣大的影響。正如英國著名的學者李約瑟  相似文献   

11.
名以別萬類,名有三:共、別、私。物,共名也,馬,別名也,白馬,私名也。(鬻子曰:達、類、私三品)皆以實質為差次(鬻子言實,他家言質)。有實質斯有自性,馬不得為松、隺,自性殊也。自性緣物自生,而人以性之比量同異親疎度之,此其要也。在人則初有族徽totem所以別種性定居息方域也。伏羲顓頊、天鼋(即軒轅聲變)陶唐虞舜皆曰氏,其見於兩周金文,或獨標麟、鹿、鳥、魚,  相似文献   

12.
漢末以來逐漸流行的老子不斷變化爲歷代帝王師的傳説,或受到佛陀本生故事的影響。而當時浮屠與佛,被很多中國人誤爲兩人,在老子化胡的傳説中,老子或其弟子,先後化爲浮屠、佛,成爲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胡王的帝王師。浮屠生於属賓,千年之後佛生於天竺。佛出生時有瑞像產生,漢明帝夢金人;漠明夢佛後又衍生出永平求法的傅説。而後佛教徒演繹出求法後佛道二教鬥法等情節,并謂道家角力失敗,劉、吕之徒出家爲僧;道教徒進而亦接受此説而批判劉、吕之徒致使佛教在中土流行,謬種流傳,故力諫北魏太武帝滅佛,去後漢荒君虚妄,復羲農之治。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北魏太武帝滅佛詔書中提出西域本無佛教,佛教乃前世漢人劉元真、吕伯强之徒,道聽途説,附會老莊而成。這一説法恐亦出自老子化胡説,詔書中所言劉、吕二人,并非真實的歷史人物,而是指當時傳説柬漢永平求法後佛道二教角力,道家一方失利後出家的"司空陽城侯劉峻"與"四岳諸山道士吕惠通"。  相似文献   

13.
學人寄語     
正文明的記錄和傳播介質日益轉向移動互聯,萬物相互聯接的思想時見發明倡導,而互聯網上仍充斥着戾氣、仇恨和鬥爭。文化認同成為一個重要的命題,雖然前賢多有論述文化高於種族,而遵循何種文化模式以生仍困擾着當代的人類。我漢語世界一度以"體""用"判斷世界的關係,今天的漢語人仍多以體用看待古今、中外、雅俗、新舊,很少人省察此一思維與網絡時代、英特納雄耐爾極為扞格。迄今為止的全部互聯網資訊乃至仍在增富的網絡世界,都建立在0和1的進位組合之上。所有的"上帝"、創造網絡世界的編  相似文献   

14.
别集流變論     
小引三十年前,予與纂《漢語大詞典》,日與古書為伍,手不釋卷.始知自注之體,古已有之,至趙宋吴正儀淑《事類賦》而極其盛.而效舍人之雕龍,援正儀之注體,則有近世姚茫父華之《論文後編》焉.觀其行文簡而隸事賅,三覆其誦,不能自已,私心所儀,歷久彌篤.既而察四部之流變,究别集之演迹,思欲一叙其顛末.適予友陳鴻森教授沉潜二十餘年所輯之王鳴盛、阮元、錢大昕三家遺文成,問序於予,乃效茫父之體式,為叙别集之流變云.  相似文献   

15.
郜積意 《中国文化》2006,39(1):85-98
一、小引自劉歆與太常博士之爭始,至何休與鄭玄的《三傳》之分,漢代今、古文學之爭的主題發生了明顯 變化,即從爭立博士官向經義之爭轉變。變化的發 端,肇始於光武世范升和陳元的爭論,而白虎觀會 議《公羊》家李育以義難賈達,也屬於經義之分的範圍 (見下)。衹是兩次爭論的文獻基本亡佚,無法提供具 體的例證。至於何休、鄭玄關於《三傳》的分歧,雖然衹 存留零星史料,卻展示了經義之爭的具體面目,并為 人們理解東漢後期的經學之爭提供了進一步考察的  相似文献   

16.
一 民間字的定位 文字學的研究方法有綜合(或稱歸納)與比较,本文的基本方法是"比较",其具體方法是不同層面漢字之間的對比。-般的語言學把"比较"和"對比"這兩個詞分得很清楚。"在語言學上,'比较'往往僅指那些在歷史上同源的語言(即在發生學上同源的語言)之間的比较,而'對比'则指在歷史上不同源的語  相似文献   

17.
《無極變化》系浙江美術學院舒傳曦教授創作的,由三十二幅畫組成的可任意組合的大型水墨系列,1989年曾展出於西德漢堡和克利菲爾,現在該系列仍在繼續創作之中。 據說,司馬相如的友人盛長通曾問他作賦之道,相如答曰:“合纂組以成文,列錦綉而為質,一經一緯,一宮一商,此作賦之迹也。賦家之心,苞括  相似文献   

18.
1913年,辛亥革命後的兩年,王國維(1877-1927)完成了現代戲劇史的開山之作《宋元戲曲史》.從那時起,中國戲劇史就成為系統性的學術研究之對象.王國維的興趣主要是在宋元兩代的戲曲,他的書却采用了主導着西方近代學術傳統的進化史學和精英史觀,以宋元戲曲為最高成就描畫了一條中國戲劇發展的軌迹,追溯其起源,整理其發展之脉絡,從中探尋獨特的中華美學傳統.  相似文献   

19.
中國文化在幾千年的發展中曾有若干次突然的古籍的發現。最早的是孔子壁中書,就是漢人所說的“古文”,但是這批書漢代人似乎也有些模模糊糊,沒有完整的傳下來,只是在漢人的著作中稱為壁中書或古文。這應該算歷史上第一次的古文献的發現,可惜我們現在已經看不到了。第二次發現就是所謂汲冢竹書,但是留傳下來  相似文献   

20.
傅斯年曾提出史學就是史料學的說法,他的見解常受人誤解(詳後),但其特別强調史料的重要,竊以為仍應引起今日治史者的關注.實際上,若"史料學"包括史料的搜集、整理、解讀和運用,還真可以說是大體上涵蓋了史學的主要内容.這正是傅斯年的意思,他曾把近代史學方法界定為"排比、比較、考訂、編纂史料之方法",在此意義上,"近代史學亦可說是史料編輯之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