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8 毫秒
1.
王鹤鸣 《寻根》2009,(2):97-113
五谱序 谱序在家谱中占有重要地位,举凡姓氏渊源、家族迁徙、修谱缘由、修谱目的、修谱经过以及修谱理论等诸多家族修谱重大问题都会在谱序中一一作出交代。下面以《安徽)绩溪旺川营氏宗谱》(民国16年)的谱序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2.
<正>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家族世系繁衍及其重要人物事迹的文本形态。清代士人积极撰写家谱,修谱之风盛行,遍及各家各族,往往是一修再修甚至是多次重修和续修,修谱成为各宗族活动中的重要大事。随之就兴起了谱学之体,"举凡清代著名学者、达官贵人、地方耆旧几乎都有谱乘序跋之作。他们通过这些文字,探讨有关谱乘的源流、体例、书法、功能等理论问题"(朱端强:《清人谱学理论的启示》,《云南师范大学学  相似文献   

3.
李扬 《寻根》2010,(6):122-126
<正>毛泽东的家族史一向为人们所乐道,而学者们对其祖籍地以及家族迁徙的历史尤感兴趣。其实这些研究主要的史实依据还是族谱,学者们利用的多数是二修、三修、四修族谱的相关内容,而研究价值最大的乾隆一修族谱,创修于乾隆二年(1737年),研究者多认为已失传。笔者近  相似文献   

4.
邹华享 《寻根》2005,(3):104-110
“族谱”纂修情况 清乾隆二年(1737年),毛尔达、毛彝生诸公创修韶山毛氏族谱,因代远年湮,惜未存世。其后,族众有志续修,多因意见不合未果。震、埔、鉴、深四房先后在清咸丰、同治年间分修房谱。除鉴房外,其他三房房谱巳残缺不全。直到光绪七年(1881年),才由毛祥纲等人续修《中湘韶山毛氏二修族谱》。宣统三年(1911年)三修,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地在紧随修志热之后掀起了不同程度的修谱热,一直持续到现在。其中江西、湖南、浙江、广东等地修谱较多。究其原因,相当复杂,大致来说主要有:其一,修志热的带动。修志要借鉴家谱,从而引起人们对族谱的重视。人们认识到其价值,因而收集、整理,进而续修。其二,思想文化上的开禁。以往被认为封建迷信的族谱,现在可以随便流通阅读。其三,生活变化后农村人们在精神上的一种寄托。“立言”是中国人心中潜在的诉求(体现了中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可以立言的时候,往往就会显露出来。  相似文献   

6.
正摆溪《潘氏族谱》(荥阳堂、万字号)共三卷,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季夏朔修撰。目录为:龙盘、圣谕、源流序、旧序、赠序、续修序、赞序、同修序、字派引、家规、仪注、颌字号、契据、宅图大至、田据、五服图、世系图。该谱第一卷主要是《圣谕广训》和《圣谕广训序》。第二卷是源流序、旧序、赠序、续修序、赞序、同修序、字派引、家规、仪注、颌字号、契据、宅图大至、田据、五  相似文献   

7.
《寻根》2020,(4)
正家谱,又名族谱、宗谱,宋代起以私修为主。欧阳修、苏洵二人分别修成家谱,并且申明体例、内容,所谓"是不可使独吾二人为之,将天下举,无不可也",旨在成为后世法式。凭借二人文名,此两种谱式流传不辍,后世修谱多引以为法式。明丘云:"有庐陵欧阳氏、眉山苏氏二家谱,今世士大夫家亦往往仿而为之。"现存明、清旧谱,往往提及"本欧、苏谱式",可见二谱  相似文献   

8.
正邹氏天台支《邹氏家乘》以邹一桂重修本最为完备。邹一桂,号小山,清雍正五年(1727年)传胪,书画家,有《小山画谱》存世。七十三岁致仕,汲汲于家乘,越五年通谱告成。乾隆庚辰(1748年)《小山公重修邹氏家乘例十二条》云:"邹氏散处他邑者,在苏州为岳桥支,余姚为样山支……各支有谱序,附录外篇,见支世难分,同出一源。再有在他省及天台、徽州等处者,俟查明补入。"  相似文献   

9.
《寻根》2016,(1)
正早在宋代,休宁县古林黄氏宗族就曾修建了黄氏宗祠。明代夏言请求天下臣民得祭始祖立家庙后,徽州民间兴建祠堂进行祖先祭祀达到一个高峰,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清代。"祠堂之制今巨族世家多有之,唯新安为盛。"(项:歙县《桂溪项氏祠谱》,"附祠记",乾隆二十年本)各县境宗祠祭祀风俗为盛。如绩溪县"邑多聚族而居,有宗祠支祠香火堂。岁时伏腊,生忌荐新皆在香火堂,  相似文献   

10.
励双杰 《寻根》2007,(5):81-87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系对诸如谱牒、族系录、族志、宗簿、宗系谱、家乘、家牒、家史、家志、世录、世谱、世牒、世传、世系录、世家谱、支谱、枝分谱、帝系、玉牒、辨宗录、系谱、图谱、谱略、血脉谱、源派谱、大同谱、大成谱、氏族要状、房从谱、维城录、谱录、祖谱、联宗谱、渊源录、源流考、传芳集、清芬志、先德传、房谱、会谱、统谱、通谱、统宗谱、宗世谱、总谱等的泛称。  相似文献   

11.
《寻根》2016,(6)
正《肥城县董氏族谱》,一函八册,民国4年(1915年)平阴县城会文斋石印本,机器纸,开本为29厘米×19厘米。该谱为山东省肥城董氏长支之合谱。第一册为谱叙、碑记、诰命、事名、条规、行业、跋语。第二册为世系分支图、世系表总谱及肇浚之跋文,并录其绘制的世系表总谱和入谱人数统计。第三册为长支五世之长支七世分支图、长支五世之长支谱、肇浚的叙。  相似文献   

12.
邹华享 《寻根》2006,(5):110-114
《武城曾氏衍湖南湘乡大界房分续宗圣曾子族谱》,又名《武城曾氏衍湖南湘乡大界五修族谱》(以下简称《大界曾氏五修族谱》)是清末硕儒、一代名臣曾国藩的家谱,是谱也就自然成为名家之谱。  相似文献   

13.
有清一代,实为我国书法史上之繁荣期,名家辈出,佳作如林,千枝竞秀,百舸争流,书法艺术极其丰富多彩。大体上,乾隆以前,帖派独盛,书法家远祧二王(羲之、献之),追摹唐贤、归于赵董(赵孟府、董其昌),继承传统,发扬光大,各具风格。乾嘉以后,碑派崛起,书法家搜求临摹鼎彝碑版,开辟创新,另成蹊径,篆隶真草,诸体大备,达到了书法史上的高峰。 所谓“帖派”“碑派”,其分野始于晋室东迁。  相似文献   

14.
韩占红 《寻根》2013,(5):131-133
韩姓源起
  韩姓是中国汉民族第25大姓,其家世源远流长,派多支茂,历代名人辈出。
  韩姓源起有三:
  一是出于黄帝后裔。
  据《世本》记载,黄帝生子昌意,昌意生韩流,韩流氏族是从昌意族中分化出来的,这个氏族便以韩为姓。韩流生颛顼,颛顼后裔惠连居于韩,即今山西汾河下游的永济县西南端的韩阳,其后裔中发展出另一支韩姓。  相似文献   

15.
虎头山之旅     
李惠赟 《大理文化》2012,(11):85-86
十年难遇的长假,我与友人一起相约虎头山。 虎头山,位于云龙县城东南角,因形似虎头而得名。明初山顶建有山神庙,洪化年问建有真武阁,清乾隆至民国陆续修建了一些道教寺观,形成以虎头寺为中心的道教建筑群。近来,又新修了龙池、虎泉和众多的亭阶及雕刻,使虎头山成为亭阶相连、山水相映的休闲胜地。  相似文献   

16.
<正>卢见曾(1690-1768)出生书香世家,曾师从王士祯、田雯等名家,曾任两淮盐运使等官,主持修建了红桥二十四景及金焦楼观,乾隆二十二年(1757)春举行"红桥修禊",一时名流学士如郑燮、陈撰、厉鹗、惠栋、沈大成、陈章等数十人为上宾,"和修禊韵者七千余人,编次诗三百卷"。著有《雅雨堂诗文集》以及《雅雨堂丛书》十一种,先后校刊过《乾凿度》、《战国策》、《尚书大传》、《周易集解》、《经义  相似文献   

17.
杨朝 《寻根》2020,(1):54-57
武乡县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涅县,西晋武帝泰始年间始析涅县置武乡县,此后县名经历了去“武”、复“武”的两反复,治所、辖境和区划等第也历经三次变化,直至唐神龙元年之后趋于稳定。武乡县建置沿革“中国方志丛书”收录有乾隆去“武”与复“武”:武乡县得名寻源□杨朝五十五年白鹤所修《武乡县志》。  相似文献   

18.
永福  兴堂 《滇中文化》2005,(2):40-41
即静乐庵,位于易门县城北三十公里,三家村东面,白龙山腰。据静乐庵无容碑记载,该寺庙始建于西汉,扩建于唐,复修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1年)仲冬和清光绪三十四年(1909年)仲春。民国时期曾几次修缮,较大的一次是民国十七年(1928年),云南省主席龙云和民政厅长一行到该寺游览,见前后两殿雄,  相似文献   

19.
何建木 《寻根》2013,(5):94-100
关于徽州商人的研究,就徽商群体而言,学术界已取得深入进展,但就徽商个案(生活史)的研究则少之又少。
  2004年年底,笔者为撰写博士论文到上海图书馆谱牒部查阅资料,意外发现了一册不分卷的民国38年(1949年)“詹福绥堂”钞本《庆源詹氏家谱》,在此谱卷最末附有一篇十分珍贵的3000字自传体人物传记:《福熙自述》。此传记讲述了作者一生的创业史尤其是抗日战争之前的坎坷经历,内容包括家庭生活的辛酸、创业的艰难、收获的喜悦以及人事的更迭与浮沉。本文即以《福熙自述》为中心阐述以詹福熙(1887-1970)为代表的民国时期上海徽商的经营及其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20.
祝虻 《寻根》2015,(1):134-138
一清末民初,受西方传入的新思潮冲击,国人对于原有社会的认识处于激烈震荡之中,这种认识上巨大的波动从城市一直影响至农村。这一时期绩溪家谱谱序中所出现的家族社会新阐述即是主流意识形态变动下的产物。自私修家谱出现后,家谱长时期被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