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英格兰中部一个名叫伊斯特伍德的小矿镇上,住着一位名叫梅勒斯的人,他直到临终,终身都痛恨大作家D·H·劳伦斯。伊斯特伍德镇上凡认识梅勒斯的人都记得,他经常咬牙切齿地嘟囔说,假如他碰上劳伦斯,“非拧断他的脖子不可”。这是因为D·H·劳伦斯在自己的小说《恰特里夫人的情人》里,把梅勒斯当作一个粗俗的猎场看守的模特儿。这个看守还与一位贵族夫人发生了暧昧关系。而劳伦斯竟连名字都没有改,毫不客气地用了梅勒斯的原名。这位《虹》和《儿子和情人》的作者,就出生在伊斯特伍德镇一个矿工的狭小房舍里。由于他常常从镇上人中选取他创作的模特儿,加之他对于两性关系那种直言不讳的态度,使得这个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写了几部最佳长、短篇小说的伯纳德·马拉默德(Bernard Malamud)于1986年3月18日在他的曼哈顿寓所逝世,享年71岁。他以其第一部长篇小说《呆头呆脑的人》以及最近根据该小说改编成的电影而闻名于世。《呆头呆脑的人》(1952)是一部关于棒球神话和追寻圣杯的自我意识浓厚的综合作品。不久,他又有一些较好的作品问世。他的第一部小说集《魔桶》(1958)在1959年获得“全国图书奖”,他的最佳长篇小说《修配工》(1966)亦获得“全国图书奖”,并荣获美国普利策奖。马拉默德于1914年生于纽约  相似文献   

3.
忘记自己曾草草写下的信件、备忘录或杂货单,这对普通人来说是很可能的。而一时记不得自己曾写过一本书,这对一个人来说却有点异乎寻常了。80岁高龄的作家格雷厄姆·格林却碰到过这种事。1983年他听说他那本所谓的《第十个人》,从美国米高梅影片公司的档案室中发现了。于是他记起,早在1944年,他曾和米高梅影片公司签订合同,或许写过一个故事短小精悍的电影剧本,并还想起他或许给这个剧本起名为《第十个人》。然而,当把所发现的这些打字稿送到他手中之后,他却感到愕然了,正如格林本人在介  相似文献   

4.
<正>很早便知道纪德这个人。但却不真的了解。甚至不知道他是法国人。以为他离我们很遥远。于是遥远地崇拜。为此曾买过他的小说集。其中《背德者》和《窄门》的标题深深吸引了我。但很久以来却不曾认真阅读过,所以很久以来一直不认识纪德,不了解他在世界文学历史中的价值。那是我的疏漏。这一次终于得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纪德文集》。其中所收皆为纪德的叙事作品。于是下决心走近纪德,通过他的小说来认识他、了解他,以及他之于文学的意义。才知道其实纪德离我们很近。他的离世距今也才五十年。五十年可谓弹指一挥间,但读了纪德的小说才意识到当初的感觉是对的,纪德的文本还是让我们觉得很遥远,它们甚至让我想到了那位年深日久的歌德,和他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因为《背德者》中的米  相似文献   

5.
<正>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的小说《恋情的终结》通过第一人称作家莫里斯·本德里克斯的叙述,表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与萨拉·迈尔斯和她丈夫,公务员亨利·迈尔斯这三个人之间的迷恋、嫉妒。作品于1951年出版后,读者和批评家马上看出,格林这是在写他自己,写他与他的"第三个女人"凯萨琳·沃尔斯顿之间的恋情。  相似文献   

6.
15年前,苏联当局把布罗茨基作为“社会寄生虫”而流放,只有在此之前阅读过约瑟夫·布罗茨基秘密出版的作品的人,或在列宁格勒的公寓里参加过他组织的传奇般的读书会的人,才熟知其独特的声调及思想的转变,才能理解他的《约翰·多恩挽歌》和《科德角的摇篮曲》。过儿个月后,苏联官方的刊物将发表这位获得  相似文献   

7.
<正>现代学者郑振铎,以文学、文学史研究闻名。当然,他对中国古籍,尤其珍稀版本收藏,下大气力,不惜血本,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他在外国文学翻译方面的贡献,虽然也被人提及,却常常为其他成绩所掩,评述有限。可他早期翻译的泰戈尔两本诗集——《飞鸟集》《新月集》却至今流传,成为几家著名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的首选。虽然从时间看去,他的翻译距今已近百年。一  相似文献   

8.
耶稣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代彭康提起耶稣,一般人都知道他是基督教的创始人,被西方人尊为“圣人”。《圣经·新约》中称他为“拉比”。“拉比”是希伯来语音译为“夫子”,是对教师的尊称。耶稣本人并无著述传世,他的言行记录于使徒的一些著作,特别集中反映在《新约》...  相似文献   

9.
常青 《世界文化》2010,(10):33-33
<正>麦卡锡被誉为"美国当代四大一流小说家之一",他拥有的才情让很多人为之羡慕、嫉妒。他的小说使他获得了世界声誉。其中《老无所依》被改编成同名电影,一举囊括了第80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改编剧本以及最佳男配角四项大奖。另一部小说《路》,曾连续获得第91届普利策最佳小说奖,最佳"鹅毛笔  相似文献   

10.
送行     
这里选译的两篇散文,第一篇《灯光》的作者弗·加·柯罗连科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中、短篇小说,脍炙人口。他的长篇回忆录《我的一个同时代人的故事》是一部很有文献价值的文学巨著。柯罗连科批判黑暗的现实,同情劳动人民,憧憬光明,对未来充满希望,这是他不同于一般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地方。在这个意义上,《灯光》是很有代表性的。黑暗如磐,光明在前,这就是柯罗连科的世界观及其全部作品的基调。列宁在一九○七年曾说:"柯罗连科是进步作家。"第二篇《送行》的作者马克斯·比尔博姆为英国文艺评论家,讽刺作家,生于一八七二年,卒于一九五六年。从《送行》一文中,可以看出他的笔调既幽默,又富于机智;通过这篇短文,他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作了极其辛辣的讽刺。 --编者  相似文献   

11.
灯光     
这里选译的两篇散文,第一篇《灯光》的作者弗·加·柯罗连科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中、短篇小说,脍炙人口。他的长篇回忆录《我的一个同时代人的故事》是一部很有文献价值的文学巨著。柯罗连科批判黑暗的现实,同情劳动人民,憧憬光明,对未来充满希望,这是他不同于一般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地方。在这个意义上,《灯光》是很有代表性的。黑暗如磐,光明在前,这就是柯罗连科的世界观及其全部作品的基调。列宁在一九○七年曾说:“柯罗连科是进步作家。”第二篇《送行》的作者马克斯·比尔博姆为英国文艺评论家,讽刺作家,生于一八七二年,卒于一九五六年。从《送行》一文中,可以看出他的笔调既幽默,又富于机智;通过这篇短文,他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作了极其辛辣的讽刺。——编者  相似文献   

12.
美国著名作家约瑟夫&#183;海勒于1999年12月12日因病逝世 ,享年76岁。海勒一生笔耕不辍。1994年完成《结束时分》以后 ,有人问他是否准备搁笔 ,他回答道 :生命不息 ,写作不止。他果真在1998年推出了一长篇回忆录《悠悠岁月》 ,真实地描述了自己一生从事文学创作的辛酸历程。约瑟夫&#183;海勒可谓多产作家 ,被誉为“黑色幽默”的巨星。主要作品有《第二十二条军规》(1961)、《并非笑话》(1986)、《悠悠岁月》(1998)以及两个剧本《我们轰炸纽黑文》(1967)和《克莱文杰的审判》(1974) ,并以第一部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闻名(以下简称《军规》)。海勒的幽默、讽刺把荒诞与严肃、夸张与真实、闹剧与正经调和起来 ,以阴冷的、玩世不恭的幽默来嘲笑一切 ,表达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抗议 ,使人在震颤中去思索 ,在喜剧中去悲哀。因此 ,作品一发表即刻轰动社会 ,尤其在美国青年学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今天 ,“第二十二条军规”已成为美国人的口头禅 ,用以表达一种无法摆脱的困境或不可逾越的障碍。《军规》以荒诞的形式 ,多角度 ,多层次地展示了一个充满自私、贪婪、虚伪、欺骗、专横、残忍、淫乱和疯狂的现实生活。主人公尤索林被世...  相似文献   

13.
珍闻集锦     
珍闻集锦《奥德赛》最早是由奴隶翻译的著名的古希腊史诗《奥德赛》,最早是由一名古代的奴隶翻译的。这位奴隶名叫利比·安德罗尼克,是从罗马释放的希腊人。还在公元前240年,他就把《奥德赛》译成了拉丁文。他的译文部分片断流传至今。日本人的数字观念如果有机会去...  相似文献   

14.
人们仍然怀念已故的奥森·韦尔斯。他曾是一位活跃于舞台、银幕和广播电台的明星,也是一位无论是他的失败或成功都受到人们关注的自视颇高的天才。在漫长而渐渐衰微的艺术生涯中,他表演过各种各样的节目:从古典作品到商业广告。老一代人依然记得他演出过有争议的新编莎士比亚戏剧,也记得他演播的广播剧《星际战争》,这部广播剧曾使千千万万听众相信火星人曾经入侵新泽西州。  相似文献   

15.
希契科克五部最好的美国影片在多年里未能产生应有的效果 ,其原因是希契科克本人不希望在他有生之年重复上演这些影片 ,于是把所能收集到的胶片都聚集一起销毁。希契科克1899年生于伦敦的莱顿。这位英国最杰出导演的早期作品像《客房》等虽是无声片 ,却为后期的有声惊险恐怖片奠定了基础。1939年他应戴维·塞尔兹尼克的邀请来到美国 ,先后导演了两部战争短片 ,三部战后片和其它题材的影片 ,他于1980年去世 ,为后人留下53部电影。希契科克为什么让他的作品《亨利的麻烦》以及令人瞩目的《詹姆斯·斯图尔特》、《绳子》、根据原…  相似文献   

16.
弗洛伊德如是说俞悦西蒙格·弗洛伊德(1856———1939)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主要著作有《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自我和本能》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是对人类意识结构的分析。他把人的意识分为三个层次...  相似文献   

17.
俄国的“荷马”和“莎士比亚”普希金走上俄罗斯文坛的时候,面临的几乎是一片荒漠。同时代的欧洲作家要比他幸运得多,他们有着丰富的文学传统可以继承:希腊人有荷马,意大利人有但丁,西班牙人有塞万提斯,英国人有莎士比亚,法国人有拉伯雷……然而普希金却没有这样的幸运。基辅罗斯时期曾有一个好的开端,产生了几部编年史和一部俄国人最引以为荣的英雄史诗———《伊戈尔远征记》;但在鞑靼统治时期,却只有《拔都攻占梁赞的故事》、《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行传》、《顿河彼岸之战》等几部历史故事;莫斯科的俄罗斯时期,值得一提的只有伊凡雷帝和库…  相似文献   

18.
1862年2月屠格涅夫在《俄罗斯导报》上发表了长篇小说《父与子》。小说引起一场激烈的论战。屠格涅夫对此早有所料,但平民民主界对小说的尖锐否定,起初令他很感沮丧。刊登在《现代人》杂志的M·A·安东诺维奇的文章《当代魔王》,说《父与子》是对青年一代的诽谤。屠格涅夫认为无需向安东诺维奇进行解释。然而这位批评家的观点得到大部分俄国进步青年的支持。屠格涅夫认为,对青年的意见不可不重视,因此,他在1862年4月14日以复给诗人K·K·斯鲁  相似文献   

19.
永恒的微笑     
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被人们称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三杰”。达·芬奇这幅被誉为“永恒的微笑”或“神秘的微笑”的《蒙娜·丽莎》,创作于1503年,在他的家乡佛罗伦萨用了四年时间完成。据说该画是应他未来的赞助人朱利亚诺·德·梅迪契的要求创作的,此人从1513年开始资助达·芬奇,直到1516年去世。几十年后,意大利的著名画家、建筑师和作家瓦萨里第一个在书中提到,《蒙娜·丽莎》的原型是佛罗伦萨人佛朗切斯科·德·乔孔多的妻子。后来,他又考证了创作时间以及此作品的经历,认为《蒙娜·丽莎》曾归法国弗…  相似文献   

20.
<正>马塞尔·普鲁斯特给后人留下了不少画像和照片,在其中一张中,他的嘴角微微翘起,暗藏讥讽,他那大大的眼睛、向两边下垂的厚重的眼睑,以及那显露疲倦、忧伤的淡紫色的眼圈,让人不由得联想起猫头鹰。而他成年之后的生活作息也的确像一只昼伏夜出的飞禽,尤其到了"晚年"忙于写作那煌煌巨著《追忆逝水年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