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丝绸之路"这一国际通用术语的缘起可追溯到古希腊人记录的"赛里斯之路"(丝国之路),指西方人为贩运丝绸而前往丝国(即中国)的一条商道。19世纪70年代,德国舆地学和地质学家李希托芬在《中国》(第一卷)中以德语首次提出"Seiden(丝绸)Strasse(道路)"。广义概念上,丝绸之路泛指西方(包括中亚、南亚、西亚、欧洲等地)与东方(中国、日本、韩国、朝鲜等)进行经济、文化、政治交流的双向通道,远超"丝绸"和"道路"的范畴。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文献可追溯到中国的《汉书·地理志》所载的海上交通路线。唐贞元年间,宰相贾耽在《海内华夷图》中也记录了通  相似文献   

2.
鸣驼千里传佳音──唐三彩骆驼载乐俑陈根远自汉代张赛凿空西域,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后,中国内地的丝绸、铸铁技术等便经由河西走廊,跨越葱岭,陆续传到中亚西亚各国以及欧洲。而西域的葡萄、香料等特产以及那里的音乐、舞蹈也沿着这沟通中西方的动脉输入中国内地...  相似文献   

3.
2000多年前,起始于西汉都城长安的丝绸之路跨越陇山山脉,经河西走廊沿绿洲和帕米尔高原通过中亚、西亚,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千百年来,丝绸之路成为中西陆路交通、文化交流的大动脉,它所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薪火相传,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史上写下了重要篇章。  相似文献   

4.
正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欧洲人大量引进中国茶叶,同时也开始考虑引进茶树和茶种,希望移植这种植物。但是在相当长时间内,这种移植并没有成功。直到1763年,一位名叫林奈(1707—1778)的瑞典植物学家才得到了一株正宗的中国茶树,并将它引种到欧洲。这是欧洲人种的第一株中国茶树。中国茶树的移植是一个历史漫长的、由多数人参与的过程。据说有一位修士从中国将茶树带到法国的马提尼克岛,待到它发芽、开花,才知道它不是真正的茶树,  相似文献   

5.
历来楚辞注疏家多不认同屈辞所处先秦时代会有广泛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动,本文置屈辞于先秦广阔中外交通历史大语境,以丝绸之路研究成果为背景,特别是南方丝绸之路所证实的由中国西南进入南亚、中亚、西亚甚至地中海区域的交通线路,为探寻屈辞外来文明提供了时代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近30年来的南方丝绸之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方丝绸之路是古代从成都出发,经过云南,跨越缅甸,通往印度、中亚和西亚,直至欧洲的一条陆上商道。这条古商道原本是一条民间的通商道路,始见于汉代的《史记》。汉武帝时曾派人至滇探访这条通往印度、大夏的道路,终因种种原因而未能如愿。迄至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汉王朝置永昌郡(治今云南保山)后,乃得以打通这条道路,使之成为一条官道,并一直延续到了现代,而日益发挥出中外交通干线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丝绸之路大约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至1世纪间,是古代中国开辟的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商业贸易通道,历史上起到了促进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今天,为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相似文献   

8.
正丝绸之路大约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至1世纪间,是古代中国开辟的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商业贸易通道,历史上起到了促进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今天,为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相似文献   

9.
通过考古发现,丝绸之路史前即为中华民族先民与生活在中亚、西亚和地中海沿岸人们友好往来、互通有无、相互学习、共同发展之路。汉代张骞通西域并非丝绸之路的开始,而是开启古代东方与西方交流的新时代,即由零星、断续、小规模的民间交流转为大规模、持续、官民结合的交流。  相似文献   

10.
正丝绸之路大约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至1世纪间,是古代中国开辟的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商业贸易通道,历史上取到了促进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今天,为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  相似文献   

11.
正丝绸之路大约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至1世纪间,是古代中国开辟的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商业贸易通道,历史上起到了促进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今天,为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响应。为帮  相似文献   

12.
正丝绸之路大约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至1世纪间,是古代中国开辟的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商业贸易通道,历史上起到了促进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今天,为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响应。为帮  相似文献   

13.
正丝绸之路大约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至1世纪间,是古代中国开辟的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商业贸易通道,历史上起到了促进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今天,为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响应。为帮助读者了解丝绸之路的来龙去脉,"文化交流"栏目将陆续推出钩沉文字,介绍在古代丝绸之路上发生的故事,带读者重走丝绸之路。  相似文献   

14.
正丝绸之路大约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至1世纪间,是古代中国开辟的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商业贸易通道,历史上起到了促进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今天,为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响应。为帮助读者了解丝绸之路的来龙去脉,"文化交流"栏目将陆续推出钩沉文字,介绍在古代丝绸之路上发生的故事,带读者重走丝绸之路。  相似文献   

15.
正丝绸之路大约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至1世纪间,是古代中国开辟的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商业贸易通道,历史上起到了促进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今天,为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响应。为帮助读者了解丝绸之路的来龙去脉,"文化交流"栏目将陆续推出钩  相似文献   

16.
正丝绸之路大约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至1世纪间,是古代中国开辟的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商业贸易通道,历史上起到了促进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今天,为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响应。为帮助读者了解丝绸之路的来龙去脉,"文化交流"栏目将陆续推出钩  相似文献   

17.
正丝绸之路大约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至1世纪间,是古代中国开辟的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商业贸易通道,历史上起到了促进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今天,为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响应。为帮助读者了解丝绸之路的来龙去脉,"文化交流"栏目将陆续推出钩  相似文献   

18.
正丝绸之路大约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至1世纪间,是古代中国开辟的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商业贸易通道,历史上起到了促进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今天,为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响应。为帮助读者了解丝绸之路的来龙去脉,"文化交流"栏目将陆续推出钩沉文字,介绍在古代丝绸之路上发生的故事,带读者重走丝绸之路。  相似文献   

19.
正丝绸之路大约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至1世纪间,是古代中国开辟的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商业贸易通道,历史上起到了促进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今天,为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响应。为帮助读者了解丝绸之路的来龙去脉,"文化交流"栏目将陆续推出钩沉文字,介绍在古代丝绸之路上发生的故事,带读者重走丝绸之路。  相似文献   

20.
正丝绸之路大约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至1世纪间,是古代中国开辟的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商业贸易通道,历史上起到了促进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今天,为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响应。为帮助读者了解丝绸之路的来龙去脉,"文化交流"栏目将陆续推出钩沉文字,介绍在古代丝绸之路上发生的故事,带读者重走丝绸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