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武侠小说中,武功是江湖中人在江湖上存在、立足的必要手段之一,它也是武侠小说描绘的主要对象之一。一部武侠小说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成功地创造和描写了“武”这个因素。事实上,在新派小说中“武”、“侠”两者之间,对“侠”的作用的偏重即意味  相似文献   

2.
也谈“跑江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娜 《华夏文化》2012,(3):49-52
一提"跑江湖",大多数人会想到古代武侠小说中江湖儿女驰骋风云、快意恩仇、惩恶扬善的壮举。其中金庸先生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等多部小说使这种印象更为深入人心;或者想到《庄子》中的"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中的江河湖海。其实,唐代以后禅宗中也存在着一种"跑江湖",它指的是僧人们往来于江西和湖南、湖北之间的一种参禅、访学、求道现象,尤其在唐代中后期到南宋初期最为兴盛。  相似文献   

3.
剑与侠——武侠小说与中国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於刀光劍影中渗透着中國文化精神,此乃武俠小說的特殊魅力所在。本文着重論述“以武行侠”觀念的形成,以及武俠小說中俠客行俠所倚仗的“劍”的文化内涵。侠客的打鬥能力,大致经歷了一個從“寶劍”到“寶劍 暗器”再到“寶劍 暗器 内功”的發展过程;逐渐由技能轉為修養,由技擊本領轉為武學境界,由注重物質轉為突出精神。与此相關的,是打鬥手段的表演成份、觀赏價值及倫理化倾向。而這一切,都使得武侠小說日渐文人化。  相似文献   

4.
一、武侠小说的产生与接受武侠小说的发展是漫长而复杂的,在中国,武道与侠义既是一个历史现象与人生观念,又是一种溶于大众的审美需求。早在西汉,司马迁已将舍生取义救人危难的荆柯郭解诸人视为具有特殊信念与人格的社会成员,为其专列《刺客列传》。《搜神记》中记载的眉间尺计杀楚王而自尽,《世说新语》中周处除三害的故事,也都讲述着武侠人物的事迹。在小说中,从唐人传奇中的红线女、虬髯客到明人短篇白话小说中侠盗一枝梅,武侠人物已超出了史传实录的范围,跨入了虚构的世界。武侠小说虽然是冷兵器时代除强济弱的尚武精神的衍生物,但武侠…  相似文献   

5.
慕史观念一直是中国古代小说观念的核心,无论从文本形式还是价值追求,均以史传为追慕对象,因此,"史传范型"一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核心型式。主题强势化、时间编年化以及全知视角是这种"史传范型"主要的文本表现方式。因此,中国古代小说一直有"虚构历史"的传统,这为小说进入儒家的价值规范序列提供了一种方式。但明中期以后,尤其是进入17世纪,即明末清初,这种慕史观已经严重影响中国小说的发展。冯梦龙"事赝理真"、凌濛初"耳目之内、日用起居"之"奇"、袁于令"传奇贵幻"等观念的提出,彻底改变了以"史真"为底色的古代小说观念。幻化叙事在中国古代虽源远流长但并不作为小说观念存在,具有幻化叙事的文学作品往往承担"史真"观念。到唐传奇,幻化叙事始与虚构相连,但同时也与虚构相混,直到17世纪才对幻化与虚构的区别与联系有了清晰认识,并逐渐形成"事幻理真"的小说观念。  相似文献   

6.
杨朝 《寻根》2020,(1):54-57
武乡县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涅县,西晋武帝泰始年间始析涅县置武乡县,此后县名经历了去“武”、复“武”的两反复,治所、辖境和区划等第也历经三次变化,直至唐神龙元年之后趋于稳定。武乡县建置沿革“中国方志丛书”收录有乾隆去“武”与复“武”:武乡县得名寻源□杨朝五十五年白鹤所修《武乡县志》。  相似文献   

7.
郑怀贤是中国近现代著名武术家、中医骨伤专家,郑氏武医流派的开创者,为武学、中医骨伤学、武医教育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被后世尊为"武医宗师"。作为"武医结合"典范的郑怀贤,受近代中国"救亡图存"时代语境的框定,燕赵地域"忠诚正义"文化与清末民初武术家"宽容大义"集体人格的陶染,不仅承继"武医结合"的文化传统,而且拓展了以武养德、以医从善内涵,其"以人为本、谦和仁爱"的人文关怀,"躬身践履、开创博纳"的实践精神,对探寻当下武术发展进路、解决武医分化、医患关系紧张等问题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欧阳江河的长诗《凤凰》,包含了两个层次的内容意蕴。表面上看起来,它写的是徐冰的装置艺术作品"凤凰",但在更深的文本自我指涉层面,它也在不断地谈论当代诗歌写作的可能性问题。诗歌围绕装置"凤凰""飞"与"不飞"的问题,从观念与物质性、神性与原罪、凤凰观念的历史反思等角度进行了探索,最后对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诗歌经过一系列的领悟与思辨,达到了一种观看方式的变化,解构了那种外向性、扩张性的"飞",而提倡一种谦卑和谐,与天地融合共处的"飞"。  相似文献   

9.
正"登堂入室"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这个成语来自孔子对其弟子的评价,《论语·先进》篇说: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孔子评价子路时,就使用了"升堂""入室"的比喻。《子张》篇道: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相似文献   

10.
唐诗与茶事     
从文化诗学的角度看,诗歌不仅是审美的,也是历史的,它是历史记录的一种方式。将唐代诗歌作为一个文化窗口,可以窥探到这一时期发生在茶事与茶学观念上的重要历史性转变。  相似文献   

11.
唐代选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选官制度的变化和影响之荦荦大。历来研究多重于官的选拔制度,而轻于武官入仕途径的研究。本对唐代武官入仕途径做了深入的探索,揭示了唐代武官入仕途径的概貌和趋势,阐述了具体时间的不同,“上之好恶、有司选士之法、因时增损”之不同,仕途相互间的主次有所变化,以及形成这种变化的内外因素。认为片面地理解唐代“武不殊途”是不能揭示唐代选举制度全貌的。  相似文献   

12.
正二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如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黎饭后钟。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王播《题惠昭寺木兰院二首》这原是在扬州惠昭寺的两首唐代题壁诗。惠昭寺,亦称木兰寺、木兰院。如今寺院已荡然无存,可是,一段与寺院有关的文坛轶事却流传至今,这就是唐代诗人王播及其"饭后钟"的故事。  相似文献   

13.
一前言"中国近代知识转型"是一个庞大的研究工程。欲探讨这个东西方学术交会冲击与裂变的议题,至少得从两个大方向进行,一是西方近代科学式知识如何在中国建构,包括体制与观念;一是传统中国学术在近代如何转变。本人一向致力研究后一议题,一方面想了解传统中国学术是否有一知识体系?一方面则探讨传统学术在近代早期亦即明清以降的变化,并试着梳理出传统学术的分化与开放的可能性。欲探讨传统学术的变化,"经学"——这个担当传统学术中心并和政治极度结合的学术载体毫无疑问是一焦点。本文即以经学为主题,观察它在明清尤其是清代乾嘉以降的变化情形,并解释这种变化的学术意义。欲研究经学,议题与角度极之繁多。  相似文献   

14.
钱穆先生在其生命的最后时刻,口述了《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一文,对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观念做了全新的阐释和高度的概括,谓"‘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惟到最近始澈悟此一观念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①此言一出,激起一片思想涟漪,反响热烈,应和者众。季羡林说:"一个像钱宾四先生这样的国学大师,在漫长的生命中,对这个命题最后达到的认识,实在是值得我们非常重视的。""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中有不少好东西,等待我们去研究,去探讨,去发扬光大,‘天人合一’就属於这个范畴。"②李慎之、蔡尚思、周汝昌等著名学者也纷纷做出回应,杜维明更是将这篇文章称作"证道书",与宋儒张载的《西铭》相媲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大陆学界相对沉寂,各种思想观念还处在一片  相似文献   

15.
"伤痕"叙事由最初的病理范畴延伸到了文学、绘画、雕塑、电影等各个艺术领域。随着世界大融合和中国国门的开放,西方文化不断渗入中国社会,新一代年轻人所接受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理念在中西方文化碰撞的夹缝中挣扎着发生了变化。除了与南京大屠杀、"文革"以及唐山大地震这些重大历史伤痕有关的艺术作品以外,关注青少年成长伤痕的"青春疼痛文学"开始出现。到了21世纪初,在电影中渐渐展现出了更明显、更多元的青春伤痕,产生这些伤痕的原因包括了家庭离婚率的增高、社会价值评判标准的金钱化等。本文立足于伦理学视角,分析和探究属于这个时代特有的因素给青少年成长带来的"新伤痕叙事"。  相似文献   

16.
"七世父母"始见于支娄迦谶译《道行般若经》,这部经属中土最早传译的大乘佛经。在西晋竺法护译《佛说盂兰盆经》中,"七世父母"和"所生父母"对举,两者共同成为救助和济拔的对象。唐代高僧宗密发覆了"七世父母"的佛教内涵,并把盂兰盆会仪式作为"悲智六度法门"予以强调。"天子七庙"的"七"代表庙制的最高等级,"七世父母"的"七"亦代表"终极解脱",然前者为帝王专用而后者成为庶民祭祖方案,其中彰显的平等观乃佛教对中土文化的独特贡献。在南朝,盂兰盆斋会成为佛门主导的孝亲祭祀仪式;在北朝,造像碑题记和敦煌写经题记显示,"七世父母"渐渐加入到庶民祈愿祝福的主要"奉为"中。梳理"七世父母"在观念世界的生成和在中古生活世界的流布,旨在呈现大乘佛教慈悲观念如何进入中国思想、如何参与了中国文化精神的塑造。  相似文献   

17.
清华简《系年》所记商周之际的"奴卢之戎",与秦封泥中的"奴卢"、《汉书》所记河西"罗虏"可以对读,本属于西北地区的羌系人群。从先秦到秦代的"奴卢"、汉代的"罗虏",再到唐代作为彝族先民的西南乌蛮一部的"卢鹿",以及近代的"罗罗"(彝族),可能存在源流关系。结合秦封泥及其他历史资料分析,"奴卢之戎"是秦奴婢的重要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不管是在唐传奇还是明代拟话本小说中,以婚恋和女性的形象为主题的小说都占了很大比例,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宝贵的财富。白行简的《李娃传》是唐代传奇体小说的经典之作。冯梦龙所编的"三言"在明代短篇小说中最具代表性。本文通过李娃与杜十娘两个女性形象的分析,对作者思想感情的分析,试图揭示文人孤愤意识、道德责任、尚奇心理等创作的真实意图。  相似文献   

19.
唐永喜 《寻根》2009,(3):41-44
金庸武侠小说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上自政府官员、文人墨客、学者教授,下至农夫、民工、小贩,从中国到欧美,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迷。  相似文献   

20.
“和”字考     
正"和"字在我国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从"家和万事兴"的治家格言,到"和气生财"的生意经,再到"和为贵"的处世哲学,"和"的观念已经镶嵌到我国人民的心目中。太和殿、中和殿与保和殿是故宫里的三大殿,是故宫内的建筑中心。福建土楼中拥有最高个头的和贵楼可谓我国"和为贵"思想的具体典范。从中国清朝皇家园林的颐和园,到园内昆明湖上最大的游船太和号,再到园内最大的戏园德和园,一个"和"字承载了多少社会贤达对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