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云海 《世界文化》2005,(12):40-41
意大利维罗纳:守望朱丽叶的阳台。风景绮丽迷人的维罗纳是意大利最古老、最美丽的城市之一。维罗纳风靡全球得因于莎士比亚的名作《罗密欧与朱丽叶》,维罗纳就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乡,自然也成为世界青年男女膜拜的爱情场所。  相似文献   

2.
这里选择的两篇散文是国外近年来比较优秀的散文作品。虽然两者的内容各不相同,但它们的描写手法和主题思想却极近似;都是以朴素而又抒情的笔调歌颂人类美好的感情。《矶鹞带来欢乐》一文中,作者通过对一个因患不治之症而早逝的小女孩的形象的塑造,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一颗纯洁无邪、对自己所生活的世界充满了爱与希望的"童心";在《献给母亲节的礼物》里,作者以女主人公,一位年轻的母亲,在母亲节因思念远在外地的双亲,结果和丈夫、孩子一起到附近的疗养院探望了一位年迈的病人,表达了"幼我幼以及人之幼,老我老以及人之老"的思想。这样的文章读来耐人寻味,令人感动。它们不但给人以高尚的艺术享受,同时在伦理道德方面,也给人以有益的启迪。 --编者  相似文献   

3.
正在中亚,提到《罗密欧与朱丽叶》不一定人人皆知,但问起《法尔哈德与希琳》,恐怕无人不知。后者的作者纳瓦依在中亚乃至西亚的影响远远超过文学巨匠莎士比亚。这位维吾尔族伟大诗人将一生献给了文学艺术,给后人留下的不仅是丰富多样的文学作品,还有他崇高而永恒的爱情传说。  相似文献   

4.
正意大利不仅有耀眼的古罗马遗迹,秀丽的威尼斯水城,文艺之城佛罗伦萨??更有一座飘荡着爱的古城维罗纳,它是莎士比亚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诞生地,至今保存着朱丽叶故居。在意大利北部的阿尔卑斯山脚下,美丽的阿迪杰河把维罗纳一分为二。这里不仅有绝美风光和众多古迹,更藏着爱的真谛——千年古城的小浪漫  相似文献   

5.
这里选择的两篇散文是国外近年来比较优秀的散文作品。虽然两者的内容各不相同,但它们的描写手法和主题思想却极近似;都是以朴素而又抒情的笔调歌颂人类美好的感情。《矶鹞带来欢乐》一文中,作者通过对一个因患不治之症而早逝的小女孩的形象的塑造,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一颗纯洁无邪、对自己所生活的世界充满了爱与希望的“童心”;在《献给母亲节的礼物》里,作者以女主人公,一位年轻的母亲,在母亲节因思念远在外地的双亲,结果和丈夫、孩子一起到附近的疗养院探望了一位年迈的病人,表达了“幼我幼以及人之幼,老我老以及人之老”的思想。这样的文章读来耐人寻味,令人感动。它们不但给人以高尚的艺术享受,同时在伦理道德方面,也给人以有益的启迪。——编者  相似文献   

6.
《凡·高的荣耀》一书的作者、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社会学家娜塔利·海恩希前不久发表了她的新作《女性状态——西方小说中的女性身份》。她在该书中分析了250多篇文学作品,以此探索女性的生存状态。她的论著从夏洛蒂·勃朗特发表于1847年的长篇小说《简·爱》切入。这部小说的女主人公简·爱经历了女性生活的各种可能的境遇,艰难地寻找自己正当的身份:从一位准备沦为老处女的出身贫寒的年轻姑娘,到受雇前往一座贵族城堡充任家庭教师;从渴望成为合法的第一夫人,到拒绝接受作为男主人的无名分的情妇;直到最终成为男主人合法的第二任妻子。不…  相似文献   

7.
曾思艺 《世界文化》2010,(11):20-22
《矛盾而迷恋的爱——莱蒙托夫少年时期的爱情及苏什科娃组诗》一文(见《世界文化》2010年9月刊)所说诗人对苏什科娃的爱,主要还是一个少年对一个美丽的青年女性自然的追求,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天才的少年诗人对理解自己的知音的寻觅,这种爱尽管热情,但不炽烈,更由于女方不理解自己而深感失望,因此即使失恋也不会痛彻心扉,但他随后对伊万诺娃的爱,却是激情满怀,发自心底的。  相似文献   

8.
生与死、灵与肉、爱与欲的矛盾和悖论,是穆旦爱情诗歌代表作《诗八首》中深入剖析的主题。这一组诗集中表达了穆旦对爱情悲剧最全面最深刻的体悟,并以其冷酷的光芒在穆旦诗歌的夜空里灼灼闪耀。事实上,它传达的并非如某些论者所谓的"爱的颂歌",而是悲剧命运之交响,是爱情迷梦的终结。不过,在解构了爱的神话的同时,它也给读者照亮了梦醒之后的超越之路。  相似文献   

9.
王彬 《世界文化》2010,(11):23-25
《远离尘嚣》是哈代的成名之作,从基本情节看,讲述的是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之间的爱情纠葛。书中几个人物的关系围绕着美貌而气质不凡的女主人公芭斯谢芭展开,忠实而善良的牧主奥克、严谨而绅士的庄主博尔伍德、浪漫而轻率的军士特洛伊,他们与芭斯谢芭之间的情爱关系究竞如何呢?  相似文献   

10.
欧阳 《世界文化》2007,(10):37-37
《黄金中的银线》 《黄金中的银线》是美国的一首非常出名的爱情歌曲,曾创下过200万张唱片的销售纪录。它的曲作者哈特·丹克斯在偶然读到了一首描写一对夫妻恩恩爱爱、白头偕老的诗后,大为感动,遂为这首诗谱了曲。不料,在这首歌曲公开发表一年后,他自己却与妻子离了婚。但还有一个比丹克斯更“言行不一”的歌曲作者,他就是曾创作过《喂,我的宝贝》、《爱的梦幻曲》、《让我做你最后一个情人》等美国著名爱情流行歌曲的乔·霍华德,这个总是在讴歌着忠贞与永恒爱情的人,自己却结过9次婚。  相似文献   

11.
公元1年左右,奥维德出版了《爱经》,向人们传授爱情的艺术。《爱经》分为三卷,第一卷旨在告诉男人如何获得爱情;第二卷是要告诉男人如何保持爱情;第三卷则是告诉女人如何追求爱情。为了增加书的知名度和发行量,奥维德还亲自撰写了广告词:假如有谁还不懂得怎样谈恋爱,那就读一读这本书吧,书还没有读完,他就懂得如何去爱了。  相似文献   

12.
韩国电影很少轰轰烈烈的场面及冗长的剧情,它常以简单而略带荒诞的故事情节及个性化的主人公形象引发观众共鸣。韩国影片《时越爱》让众多欣赏它的观众,在浪漫与轻松中得到心灵的慰藉与美的憧憬……影片因“错过”而辐射美丽。现实中,人们往往企望机缘与巧合,如相遇,一见钟情或邂逅重逢等。而《时越爱》却告诉观众,“错过”有时比相遇还要完美与感人。一次次“错过”中的感情交流极富吸引力。和某些现实主义作品相比较,韩国电影超越现实的情节与表现手法可谓另类。这段“跨越时空的爱”有些唯美。为了表现美,导演不惜虚构场景并使用拍摄技巧来突出超现实的主题。主人公的活动场所是海边一所被孤独氛围和神秘色彩笼罩的房屋。男女主人公互通心事的交流工具是一个信箱。女主角每放入一封不能再简单了。拿社会上不起眼的小角色做文章,使文章更耐人寻味,成为出人意料之笔。影片中主要场景也十分简单,海边房屋、地铁站是男女主人公出现频繁的地方,对白也无更多的修饰,因为二人的交流来自信件,所以独白成为主要叙事方式。当人们看多了那些在场面和人物上刻意铺张、声势浩大的电影后,欣赏一部像《时越爱》如此脉络清晰又不复杂难懂的影片,也算一种惬意的选择。在平淡中沉淀美,在现实外塑造美,...  相似文献   

13.
在郁达夫的作品《沉沦》中,主人公"他"始终怀有一种"复仇"心理,当复仇心理、性冲动和热爱自然等诸多特点同时投射在"他"身上时,便形成了"他"复杂而多元的立体人格。这背后,指向的是"他"多重的"他者"身份,而身份和文化上的双重"他者"又导致了"他"病态的心理,最终表现为反常的"复仇"话语,并酿成最终的"零余者"悲剧。  相似文献   

14.
《日瓦戈医生》的作者和他的女友兰慕帕斯捷尔纳克生命的谜,死亡的谜,天才的魅力,坦露的魅力,这大概只有我们俩才懂。上面这段文字是《日瓦戈医生》那位美丽的女主人公拉拉在她情人的遗体旁,伴着泪水低声说出的话。他们爱得那样悲壮,深沉,强烈,就像该书的作者帕斯...  相似文献   

15.
<正>在英国小说中,有几部描写航海故事的,本是为成人创作的,但也为儿童读者所喜爱。小读者可能只了解它的表层内容,它的曲折动人的冒险故事;成人则会理解它潜藏在表层下面的深层含义。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1516)对于"羊吃人"的社会提出严正的抗议,认为社会罪恶原因是在于私有制,废除了私有制才能实现社会的正义。丹尼尔·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1719)描写主人公不怕艰难,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新天地,不失为是资产阶级心目中的英雄人物。约拿旦·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1726)写了主人公来到大人国、小人国的情景,特别是在最后一次所到的慧骃国里,马是  相似文献   

16.
王彬 《世界文化》2010,(7):28-28
《荆棘之城》是一部以女人之间的爱为基础的作品,欲望、阴谋与爱情在维多利亚时代的大背景中交织穿插,使得情节曲折离奇,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17.
<正>电影《迦百农》(Capernaum,又译《何以为家》)把镜头对准黎巴嫩的难民,真实地记录了社会底层人们的生活状貌。印度作家泰戈尔说过,"愉快和痛苦都使人受到教育"。然而,在电影《迦百农》里,小主人公扎因的成长之路痛苦太多,快乐太少,厚重的痛苦远远超出了一个12岁男孩儿的承受力,以至于他的小小内心早早生出了"生即是死"的念头,于是将父母告上法庭,原因是父母生了他。这种充满悖论色彩的情节彰显了影片的后现代意味。影片以一个小男孩儿的视角审视难民营的生活,经历着艰难生活的扎因对自己和难民营所有孩子的出生、  相似文献   

18.
正间谍电影集中出现的时间标记明显,以20世纪的冷战为肇端,因惊险刺激的情节、炫酷绝伦的场面和智勇双全的主人公而引人入胜。近期《碟中谍6:全面瓦解》的上映,又一次把观众带入了谍战影片的世界当中。自1996年第一部《碟中谍》上映以来,汤姆·克鲁斯主演的这一间谍电影系列已走过二十余载春秋,拍摄了六部影片,在这个CG满天飞的年代里,他坚持实拍、挑战危险的稀缺品质,让主角伊森·亨特如同古希腊英  相似文献   

19.
歧舌探微     
汤威 《寻根》2011,(1):97-102
《蛇舌》是日本2003年第27届昴文学奖和2004年第130届芥川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作者金原瞳在小说中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光怪陆离的神秘世界。小说女主人公——年仅19岁的路易,迷恋上身体改造,通过心灵和身体的极端痛楚来获得生存的真实感,并最终把舌头一分为二。  相似文献   

20.
《太阳照常升起》中的双重妇女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阳照常升起》是海明威于1926年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以往很多关于《太阳照常升起》的评论文章大都是围绕以男主人公杰克为代表的“迷惘的一代”或是海明威简洁明快的文风为主题,而女主人公勃莱特则较少有人关注,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评论都是把她归为“魔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