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数字环境下,著作权法利益平衡机制受到严峻的挑战,各方利益冲突凸显,具体表现为:版权人与版权产业商利益冲突,版权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冲突,公共利益与版权产业商利益冲突等.应当从利益平衡的角度考量,完善技术保护措施、补偿金制度、行政执法及启动公民参与等措施消解利益之冲突,建立新的利益平衡机制.  相似文献   

2.
论数字作品的合理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作品的问世使作品的复制和传输变得异常容易,因而使合理使用制度受到了全方位的冲击.作为版权人权益与社会公众利益的平衡机制,合理使用制度应当延伸到数字环境中去.鉴于数字作品的特点及版权人精神权利不可转移的特性,强化版权人精神权益保护应当成为合理使用制度对数字作品问世的积极回应.  相似文献   

3.
从钉子户的个体抗争到京城出租车的行业群体维权,再到更大范围的厦门PX的公民表达,我们在学习理性的维权——对自身个体的权利维护和公共利益的维护在当代中国,公共利益有时遭到广泛而严重的侵害,但多数时候却是公共利益无人维护。人们经常会因此而思考,中国怎么啦?或者中国人怎么啦?公共利益的显著特征是,利益的主体是公众,也即数量较大而相互之间没有联系的一群人。公共利益遭到侵害,也就是意味着,众多个体的权利和利益遭到侵害。很多人期望,这些权利和利益遭到侵害的个体应当起而抗争,维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信息制度建设步伐的加快,新闻作品著作权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如何协调和平衡好新闻作品传播过程中个体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是媒体行业面临的十分迫切的理论和实践课题.确定新闻作品著作权正确的价值取向并提供切实的法律保障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数字作品二手市场的兴起,对原本稳固的出版产业利益格局造成了冲击,引发了发行权用尽能否适用于网络环境的巨大争议.目前学界既有论述过于强调技术层面对发行权规范设计的影响,然而数字发行与实体发行在行为效果上并无本质区别,应当采取行为主义的立法模式,将发行权用尽适用于网络环境;针对由此引发的发行权与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冲突,应遵循利益平衡原则进行制度上的协调.未来司法解释应当致力于构建"作品利用行为"的裁判规则来避免发行权与信息网络传播权之间的交叉重合,将两项权利的控制范围重新进行划分.具体而言,发行权用尽的适用范围应扩张至网络环境,控制数字作品有偿下载行为,而信息网络传播权通过修正为"信息传播权"继续控制交互式传播行为.  相似文献   

6.
开放档案与保护公民隐私是一个矛盾统一体。一方面,两者具有统一性。美国档案学家谢伦伯格指出“文件应当最大限度地开放利用,这是符合公众利益的。”同时他又指出:“保护公民个人的隐私,毫无疑问是为公共利益服务的。”另一方面,两者具有矛盾性。据调查统计,地县级...  相似文献   

7.
隐性采访中比较棘手的问题是如何处理言论自由和公民隐私权两种基本权利的冲突。本文借用法学中利益权衡的观点 ,对这一矛盾体进行分析后指出 ,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 ,应当以公共利益为杠杆。  相似文献   

8.
国家图书馆与北京三面向公司著作权纠纷案让馆藏绝版作品的数字化传播问题引起社会关注。为保护著作权并调和社会公共利益,避免破坏正常市场运作机制,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规定了馆藏绝版作品数字化传播的合理使用制度。从实施情况看,条例对适格客体条件与传播范围的限制过于严苛,存在违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性要求和违背利益平衡原则等问题。借鉴新修订《日本著作权法》中的相关条款,建议我国对于馆藏绝版作品的数字化传播规范宜采取如下改革措施:一是扩大合理使用的范围,建立覆盖馆内、馆际、馆外的传播体系,并设置匹配的补偿机制;二是优化客体适用条件,建立“绝版作品”的动态认定机制;三是探索建立以国家图书馆为枢纽的绝版作品数字化传播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9.
版权法意义中的公共领域是各种与私人领域相对的、服务于社会公众的公共教育组织或机构,包括公益性信息服务机构、公共管理组织及大众媒体等.各国为维持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平衡,大都规定了公共领域使用版权作品的"例外"与"免责",即合理使用.公共领域必须充分尊重版权人权利,严格把握合理使用的尺度.以图书馆为代表的公益性信息服务机构必须以服务社会公众为目的,遵守版权作品使用数量的规定;公共管理活动行为主体必须得到严格限定;大众媒体在非营利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其使用行为对版权作品市场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保障图书馆用户公共利益,在不损害出版商私人利益的前提下,图书馆应当在商业电子资源采购谈判中向出版商提出采购资源备份权、灾难备份权或者长期获取(使用)权三项基本权益诉求.上述三项基本权益诉求拥有充分的法律支撑、法理支持及实例举证.  相似文献   

11.
图书馆平衡著作权私权利益与公共利益的职能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书馆拥有提高公众素质、开发信息资源、传播文化、促进文艺和科技进步的公益性功能.图书馆采购作品,回报作者;传播作品,丰富著作权人收益、保证公众作品使用;守望作品公有领域,确保公共利益.因此,图书馆在维系著作权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和谐均衡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王涛 《新闻界》2023,(3):67-76
《民法典》首次体系化构建了人格利益合理使用规则,在规范层面确立了对于人格权的外在限制。新闻报道与公共利益共同发挥了外在限制人格权的作用。人格权的正当性来源于《宪法》第22条、第35条、第41条、第47条和第51条的有关规定。司法实践中,对于新闻报道的主体范围和报道内容应当进行扩大化理解,同时以营利为目的使用他人人格利益也可能构成人格利益的合理使用。关于合理使用的客体,具有法律明确承认的积极权能是其共性规范特征,具有可识别性是其本质规范特征。名誉、荣誉和隐私不属于合理使用的客体,但是当它们与其他精神性人格利益相结合从而产生可识别性时,就成为一种特殊的个人信息,应当认为在新闻报道中存在合理使用之可能。  相似文献   

13.
从我国公民新闻报道内容的独特创造及公民记者报道某则公民新闻的主要目的之视角,可将目前我国公民新闻作品区分为三大类:利益诉求类、探询真相类、社会动员类.利益诉求类公民新闻是公民记者维护自身利益的议题式抗争活动,是抗争政治的反映;探询真相类公民新闻是公民记者主动挖掘事件信息曝光事件真相的新闻,是对信息政治的吁求;社会动员类公民新闻是公民记者有目的地引导社会成员参与相关社会活动的新闻,是责任政治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公共利益就是那些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或与百姓日常生活有很高关联度的社会活动。本文分析了香港电视业监管所体现的公共利益至上原则,同时也阐明香港电视业重视或强调公众利益的方针,可以为我国电视监管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5.
通过考察“拯救腐蚀馆藏光盘”条款,探究如何平衡视听作品版权人与图书馆等承担公共服务职能机构之间的利益冲突。在分析各利益方围绕非侵权性使用、法定因素和不利影响三个焦点展开的博弈后,从主体资格、情景条件、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解构该条款内容要义。研究发现,在确立禁止规避技术措施的临时例外情形时,以主体的基本功能为核心划定豁免边界有利于实现利益平衡。建议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修订时应增设该例外情形,并将“电影作品”扩大到“视听作品”。参考文献33。  相似文献   

16.
著作权的私权性、专有性决定著作权法制是以保护著作权人的利益为核心;图书馆是社会公众(读者)的著作权利益代表机构,为了维护公民的文化教育权和公共利益,与著作权人产生权益对峙、冲撞。由于图书馆具有平衡著作权人和公众利益的特性,又使得著作权利益的冲撞得以化解。  相似文献   

17.
戴哲 《编辑之友》2016,(5):89-94
我国《著作权法》第三次修订中,首次在《著作权法》中规定了作品的概念,该作品的概念包含了“独创性”“固定”要件和智力成果3个基本要素.然而,“独创性”中的“独立创作”在逻辑上是一个表示关系的范畴;“固定”要件体现的是作品与载体之间的关系,这两个要素都无法描述作品的客观性质;并且,使用智力成果作为作品的属概念显得过于笼统和抽象,该要素甚至可以包含思想,因此,这三个要素都未能展现作品的本质属性.为了重构作品的概念,应当将著作权法上的作品定义为:“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创造性的表达”,为了厘清作品与“独创性”“固定”间的逻辑内涵,应规定“著作权法保护已经固定在有形载体上并具有独创性的作品”.  相似文献   

18.
吕国兴 《军事记者》2006,(11):41-42
随着我国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军队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军事摄影涉及的法律问题越来越多。因此,部队摄影工作者应当学法知法懂法用法,用法律来规范我们的行为,指导我们的工作,维护我们的权益。那么,我们在摄影工作中应当注意哪些涉法问题呢?一、遵守宪法问题。作品的主题态度,实际上是指我们在进行工作报道和作品创作时,所持有的政治倾向、立场和态度,也是一个公民应该遵守宪法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第…  相似文献   

19.
卢珺 《出版广角》2016,(11):64-66
国际社会普遍将"勤勉检索"制度作为合理使用孤儿作品的前置程序进行立法,其意义除维系利益平衡之外,还包括授权使用孤儿作品、豁免侵权责任等.影响"勤勉检索"制度的因素包括检索成本、适用主体、技术条件等.我国对"勤勉检索"的立法应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从法律性质、查找标准、适用效力、补偿机制、调整对象等方面做出科学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20.
网络数字环境下,作品的发布、传播、使用的方式和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利益的分配出现失衡.《著作权法》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迫切需要修改.本文从作品、数字网络的特点,著作权的功能、立法宗旨,对目前数字作品的保护模式的评论展开讨论,以期望能够找到最适宜于网络环境下数字作品传播的著作权保护机制,为未来的修法工作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