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杜华赋 《新闻界》2003,(1):60-61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些大中型国有企业千方百计拒绝记者采访。按理说,企业要打造品牌,塑造形象,扩大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新闻媒体。那么,这些企业为何不欢迎记者采访呢?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记者素质较低。有些新闻单位的记者到企业来采访,不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采访,掌握第一手资料,千方百计抓“活鱼”;而是住在高级宾馆里,找人送些文件、简报来拼凑,有的甚至叫该企业的新闻干事把稿子写好,署上自己的名字就行了。然后就向企业有关人员暗示或公开索要礼品和“红包”。有的记者公然带着“情人”来“采…  相似文献   

2.
无论企业的生产形势好与坏,不管企业的经济状况贫与富,新闻记者都应该一视同仁,且不可嫌贫爱富,搞“倾斜”采访,而是应该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开展新闻扶贫,尽快使“穷”企业走出困境。目前有这样一种倾向:某些记者整天往生产形势喜人,经济效益可观的企业里挤,认为那里有素材、有经验、有高价值的新闻,因此,稿件连篇累  相似文献   

3.
一个时期以来,搞新闻的嫌贫爱富的现象越来越突出,一些记者采访农村时,老往“亿元乡”跑,采访工业企业,则专去那些名声大、产值高、福利好的厂矿。某些报纸上,“富翁”“首户”“创收大户”之类标题充斥版面,几乎成了“冒尖户一览表”。而需要舆论支持和呼吁的农村穷乡僻壤和工业“亏损大户”,却千呼万唤不见记者下来,成了报纸上无名、广播里无声、电  相似文献   

4.
某通讯员给报社寄去一篇反映自己厂里新人新事的稿件,过了几天在报上发表出来,除修改了标题和个别词语外,其内容基本一样,而署名的却是“本报记者”,但那位记者并没有去厂里采访过。某通讯员到报社送稿,过去只是陪送些香油。烟酒土特产,如今还得送“红包”,简直有点受不了。有的编辑、记者到了基层,甚至连洗脚水都唤通讯员去倒,他们真成了通讯员的“无冕之王”!这使笔者想起了马克思、恩格斯,他们既当过通讯员,又做过报刊的编辑或主编,他们对通讯员工作的重视,他们和通讯员的那种“永恒的友谊”,堪称新闻工作者的榜样。马克…  相似文献   

5.
一个时期以来,搞新闻的嫌贫爱富的现象越来越突出,一些记者采访农村时,老往“亿元乡”跑,采访工业企业,则专去那些名声大、产值高、福利好的厂矿。某些报纸上,“富翁”“首户”“创收大户”之类标题充斥版面,几乎成了“冒尖户一览表”。而需要舆论支持和呼吁的农村穷乡僻壤和工业“亏损大户”,却千呼万唤不见记者下来,成了报纸上无名、广播里无声、电视上无影的被舆论遗忘的角落。不容置疑,那些厉行改革、经济效益好的“富裕户”,其所以成功的典型经验确有总结宣传的必要,但为数不少的贫困户、亏损户,恐怕也需要舆论的关心、社会的关注。我们一些搞新闻的同  相似文献   

6.
有家企业代表在一次会议上介绍了很好的经验,到会的一位记者采访那位代表,代表笑着说:“我们厂就在你们报社后面不远,厂子虽小,也有不少新闻哩,可不能‘兔子不吃窝边草’啊!”一句幽默话语顿使记者满脸尴尬。我敢说,这件颇有些滑稽的事儿,在新闻单位恐怕不是个别现象,报社周围的单位往往成为采访的死角。有些记者整天“海陆空”地到处跑,但对自己眼  相似文献   

7.
中华新闻函授学院请我给学员们讲新闻采访。面授课后,五六个工人学员围住我议论不休。“我们厂没有什么好写的。”“好象新闻都发生在人家单位!”报社每次召开全体驻外记者会议,总有些人抱怨:“他们(指高产记者)真幸运,那里总有写不完的新闻。我们驻在地不行,工作平平常常,没有新闻!”  相似文献   

8.
为什么有的记者有写也写不完的新闻,而有的记者却常常徘徊在十字路口不知道自己该去采访什么?为什么有的记者采写的报道个个精彩,总能写出前人没有报道过的新事物和新发现的规律,而有的记者采写的报道却是角度老套,写法陈旧,语言枯燥?有政治修养、文化修养的因素,更有业务修养的原因,其中缺少发现,眼中没有新闻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在我们新闻队伍中,眼下有些人认为,现在已进入信息时代,通讯工具也已“鸟枪换炮”,今非昔比了,再加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商品经济,注重经济效益,记者主要应靠电话采访,用电脑写作,再也没有必要用两条腿去跑新闻了。在这种观点的驱使下,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些记者: 他们不愿深入沸腾的矿山工厂、宁静的田野农舍、火热的军营哨所,更不愿意跋涉风雪高原、戈壁荒漠、海岛渔村,靠在报社办公室和机关招待所里,用电话进行采访,或从简报与总结材料中找寻事例,摘录锦句,便毫不费劲地写出“本报讯”或“本台消息”来。 有的却热衷于周旋在宾馆、酒楼、舞厅、剧场,或泡在订货会、展销会、洽谈会、新闻发布会上,在酒足饭饱和拿了礼品、红包之后,对从会上散发的宣传材料,稍加修改,便写出为企业扬名,推销产品的“材料新闻”。  相似文献   

10.
有的新闻是“看”来的,所以有人强调,“要学会用眼睛采访”;有的新闻是“听”来的,所以有人强调,“要掌握提问的艺术”;有的新闻是“跑”来的,所以有人强调,“脚板底下出新闻”……关于采访的箴言睿语已经很多了,本文还是想罗嗦一句:记者还应该用“心”去采访。所谓用“心”去采访,就是采访者特别注重自己在采访中的“感受”,从“感受”中去提炼新闻主题。一个记者,在采访中既然有所见,有所听,就必然要有所思有所感。如果一个记者的职业神经不是很麻木,他就不会停留在所看到和  相似文献   

11.
“有通稿吗?”时下,有些记者赶到新闻发布单位或采访现场后,总是很关心地这么问。一旦听说有“通稿”,便如释重负,把“通稿”往文件包里一装:“等着看报纸吧!”说罢潇洒而去。很难想像这些靠“通稿”过日子的记者能写出什么像样的新闻。靠这样的记者能办出让读者喜闻乐见的报纸吗?现在,有的单位和部门热衷于召开各种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他们往往在开会之前就组织人员为记者代劳,把需要报道的事写成由本单位领导审阅后感到满意的“通稿”。可以说,在记者来之前已是万事俱备了。拿他们的话说,请记者们来只不过是捧捧场、加深…  相似文献   

12.
一位老朋友打来电话,约我去采访,他那个单位属“七所八站”之列,是编辑部明确要求少跑的。我问他有什么新闻?他哈哈一笑:“有什么新闻?你记者一来,就有新闻;记者到哪儿,哪儿有新闻。”这话我一直放在心里。现在不少新闻单位不是记者跟新闻跑,而是新闻跟记者跑。这种现象绝非是个别的,很值得我们深思。 本来,新闻报道是源于新闻事实的,记者得跟着新闻跑,而“新闻跟着记者跑”,就使本末倒置了。工作再出色的单位,事迹再突出的个人,记者不去写、不去拍,就成不了报纸上、电视里的新闻;反过来说,有些单位工作虽说平平常常,…  相似文献   

13.
有一家地区报社的记者部按行政区划分配采访任务。刚刚分到报社的一位大学生主动要求到邻近的某市(县级市)去,因为该市在当地经济最发达,全地区四个亿元乡镇占了三个。大学生认为那里好出新闻。有个老记者意味深长地一笑,要求去最贫困的一个县。一段时间后,老记者写出了好几篇有份量反响强烈的文章,大学生只拿出两篇一般的东西,有的读者还来信指出他“炒冷饭”,变相抄袭了过去的报道。  相似文献   

14.
问:俗话说,“朝里有人好做官”,编辑部有人好上稿。你是怎么看这问题的? 答:不可否认,现在报纸上确有关系稿。人民日报严重不严重,不能说严重,也不能讲不严重。但与别的兄弟新闻单位比,人民日报因为用稿通过的关口多,质量差一些的关系稿是不易见报的。我也经常收到不少的关系来稿,除质量好的推荐见报外,多数被装进了大麻袋。我认为,靠关系写稿见报最终是靠不住的,而靠质量取胜才是最根本的。问:现在新闻商品化的不正之风侵蚀着新闻队伍,甚至出现花钱买稿子的现象,你对这种现象怎么看? 答:我明确表示,花钱买稿是错误的,是新闻界的一种耻辱。现在,有的企业请记者去采访,除了车费、伙食费、住宿费全包外,据说临走时还要送“红包”,里边装着“大团结”,大报小报还分等级,名曰  相似文献   

15.
实习归来     
《今传媒》1997,(2)
初进报社实习时,心里特别的不踏实,我会发现新闻吗?能否驾驭好新闻的写作?怎样才能挖到新闻呢?报社的同志鼓励说“走路的时候别忘了带上眼睛、耳朵,这样就有写不完的新闻;不过从事记者这行就要准备好受苦、受累。”对此,我不以为然,我自小在农村长大,什么累活没...  相似文献   

16.
深入问题,如今十分地被重视了。所以重视,是因为现如今,记者写新闻,采访不深入的现象比比皆是。许多报社的老总总是对年轻记者们耳提面命:到基层去,到工厂去。到农村去,要想抓“活鱼”,只有到现场。无庸置疑,今天年轻记者在脚底板上的功夫的确比过去的老记者们差多了。这也许是条件比过去好的缘故,比如说有了传真有了电话,有些采访活动便省事得多,而不必事必躬亲,非要打跑趟不可了。比如说被采访单位几乎都备有  相似文献   

17.
去年底以来,我们将竞争机制引入记者工作,一是规定记者每月见报的稿件数额,严格把好质量关,每月公布每人完成情况。超额完成者按稿件质量发稿费,完不成定额罚。二是打破记者分工的行业界限。过去记者把分管报道的行业视为“独家领地”,各占一方,常常造成有的记者“吃不了”。有的记者“吃不饱”,不少新闻在互相封锁中漏掉了。现在记者除了报道好分管行业的新闻外,发现别的行业有漏采的新闻、可以去抢,  相似文献   

18.
《军事记者》杂志记者采访我时询问:解放军报这几年的新闻改革受人关注,能不能谈一谈军报新闻改革的总体思路? 我坦诚地告诉他,现在回过头来看,完全想好的、十全十美的总体改革思路是没有的。但是,总的指导思想是有的,这就是:从报社实际情况出发,摸着石头过河,看准一个启动一个,先易后难,各个击破,积少成多,“零存整取”,逐步把新闻改革向深层次推进。 平时有些零用钱,随时存到银行,时间一长,再到银行去取,就是一笔可观的存款。这种“零存整取”的办法用在新闻改革上,首先必须看重“零存”。任何事物的发展和变化,都有…  相似文献   

19.
有家企业的代表在一次会议上介绍了很好的经验。到会的一位记者找着他采访,那位代表笑着说:“我们厂就在你们报社后面不远,厂子虽小,也有不少新闻哩,可不能‘兔子不吃这窝边草’啊!”一句幽默话使记者颇感尴尬。我敢说,这件事儿并不是个别现象。有些记者整天“海陆空”地到处跑,但对眼皮底下的单位却熟视无睹,从不光顾,有的甚至连周围有哪些单位都搞不清,自然这些单位所发生的新闻也就与报纸无缘了。这种现象反映出一个问题,即记者如何发掘新闻。这已是老话題了,至今并没有很好解决。比如,许多记者总是  相似文献   

20.
提问是新闻采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闻采访中扮演着中心角色。提问,看似简单,实则不然。它是对记者思想水平、业务水平、政治立场、社会活动能力的综合锻炼和检验。 学会提问,先要敢于问,然后要善于问。有的记者在采访中经常会问这样的问题:“您遇到了哪些困难?”“您的感受是什么?”“您的愿望。是什么?”“您的打算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就像简单的公式,缺乏个性。泛泛地提问往往得到的是泛泛的回答。那么,怎样避免泛泛提问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