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我爱你"是人间最美好的语言.恋人之间一句"我爱你",常常是情感升温的开始.夫妻之间一句"我爱你",往往是爱情保鲜的秘方.游子遥望故乡一句"我爱你",那是绿叶对根的情意.父母对子女说一声"我爱你",那是给孩子注入成长的"维生素",或者是孩子事业成功的"催化剂".然而,子女对父母说一声"我爱你",那又会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2.
学生们曾经这样评价我:"提起陈老师,人大档案学院的学生几乎无人不识.联欢晚会上陈老师那优美的舞姿,动听的歌喉,曾经深深感染在座的每一位师生;篮球场上他矫健的身影,爽朗的笑声,将激情奔放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个年轻人的心中."(《档案学通讯》2002年第4期)这是学生们对我的鼓励.我深知,我的舞姿谈不上"优美",歌喉也没那么"动听",但有一点是对的,我这个人喜欢"玩",尤其喜欢与年轻人一起"玩",因而直到现在,我年近七旬,仍有一颗年轻人火热的心和非常愉悦的心情,尽管我已退下教学第一线,但我仍在继续"玩",并在今年上半年完成一次专题讲授,一次调研和一次开会,写了八篇散文.  相似文献   

3.
何永炎 《今传媒》2007,(3):32-32
报刊审读工作给我的晚年生活增加了一种乐趣.它使我的"工作并快乐着"的人生主题曲又可以继续快乐地唱下去.我本来就有爱读书看报的习惯,现在叫"审读","读"之前冠之以"审",实际上是多了一份政治责任.虽然现在媒体大多是政治上强、学有专长的人在办,但有一份责任在肩,我的书报刊阅读就要特别留神了.  相似文献   

4.
我与师雄     
我与原西安日报社总编辑马师雄相遇是在1970年一次市委召开的对台宣传工作会议上.我当时是西安制药厂的宣传科长,师雄是<西安日报>的编辑.我们同住一间房,他不善言词,我"察颜观色",觉得这位"陕北佬"可交,就相识相知,成了挚友.  相似文献   

5.
提起"档案报",人们就会联想到国家档案局主办的《中国档案报》,这是世界上第一份档案行业报.而今天我要谈及的"档案报",却是一份由铁路基层车站办公室主办的、由档案员主编的"档案报",它很可能也是世界上第一份由基层档案员编辑出版的"档案报".  相似文献   

6.
我刚到大众日报的时候,听说朱民是报社头号所谓"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就想知道他是什么模样的一个人.那时候的报社大院,中间有一方高地,植有苹果树和瓜菜什么的.报社的所谓"牛鬼蛇神"们,有时候就在这方高地上劳动.一天,我见有几个人从高地上下来,就问一个同志:"哪个是朱民呀?"该同志用嘴巴一指:"后边那个."  相似文献   

7.
"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这是档案工作的真实写照.如何做好档案工作?就领导部门和档案部门的角度,从领导者和档案从业者的关系上来讲,我认为以下两点要把握:一是"给位助为",二是"以为争位".  相似文献   

8.
目前,报纸"同质化"现象确实普遍存在.如何避免"同质化",也是报业竞争的一方主战场.怎样看待"同质化",我认为,它既是外界要求媒体进行改革的"理由",也是定位相近媒体的记者参与同行竞争的动力.  相似文献   

9.
我在鲁家湾     
2021年12月31日,是我下沉抗疫一线的第三天.下午2点40分,我熟练地穿上防护服,戴上防护头套、手套和面罩,投入到鲁家湾社区第8轮全员核酸检测工作.虽然不是第一次变身"大白",但有幸成为"最美逆行者"队伍一员,心中依旧充满激动、自豪和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  相似文献   

10.
"架子"杂说     
我一说"架子",人们肯定会知道我一不是讲建筑施工用的"脚手架",二也不是过节迎宾用的"花架子",更不是舞台上演员用的架子鼓的"鼓架子",而讲人的"官架子".  相似文献   

11.
黄楚九是我从未谋面的曾外祖父,我是在他离世近二十个年头后,才来到这个世界的.知道他的名字,是在"史无前例"的"文革"中,而当时对他的所谓了解,则是来自张贴在父亲单位还有居所外墙上的大字报.无数触目惊心的字眼,至今仍然无法从我的记忆中抹掉:"奸商"、"万恶的资本家"、"剥削劳动人民的不劳而获者"……我实在不愿--回忆这些不堪人目的字眼.父亲因为有这样一个外公,也被那些造反派"顺理成章"定性为"资产阶级的孝子贤孙",甚至被打成"里通外国"的"特务",因为黄楚九的长孙黄绍组在台湾……我也自然被列为"黑五类",再加上我"划不清界限"而被认定不能成为"可以被教育好的子女",我的"阶级立场"遭到拷问,说我不能背叛自己出身的"资产阶级",说我不肯坐到"无产阶级"这一边.我实在不明白,一个我从未见过的人,怎么就会影响了我的"阶级立场"?而他又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相似文献   

12.
曹筠武 《青年记者》2008,(13):39-40
现在网上传<系统>的作者是"80后,资深网游玩家",其实我不玩网游,我玩的都是单机版,实况足球、NBAlive、FM.体育类游戏居多.在采写<系统>之前,我对同游的了解仅来自于我表弟,他玩过传奇,那时候我上大学他上中学.署假一回家,他就找我借钱,为此我对网游产生了一种朴素的抵制情绪,自己从来没玩过.  相似文献   

13.
"人家整咱,咱没办法,咱可千万不要自己整自己!" 这句话是我自己发明的,名之曰"快乐语录",因为常念我这条语录,能给你带来快乐. 根据我的测算,一个人的烦恼,差不多百分之九十九来自自己,只有"飞来横祸"那百分之一不是你自己找的.俗话说"招灾惹祸",说的就是灾都是自己招的,祸都是自己惹的.  相似文献   

14.
我的名字叫"李鬼",虽然也是假氏家族中的一员,但我可不象假烟、假酒、假药、假币那样精于包装藏头缩尾,更不象电视片《水浒》中的假李逵那样被真李逵砍了脑壳.我的外表"朴实无华",看上去与"真李逵"一般无二.  相似文献   

15.
吕芃 《青年记者》2006,(19):1-1
提笔开写这篇文字的时候,恰逢"9·11"事件5周年.于是,许多感慨便因"9·11"弥漫开来. 五年前的那个夜晚,一个朋友在电话里急促而激动的声音使我睡意全无:"美国遭到全面攻击!五角大楼!纽约世贸中心!飞机撞的!快看凤凰卫视!"然而,我和朋友有一个根本的不同:他是居住在"高尚社区"的"精英",而我是住在大杂院里的"平民",我的家里看不到凤凰卫视.于是,我立刻打开电视,调到中央电视台,没有相关报道!又调到其他卫视,也全都是"主流媒体",一个个下来,全都没有!  相似文献   

16.
"本我"、"超我",本是心理学概念.作为档史部门,如何由悠然自得、节奏总是慢半拍的"本我",解放思想,超越自己.变成敢为人先、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超我",从而做出让群众认可、领导关注的成绩,一直是镇坪县档史部门今年思想解放大讨论的热点.……  相似文献   

17.
不顾实际,说话、做事均以书上说的为准,古人称这种人叫"掉书袋". "掉书袋"的形式有种种,下面的几种现象最为常见: 一是咬文嚼字.有一书生赶路,遇到一条水沟,过不去.一过路人告诉他:一跳不就过去了吗?书生就做了个立正的姿势,双脚并拢同时往前一跳,不料就跳到了水沟里.路人见了很好笑,说:有你这样的跳法吗?你看我是怎样跳的,说着,双脚一前一后就跳过去了.书生看后怨怪说:这叫"跃",不叫"跳",我才是真正的跳呢.上你这回当,以后可不再上当了.  相似文献   

18.
因为访谈的缘故,我特意从当当网上订了一本潘连根老师的著作--<文件与档案研究>. 在我的潜意识里,档案学的著作和论文就是语言生涩、模式刻板的"八股文",可读性不强.但由于专业学习的原因,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啃.套用现在流行的一个词--"被阅读",滋味很不爽.  相似文献   

19.
齐大群 《北京档案》2015,(11):51-52
20世纪50年代,北京四中学校的前门(东门)在西什库大街上,门牌号码是"西什库后库4号",隔街对面是北大医院.现在,我的母校四中的前门(西门)在西黄城根大街上,门牌号码是"西黄城根北街甲2号",隔街对面是黄城根小学.原来的前门变成了后门.  相似文献   

20.
吴之如 《今传媒》2010,(7):77-77
一次看央视的"百家讲坛",学术风云人物易中天先生对话北师大教授于丹及央视主持人柴静,易先生称呼两位女性一口一个"美女",两位"美女"也都坦然应承,令我大惑不解.我还从未听过当面称人为"美女"的.起先以为是机巧、诙谐的易先生的调侃.不料儿子一旁说不是,这是社会上很正经的表示恭维的称呼.经他"解读".我才明白:上自皤然老妇,下至垂髫小女,皆可以"美女"呼之的,这是时下的通称和表敬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