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视谈话类节目是通过电视媒介再现或还原日常谈话状态的一种电视节目形态.而电视新闻谈话节目具体是指主持人与嘉宾或者观众围绕新闻事件或者热点问题所展开的分析和讨论.是电视媒体传播意见和观点的渠道.也是公众自由讨论的平台.这种新闻节目的传播本质上属于大众传播活动.同时又具有人际传播的特点。本文从传播学角度解读电视新闻谈话节目的传播模式和传播特点.提出提升此类新闻节目传播效果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徐薇 《新闻前哨》2021,(3):67-68
广义上的建设性新闻,是一种新闻理念。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助理教授凯伦·麦金泰尔称之为“伞式结构”或者“总括性的术语”。她将建设性新闻定义为回应现实问题的、严谨的、基于事实的报道形式。狭义上的“建设性新闻”,指的是在互联网新媒体环境下一类积极参与解决社会问题的新闻实践。这类新闻实践强调在新闻报道中除了要坚持内容的客观真实外,也应积极主动介入社会生活,要以解决问题为报道的导向。作为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发展的升级突破,帮忙类新闻节目以观众需求为导向,一度在国内遍地开花。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媒介生态环境的变化,曾经红极一时的帮忙类电视新闻节目陷入发展瓶颈期。本文将揭示帮忙类新闻节目的困境,分析其原因,并试图以建设性新闻视阈,对其未来发展路径进行初步的探析。  相似文献   

3.
沈浴晖 《视听界》2007,(3):91-92
打开地方台的电视新闻,特别是市、县级的电视新闻,一个久冶不愈、久论无效的通病就是“三多三少”:会议新闻多、领导活动报道多、空洞的无新闻由头的成就性报道多;新闻事件、新闻故事少、基层的典型报道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少。“三多三少”使得不少市、县台的电视新闻成了彻头彻尾的“电视政闻”,新闻节目成了名副其实的宣传节目。  相似文献   

4.
新闻节目平民化、娱乐化和故事化是当前电视新闻的主要发展趋势,各大电视媒体对平民化手法的应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电视民生新闻的报道应该是取材于平民生活,再现平民生活。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贴近社会,是电视民生新闻的特点,本文主要针对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调查表明,从电视早间新闻中了解昨夜今晨全球发生的新闻事件,已成为许多人必不可少的“早餐”。从1993年中央电视台设立早间新闻至今,全国33家省级卫视已有26家具有完备形态的早新闻节目。随着电视媒体现代传播技术手段的不断完善,在正常节目中插播正在发生的突发事件,现场直播  相似文献   

6.
高顺青 《视听界》2007,(4):22-25
在世界电视的发展史上,新闻节目一直是电视传播跨区域、跨时空和即时性传播的最佳体现,并延伸出诸多的节目形态和表现形式,是国际各大电视媒体争夺最激烈的主流节目。在我国,近年来“新闻立台”逐渐成为众多地方电视媒体的重要发展战略,各家电视台都加大了新闻节目的投入。然而,在电视剧、新闻、综艺的“三驾马车”中,新闻节目的市场化程度最低、封闭性最强、可发挥余地最小,在市场链中从制作到交易完全是一个自我封闭的循环系统。  相似文献   

7.
许宁 《新闻实践》2006,(5):45-45
地市级电视媒体如何提高竞争力,是电视人关心的话题。从近几年各地电视媒体新闻栏目一些成功范例来看,突出地方电视新闻的“接近性”,是其中的一个“法宝”。所谓新闻的“接近性”,包括地理上的贴近和心理上的接近。地理上的接近,是指新闻事实是  相似文献   

8.
媒介融合时代的电视正从“广播”走向一种全新的融合形态媒体“宽带”.新的媒介环境对电视新闻生产提出了变革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如何改造新闻生产的流程以适应“宽带播出”的需要.本文从“延展新闻”和“流程再造”的角度研究了媒介融合时代电视新闻生产流程的再造的方向和路径.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加入WTO的最大“路障”逐步扫清和第四媒体——网络电视的崛起,中国21世纪的“朝阳产业”——电视传媒面临的挑战与压力空前严峻,其中受冲击最大的当属电视新闻节目。 纵观当前国内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各省市电视台的几乎所有新闻节目都是以CCTV《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现在播报》、《新闻30’》等各档名牌新闻栏目为蓝本制作出来的,其栏目设置、宗旨定位、制作形式、编播方式都有着惊人的相似,走的是“采访——拍摄——编辑——播出”的传统套路。90年代掀起的省级台“上星热”,其传输技术…  相似文献   

10.
刘敬源 《新闻窗》2011,(2):71-72
从去年9月起,贵州电视台开始在其时政新闻栏目《贵州新闻联播》中推出了一种新的节目形态“本台短评”,把人们通常认为是报纸媒体所“专属”和“擅长”的新闻评论重新引入了电视新闻报道中,旗帜鲜明地亮出了媒体的观点。虽然电视评论的形式早已有之.但是这种纯文字的表达方式.往往被认为是“不符合电视传播特点”的,因此在电视新闻报道中,  相似文献   

11.
李劲尧 《东南传播》2012,(7):140-141
电视新闻互动话题,出现至今已经成为民生新闻节目吸引受众眼球的一项法宝,它是针对当天或近期发生的新闻事件或焦点话题而设置的特定调查,它能通过议程设置而实现电视媒介与受众的互动,从而起到引导舆论、增强媒体影响力的作用。本文试图从新闻互动话题的传播特性出发,探讨电视新闻互动话题的设置原则及其扩大传播效果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近两年以来,电视媒体加大了观众的互动参与,这种互动参与,使电视媒体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具有积极意义。互动参与的形态2002年,浙江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在《经视新闻》中,首先推出电视新闻调查版块。每期新闻节目增加了一个新闻调查问题,请观众通过电话、手机短信,对调查问题发表意见。这或许是在浙江电视新闻中,出现比较早的一个互动参与传播模式。2004年,  相似文献   

13.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出现既体现了一种社会需求,也体现了中国电视新闻发展的客观规律。从传播价值的角度上看,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传播的过程中包含着两种价值体系。不同主体对新闻客体的不同需求取向决定了这两种价值体系的存在。本文以此为基础探讨了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两种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4.
林霞 《新闻爱好者》2008,(8):113-113
在我国,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不管是在媒体人看来还是老百姓看来,新闻媒体只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人民的喉舌的作用一直被忽视和淡化。随着2002年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南京零距离》的新鲜出炉,风生水起的电视民生新闻在全国各级电视媒体上遍地开花,电视新闻也由此从“播”新闻向“说”新闻演变,进入“平民时代”。老百姓成了新闻的主角,电视新闻也越来越有人情味,电视新闻的服务性逐渐回归并被重视被凸显,演化出多样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5.
中央、省级电视媒体不断加大对新闻节目的投入,拥有报道重大新闻的绝对优势,新闻立台、新闻强台正成为现实。在此冲击下,作为城市台主要节目内容的电视新闻一定要创新思路,强化特色,形成优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6.
目前,在各级电视媒体的新闻节目中,电视细节画面的运用还不够深入和广泛。但经过新闻改革的深入和创新实践的不断发展,“细节画面”已经成为电视新闻节目中重要的表现形式和构成要素。[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电视新闻编辑理念是电视新闻工作者对电视新闻传播规律的理性认识,指导和影响着电视新闻节目的具体形态,是电视媒体新闻价值取向和社会政治文化倾向的综合体现.文章从社会文化环境、新闻节目构成形态、电视声画关系等几个较为宏观的层面,梳理50年来我国电视新闻编辑理念嬗变与发展的过程,以期宏观把握中国电视新闻编辑理念的流变轨迹,为蓬勃发展的新兴媒体视频新闻编辑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浅谈如何做好地方电视新闻编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谢玲 《新闻世界》2009,(11):57-58
电视新闻编辑是以电视新闻素材与新闻稿件为基础,通过策划、组稿、优选、组合等综合性的脑力劳动,获得一个新闻集成,并通过电视传播给受众。 县级电视台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基层群众桥梁,它的“重头戏”——新闻节目的定位显得更为重要。县级电视台既要传达上级的政令,又要为地方的社会发展服务,怎样把最好的设备、最强的力量放在全台的工作中心和重点节目上?关键是把握好新闻节目的定位。  相似文献   

19.
试谈如何做好电视民生新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电视民生新闻的走热,成为电视新闻业界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那么,什么是电视民生新闻呢?正如“新闻”定义的众说纷纭一样,至今为止,并没有一个有关电视民生新闻的公认的权威定义。但是,有关电视民生新闻的核心要素,还是形成了其基本的共识,比如电视民生新闻叙述的角度、叙述的方式,电视民生新闻关注的内容等。本文试从这几方面着手,并结合电视民生新闻应注意的问题,对如何做好电视民生新闻谈几点自己的认识。一、平民的视角,平易的叙述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是以传者为中心的。长久以来,媒体的镜头大都存在两种倾向:—是“仰视”,节目“官气”太重,给人一种遥不可及、高不可攀之感,  相似文献   

20.
苏枭 《新闻窗》2014,(6):82-82
调查性报道,是深度报道的一种。调查性报告,以其相对独立的第三方身份、采访制作的投入之大、对问题深入剖析之深、逻辑缜密、叙事完整、细节充分等特点在新闻传播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加之电视媒体的鲜活、多样的传播方式,使"调查性报告"的社会价值、现实意义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现。本论文以中央电台新闻评论部的调查新闻节目其中一期《新闻调查——陈丹青出走》为例,分析电视媒体如何呈现"调查性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