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项华 《视听界》2010,(1):107-108
1996年5月12目,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开播,为中国电视读书节目树立了一个标杆,一时间读书节目甚是红火。2004年,《读书时间》因收视率等原因遭到末位淘汰,各地开设的读书类节目也遇到了同样的困惑。近年来,只有凤凰卫视的《开卷八分钟》、河北卫视的《读书》等极少数的读书节目依然在顽强地生存着。电视读书节目真的没有生存空间吗?其出路何在?  相似文献   

2.
李爱晖 《新闻知识》2006,(12):47-48
1996年,中央电视台开创了我国第一个电视读书节目《读书时间》。作为一个弘扬精英文化,营造屏幕精神净土的栏目,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随后10多个地方台纷纷效仿,在短时间内掀起了读书节目的高潮。但是由于节目制作水平的良莠不齐,一度红火的电视读书节目日渐萎缩。2004年9月,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读书时间》最终因收视率太低而被停播。虽然新的节目如《读家报道》、《非常接触》、《读书周刊》、《读书有用》等从2004年开始也先后出现在各家电视台的荧幕上,但电视读书节目的整体情况不容乐观,依然走不出整体低迷的状态,缺乏叫好叫座、有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万彬彬 《视听界》2013,(1):83-86
2012年4月,由新闻出版总署主管的《中国新闻出版报》在“世界读书日”推出了特刊,首次对全国的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开辟读书版、读书周刊、读书栏目(节目)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仅存六档电视读书节目。即,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读书》(原《子午书简》)、北京电视台青年频道《书香北京》、河北卫视《读书》、上海星尚频道《今晚我们读书》、  相似文献   

4.
当读书节目集体死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玲 《新闻前哨》2007,(1):58-59
前段时间,《工人日报》上一条新闻中说:“继央视《读书时间》香消玉殒之后,北京电视台的《东方书苑》、上海电视台的《阅读长廊》、湖南电视台的《爱晚书亭》、凤凰卫视中文台的《开卷有益》等10余个电视读书节目也相继消失。”一个拥有13亿人口、电视频道众多的大国,竟然容不下一个读书类节目,真让人感到悲哀!  相似文献   

5.
李爱晖 《传媒》2006,(5):48-50
1996年,中央电视台开创了我国第一个电视读书节目《读书时间》.它作为一个弘扬精英文化,营造屏幕精神净土的栏目而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随后10多个地方台纷纷效仿,在短时间内掀起了读书节目的高潮.  相似文献   

6.
蔡瑞华 《视听界》2010,(2):89-91
自1996年央视开办《读书时间》栏目,国内电视读书节目经历过“干树万树梨花开”的辉煌,终究逃不过“聊聊落落数点星”的低谷,目前,仅存5档:央视10套《子午书简》、河北卫视《读书》、北京电视台8频道《悦读会》、北京电视台3频道《非常接触》以及广西电视台生活频道《读书时分》。  相似文献   

7.
江苏卫视的《我在岛屿读书》节目,以优质阅读为主题,以场景的写意化、叙事的生动化、后期的杂志化包装为特色,打造外景纪实类读书节目,为公众搭建了“公共读书空间”。在节目场景的设定上,将节目写意化、氛围化、符号化,没有一个固定的环节,也没有任务挑战,仅仅是用镜头来真实地记录每一位嘉宾的点滴。尤其是“飞行嘉宾”的加入,让“文坛老友记”的故事视角更加丰富,且增加了变数,激活了增量,不断更新读者的阅读观念。《我在岛屿读书》在构建和引导“生活美学”新范式方面,无论是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表现上,都做出了非常有价值的创新。基于此,本文以《我在岛屿读书》为例,对读书节目探索“生活美学”新范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开卷八分钟》已经停播,以央视《读书》为代表的电视读书节目生存状况值得深思。本文通过对两档节目的定位、平台和渠道等问题进行分析,尝试给出相关的建议和策略。  相似文献   

9.
在市场经济、信息时代的商业逻辑推动下,收视率似乎成了电视节目生存的唯一衡量标准。读书类电视节目也难以逃脱"末位淘汰"的厄运,但凤凰卫视中文台开播的一档读书类电视节目《开卷八分钟》,因其回归了单纯的、清新的和质朴的读书本质,而开辟另一片视觉空间。本文通过对节目文本的解读,并与其他同类节目的比较,分析读书类节目的生存之道。  相似文献   

10.
邬和镒 《图书馆论坛》2000,20(3):92-93,95
“中国名人读书生涯”丛书,已出版《毛泽东读书生涯》、《鲁迅读书生涯》、《胡适读书生涯》等11本。这套丛书属传记类,一般来说,侧重写传主读书、治学、著述及其方法。但人生道路不同,更兼“文无定法”,故传主生活经历的取舍、写书方法的采用不尽相同,多依传主的实际情况而定。人,不能离开社会,他必须在当时的社会中走过,故翻阅这套丛书,不但能了解、认识传主(尤其是他们的成才之路),而且能学到许多近代现代历史知识,十分有益。《康有为读书生涯》(黄正雨著,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20万字)和《孙中山读书生涯》(张笃勤著,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1…  相似文献   

11.
张楠 《新闻爱好者》2012,(14):69-70
从1995年《读书》杂志更换主编开始,这份以思想和评论见长的杂志开始走向学术化,1979~1995年的16年,是《读书》杂志的光辉岁月。本文以《读书》杂志的创办人之一陈原先生和曾担任11年主编的沈昌文先生的编辑思想为主线,试探析此时期《读书》杂志的编辑思想,以期对当下杂志编辑的工作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民众文化水平提高,近年我国电视荧屏出现了众多读书类节目,这些节目坚守文化品质,传播主流价值,弘扬传统文化精神,起到了“文化担当”的作用。其中纪实读书节目《我在岛屿读书》以创新的叙事方式和符号化表达探讨阅读和社会、自然、自我之间的关系,将阅读日常化,并且在多个仪式化场景中以影像化方式重新定义阅读的范畴,用视频记录当下文化思潮,为文化保留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3.
古人很重视劝学.读书之乐在古人诗中涉及不少。诸如《朱柏庐治家格言》(即《朱子家训》)、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屈原的《离骚》和《楚辞》等等,还有从幼童的蒙学《三字经》到《四书》《五经》以至《二十四史》,诸子百家,无不充满谆谆劝学之意。而其中元人翁森以春夏秋冬为题,歌咏读书乐趣和情调的《四时读书乐》,更是一首优美的情致高尚的劝学诗。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学界对《读书敏求记》的成书时间或因循旧误而不觉,或语焉含混而不明。本文立足文献,审慎辨证,考定《读书敏求记》结集成书是在遵王晚年最后3年中,而尺凫跋语所言竹垞康熙二十年(1681年)诡得手录本之事,实为子虚乌有,厚诬贤者,不足凭信。本文还据《读书敏求记》所载,推断出《也是园书目》的具体编撰时间。  相似文献   

15.
“你现在还看《读书》吗?”当这样的话成了老读者间的寒暄,对“那时《读书》”的怀念就漫卷而来  相似文献   

16.
《出版参考》2006,(5X):4-4
我国电视读书节目摸爬滚打了整整10年,依然走不出整体低迷的状况,其症结何在?李爱晖在《传媒》杂志上撰文认为原因有多方面:1.多元化导致文化迷失。电视读书节目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在主流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三种文化状态的共存和博弈中左右为难,举棋不定,而最终迷失了前行的方向。2.多元载体造成形态瓶颈。  相似文献   

17.
马蕊 《传媒》2019,(6):56-58
前一时期,《见字如面》《朗读者》等读书类电视节目的热播,给真人秀节目带来一股沉静悠远的书香,被认为是文化类节目的“清流”,是读书类节目的“复兴”。2018年10月8日,《见字如面》的总导演关正文再次推出场景式读书节目《一本好书》,用360度沉浸式舞台、真实布景、知名演员实力演绎、台上台下实时互动和考究的舞美设计。  相似文献   

18.
明末清初藏书家钱曾的《读书敏求记》是一部重要的解题目录,其中的每一部图书都撰写有提要。其提要著录图书版本,标明图书的次第完缺,叙述图书的源流演化,并有对图书或作者的评论。《四库全书总目》的编纂充分利用、吸收了《读书敏求记》的成果,也对《读书敏求记》也有不少批评。  相似文献   

19.
8月15日,记者约好在三联书店二楼咖啡厅采访沈昌文先生,没想到巧遇丁聪夫妇。丁聪先生是在老伴的陪伴下到编辑部拿稿的。很难想象,一位年届九旬、重病缠身的老画家,现在还在给一本杂志画版式。32开配一副图的封面,简洁的版式,还有每期必有的一两副漫画,读书的标准像25年不变,就是因为有了这“从一而终”的丁聪。为读书作画是丁聪生活里一桩顶顶重要的事。他盯稿子盯得很紧,稿若没按时来,就急得亲自到编辑部去取。这位抗战时就开始漫画创作、并曾在香港创办《良友》杂志的老画家说,他真的“欢喜这份工作”。不变的丁聪经历了《读书》的好几茬…  相似文献   

20.
笔者通过对《开卷八分钟》栏目的参与式观察,考察栏目制作流程和人员构成,并借鉴语境分析的视角,对《开卷八分钟》的叙事框架和传播策略做分析。总结出栏目对文本语境的还原,对情景语境的拓展,与时代语境的契合,从而形成了视觉化、话题性、交谈性的读书节目的电视表达。并在时代文化特征下寻求栏目成功的原因,为当下读书节目的文化困境求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