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2005年是相对平静的一年,虽然没有像"9·11"和"非典"那样的惊世新闻发生,但是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步伐并没有停止,无论是实践方面还是理论方面,都有不少新的探索.下面我们来截取若干剖面,回顾和审视过去一年的中国电视新闻.  相似文献   

2.
据悉,英国广播公司(BBC)于1998年厂半年开始对新闻节目战略进行大调整。根据新战略,BBC的电视新闻节目将大大加强“亲和力”与呗占近性”,以“观众熟悉的面孔”出现,提供“质量更好的新闻”。各新闻节目将以“前所未有的努力”满足各种各样的观众需求。例如,《六点新闻》和《一点新闻》将不再报道世界财经新闻,因为“这两个时段的观众不关心或是不懂得这方面的事”。这两次节目将以播报文化、艺术、商业和休闲信息为主。在《六点新闻》中记者们还将以“家庭”形式出现,并更多地报道地区性新闻。国际新闻和那些“较难理解…  相似文献   

3.
当前,电视新闻出现了许多发展新趋势,值得我们关注。趋势之一:电视新闻报道的立体化所谓立体化,就是对某一新闻事件进行多层次、多侧面的全方位“扫描”,既报道其“正像”,又报道其“反像”;既反映新闻本身的事实,又报道新闻以外的其他相关背景,从而把这一新闻事件“立体”地而不是“平面”地报道出去。1999年元旦清晨6∶30至8∶30,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元旦升旗大型报道《走入一九九九》,堪称电视新闻报道立体化的一个成功范例。这组新闻以现场直播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海外滩、深圳大剧  相似文献   

4.
宋义  陈欣 《新闻前哨》2003,(2):31-31
回望20世纪,我们的电视新闻改革几乎都是围绕着曝光与纪实这两股热潮在展开。应该说,这两股热潮使电视传媒有了难能可贵的“受众意识”和“用事实说话”的勇气,电视新闻由此开始告别“假大空”,而渐渐回复其真实与交流的本来面目。然而,面对近乎顽症式的“两张皮”新闻、“四季歌”新闻和没有前瞻性的总结式报道,我在想,这种新闻到底做给谁看。受众  相似文献   

5.
拜读了《新闻战线》上有关电视深度报道的几篇文章,收益匪浅。作为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我由衷地感谢贵刊对电视新闻事业的关心和支持。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可以说是个大题目,在一篇文章中要阐述清楚这个问题,也不是太容易的,这里,我只谈两点。 (一)图像不等于浮浅海外有些新闻学者认为:电视新闻浮光掠影,是小报作风。我们有的同志也认为:“深度报道乃是一种能够发挥报纸之长,而克电视之短的新闻信息组合,是‘只有报纸才能充分利用的报道方式’”(见《新闻战线》1988年第8期)。在这里,电视新闻被排斥在“充分利用深度报道”的新闻媒介之外。为什么报纸、广播没有受到如此“冷遇”呢?我认为,这与各  相似文献   

6.
2005年是相对平静的一年,虽然没有像“9.11”和非典那样的“惊世骇闻”发生,但是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步伐并没有停止,无论是实践方面还是理论方面都有不少新的探索。[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这几年来,我们的新闻改革抓短、快、多,在这方面确有改进。现在一些有时限的新闻,最先到现场的往往是电视台的记者,或者广播电台的记者。但是,社会上也有反映,认为广播、电视新闻份量不够,轻飘飘,人们看了、听了,印象不深,不满足。所以今后广播、电视新闻的改革要进一步深入,就得抓“四个度”:速度、广度、深度、高度。第一是速度。电磁波的速度是每秒三千万公里,在速度上没有别的传播工具可同它比拟了。这是广播、电视的优势。这就创造了一种条件,使我们广播、电视的新闻有可能跟新闻事件同步进行,可以做到“同步报道”、“现场直播”(即记者在现场直接作口头报道)。上海电台从1983年全运会起,许多报道都是在现场直播的。观众、听众认为这种报道很真实,使人如身临其境,感染力也特别强。比如,朱建华破跳高世界纪录,记者用报话机和转播车从现场向两台传  相似文献   

8.
孙丽 《新闻世界》2012,(10):51-52
事实是新闻的本源,电视新闻是通过画面、声音和文字营造着一个无限逼近于现实的荧屏世界,让观众“耳闻目睹”后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观其形。然而,当前“原汁原味”现场感强的电视新闻并不多,观众对电视新闻存在着某种距离感、陌生感甚至不信任感。要拉近与观众的距离,笔者认为要杜绝虚假报道,让电视新闻回归新闻事件,通过增强现场感走电视新闻生态之路。新闻现场感是新闻事件的客观现场在记者和观众心里引起的主观感受,它既是记者在采访、拍摄过程中产生的现场感受,也是观众通过电视新闻的画面和声音所获得的一种亲历事件现场的真切感受。。如何使电视新闻生态化,增强现场感,笔者结合多年基层采访实践谈谈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9.
2005年的中国是充满了“大事件”的一年。而透过对这些重大事件的报道,2005年的中国电视新闻传播领域,也出现了诸多电视新闻报道理念和方式的新演变、新发展。由于中国电视新闻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的表达样式,不仅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而且折射出当今社会发展变化的历史轨迹。因而对中国电视新闻传播变革的关注与审视,无论是就电视传播层面,还是社会历史层面而言,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深度报道是指“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报道的新闻方式”。作为一种成熟的采访报道形式,它通过全面展现新闻事件各项要素,告诉受众整个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重大影响和深刻意义。西方学者曾经将之概括为“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之背景,阐述明天之意义”。在深度报道方面,电视新闻一直具有传统优势,如何进一步提升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水平,是电视媒体增强新闻宣传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积极应对新媒体竞争和挑战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论主题性报道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主题性报道是中国电视新闻的一大特色,它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展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主要内容,在唱响主旋律、实现正确舆论导向方面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是最能够体现电视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功能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从中国电视新闻诞生起,主题性报道就一直是各级电视媒体最主要的表现内容之一。近几年来,随着电视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关注普通百姓生活状况为主要特色的民生新闻成为各电视媒体追捧的热点。虽然指令性的报道和主题性报道在各地主要新闻栏目中的份量越来越重,篇幅越来越大,但收视情况却不温不火。而民生新闻栏目却以贴近社会实际、贴近百姓生活和不断创新的报道手法,越来越受到普通观众的欢迎,其收视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取得了不俗的业绩。有人甚至总结出这样的现象,现在中国的电视新闻是主流新闻(主题性报道、时政新闻)边缘化,而边缘新闻(民生新闻、社会新闻)主流化。  相似文献   

12.
在新闻学中,新闻体裁没有“会议报道”或“会议消息”、“会议新闻”一类,倒是在《书学》中找到“会议纪要”一词。可能是因为我们的电视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会场的画面和会议的内容,久而久之,人们习惯把这类新闻称之为会议报道或会议新闻。  相似文献   

13.
采访是新闻记者为进行新闻报道所作的了解客观情况的活动(见艾丰《新闻采访方法论》第10页)。无论是报纸新闻的写作,还是广播、电视新闻的制作,都离不开采访。相对于报纸新闻和广播新闻的采访,电视新闻的采访有其鲜明的个性,其突出标志就是“镜前采访”。本文所探讨的“电视新闻的采访问题”准确地说应该是“电视新闻的镜前采访问题”。“电视新闻的镜前采访”(下文提到的“电视新闻采访”、“现场采访”或“电视采访”指的都是“电视新闻的镜前采访”)以其符合电视媒体特点,现场感强,更加形象、生动、逼真等优势,受到了电视记…  相似文献   

14.
全国“好新闻”和中国新闻奖这两个国家级新闻奖,先后在促进中国电视新闻质量提高,构建新闻业务规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在媒体发生重大而深刻变革的媒体融合时代,新闻评价的标准应当与时俱进地作出新的调整与改革.当前中国新闻奖的电视新闻评奖标准媒介特色不突出、电视元素考核粗放、新闻艺术审美没有得到重视,优秀新闻作品的示范引导作用有所减弱.为此,中国新闻奖在下一步的改革中,要优化电视新闻评奖考评标准,树立大视频思维,量化新闻考核指标,加大媒体融合考核分量,以更好地发挥国家级新闻奖对中国电视新闻的示范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陈海宇 《新闻窗》2005,(4):17-18
2004年全省电视新闻奖参评作品佳作纷呈,令人欣慰,观看时眼前不禁浮过这些年来电视新闻发展和变化的情景片断:1993年,中央电视台推出早间新闻栏目《东方时空》,其意义后来被称为“是新闻改革、崇尚创新的孵化器”;1998年,湖南电视台卫星频道开播《晚间新闻》,以一种鲜明的“亲民性”特点来“说新闻”,带来中国电视新闻报道在语态上的又一次转变;2003年元月,中央提出新闻宣传的“三贴近”原则,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的会议新闻明显减少和变短了,声画并茂,展示新闻鲜活性的报道增多了:2004年5月,贵州电视台《贵州新闻联播》实行总制片人制,开放的大编辑部、大采访部形成……。  相似文献   

16.
2005年10月12日9时许,我国自主研制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这是我国第二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也是第一次将我国两名航天员同时送上太空。围绕这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可谓铺天盖地。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电视媒体全天候现场直播:新浪、搜狐、网易等各大新闻网站纷纷推出神六专题报道,现场新闻滚动播出。电视媒体、网络媒体这种现场直播式报道,给以出“隔日”新闻为主的平面媒体带来空前压力。面对“神六报道”的严峻形势,我们潜下心来精心准备,《新晚报》在”神六飞天”成功当日出了6个新闻版,外加一个32版的“神六号外”,“神六“顺利返回又出了6个新闻版,这次报道无论从质到量都赢得了读者的认可。总结这次”神六报道”的经验,笔者认为,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地方报纸的时事报道同样能“出彩儿”。  相似文献   

17.
吴朝阳 《视听界》2005,(6):35-38
以“新闻见长”为主要特色的东方卫视,在成立之初就提出了“立足上海、依托长三角、面向全国”的口号。自卫视开播后,就一直把依托长三角作为一个基本思路,注重对长三角新闻的报道。在2004年一年内,东方卫视播出的长三角新闻超过1000条,这一数量在国内卫视对长三角新闻报道中遥遥领先。2005年初,东方卫视新闻中心采取两大步骤对长三角新闻报道进行了新的探索,这就是东方卫视在2005年两会前后推出的大型系列报道《新春共话长三角》和《长三角新跨越》。这两组大型系列报道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构成了2005年东方卫视长三角电视新闻战略的主要走向,在新闻理念和运作上实现了多项突破,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和社会效果,大大提升了东方卫视在长三角地区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是新闻发生的现场、传送和接受都同时进行和完成的一种报道方式,它把新闻由原来的“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变成“正在发生事实的报道”。它最大的特点是新闻发生、报道和观众收看的同步性,较大限度地体现了新闻的“快”与“真”。随着电视传输技术的成熟,尽可能地对新闻特别是突发的重大性事件进行现场直播已经成全国各电视台追求的一个目标。由于新闻事件的现场有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尽管在做直播前都会做各种充分的准备,但现场直播中的意外还是让我们有时猝不及防,甚至是防不胜防。那么如何应对电视新闻现场直播中的意外,让直播更加尽善尽美?笔者总结了两次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经验和教训,认为只有在现场技术、嘉宾以及主持人、出镜记者三个方面做好充分准备,才能从容应对现场直播中的意外。  相似文献   

19.
“5·12”地震使中国的电视新闻传播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次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报道中,中央电视台的直播报道起了主导作用,并为CCTV进入国际新闻强台积累了很多经验。重大突发新闻事件是新闻媒体最重要的关注对象,我们在此回顾一下国际电视新闻媒体的反应和操作。  相似文献   

20.
李东生在第9期《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上撰文认为,延伸传统的“新闻”定义是现代电视新闻理念的逻辑起点.我们应重新认识和领会“新闻是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个定义的含义:“新近”不等于“明日黄花”式的报道,而“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更加符合电视新闻的本质.电视新闻要大量增加正在进行时的消息报道,尽可能让观众对新闻事件的了解与传输者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