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然 《记者摇篮》2005,(9):13-16
这篇论文很值得一读。以编者的浅见,它不是“技术性”论文,而是通过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来看新闻媒体如何运用现代传播技术加速新闻的改革和创新。这也不是一篇仅仅针对电视媒体的论文.它提出的诸如实现受众的“分众化”、“互动化”理念,对纸质媒体也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本刊改版首开“教授讲堂”栏目,即能获得教授专家的鼎力支持,欣然应邀,“坐堂”讲座,大有如沐春风、如饮甘饴之感,在此深表谢忱。  相似文献   

2.
如今,“论文”这个字眼日见多起来了。评职称,要论文。晋升某一级职称,需要省以上公开出版刊物发表的论文多少篇,都有明文规定,据说这一条现在抠得很紧;读研究生,也要论文。没有发表论文,就拿不到文凭。对此,也有一些人提出了异议。其实论文在某种程度上也的确是衡量一个人在某方面研究成果、研究水平、研究能力的标尺,规定有它的合理因素。所以尽管对此有些议论,规定也不见些许松动。 看来论文不写是不行了,被逼上梁山。一些平时埋头事务、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缺乏研究者,临到要论文了,却不知写什么好。真是“学到用时方恨少…  相似文献   

3.
杜渐坤出任《随笔》主编,他希望我能给他写一点随笔类的文章。而我对于随笔类的东西偏偏十分地强调自己独到的见解,总希望自己随心所欲地从笔尖流出来的文字是完全个性化的。渐坤索稿甚紧又勤,无奈之中,便敷一篇寄去,寄出后又觉欠妥,没想到渐坤兄海量,竟能容纳。后一连发出了我的多篇这类文章,不仅使我胆大起来,而且令我由此相识众多天南海北的新朋友。最近,我重读《吕氏春秋》,又有一些新的感觉。便忍不住找出从前读时作的一些笔记,两者合在一起再看看,便看出别一种情绪,就有要把这种新感受整理成文求教于方家匡正的欲望。而刘硕良先生多次要我能给他一些“支持”。倒是我一直感到自己与刘先生“隔行如隔山”无以沟通为愧。刘先生得知我在读《吕氏春秋》并有些“闲话”成文,特电话相约。这倒叫我有些恐惶起来。好在刘先生也是一位大度之士,能相容我的“胡说八道”,我便也只有借刘先生之名而招摇过市了。愿海内方家匡正。  相似文献   

4.
不以儒家之是非为是非──读《世说探幽》札记康金声近读一本研究《世说新语》的书,受益匪浅,也勾起自己许多遐思。记得幼时读唐诗,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之句,十分喜爱。注者评点,师长讲析,均以《后庭花》曲为“亡国之音”。其时自己脑子里一片空白...  相似文献   

5.
最近,钱三强之子举报自己所带研究生胡震本科论文造假的事件掀起了纷纷舆论。北大物理学院教授钱思进认定胡震本科论文抄袭,而胡则大喊冤枉,认为是自己没有以钱为导师读博士,他才如此“纠缠”。钱思进也认为胡擅自让其他教授推荐出国,扰乱了他课题组的研究计划,他觉得是“背信弃义”。  相似文献   

6.
科技论文写作中的常见误区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家知道,人们获取科学知识主要有两大途径,一是通过自己亲身经历的生产、工作和生活实践及科学实验而获得,二是借助各种媒介学习、吸收他人的科学知识或科研成果。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多种媒介中,科技期刊及构成科技期刊主体的科技论文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科学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立下了汗马功劳。人们把自己的科技心得和科研成果撰文发表,对自己是一次总结、积累、检阅和提升;同时,一篇篇论文发表后,就像滴滴水珠汇聚成江河再汇聚成大海一样,构建、丰富了科学文献库,为人类留下了一份宝贵财富。因此,严肃认真、实事求是乃是撰写科技论文的基本要求。然而,近年来,由于学术界浮躁之风盛行,名利思想作怪,加之一些政策的误导,科技人员在写作论文时自觉或不自觉地进入了一些误区。下面就一些常见的误区作一番分析。一、动机不纯科技论文是连接科技知识和科技发明的重要传播媒介,对繁荣学术和促进科技进步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人们在从事生产活动和科学实践中,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总结成论文,发表后一般都能给他人以借鉴和启迪。科技论文有两大鲜明的特点:一是内容必须客观、真实,不管是自己亲自实践的还是总结他人研究成果的;二是要有一定的创新性,即每篇论文的内容应该有...  相似文献   

7.
我从60年代初涉新闻工作起,就与这全军唯一的新闻业务刊物“认了亲”。我一期不漏地读;也经常投个稿,至今共刊登了30多篇。凭这两条,我给自己“评”了两个“先进”:“热心读者”和“积极作者”。往事如烟,不堪悉记;但有一篇小文章,我却终生难忘。那是1981年,《解放军报通讯》第10期,刊登了我的写作杂谈《力求有一句自己的话》,全文连标点符号在内共237个字,是那30多篇刊稿中最短的一篇,而对自己在激励进取精神、提高业务素质和修养学风、职业操守等方面所起的自律作用,却是很大的。这篇小文章说的是,一篇文章,至少应有一句…  相似文献   

8.
这部厚达866页的煌煌大著,我居然在繁忙中把它啃了下来,是颇能说明我的欢喜之切的。爱之愈笃往往便也盼之愈善,我也就极欲先吐吐我对此书的不满。这是一部以论文编排而成的专著。我一直认为以论文体系依一定的内在体系撰写专著,是值得提倡的一种论著新形式,是对“章节体”的一种突破,是“文体”或曰“书体”的一次解放。我不满意的是本书的编排:“各篇按国名英文字母次序排列,合数国或一洲为篇的,列在后面。”如此编排实在是一种机械的外在强加,缺少一种史的内在联系,弱化了中外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9.
《雕虫集》易孟醇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3易孟醇是湖南出版界的一位资深编辑、知名学者,学兼文史哲,编辑过许多有分量的书籍,自己也写过相当数量的文章和著作。离休后仍治学不已,笔耕不辍,乐在其中,不知老之已至。不久前他将自己多年来写作发表的论文筛选了近60篇,结集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谦虚地取名为《雕虫集》。细读该书,感到该书的最大特点是“求真”,一文一字,皆以求真为宗旨。“求真”是史学研究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一个建议     
《新华文摘》到手,我总喜欢翻阅一下《论点摘编》,她既新且小,读之如行山阴道上,美不胜收。由此,我想到,有的人虽有一些很有见地的论点,但又苦于无时间、无资料或学力未逮,往往难以写出洋洋洒洒、论据充分的论文,这种“半成品”又没有一家杂志肯发表,岂不可惜?如能为之提供一处园地,则至少有如下好处:①最大限度地利用学者的聪明才智,并可以发现大有希望的人才;②可以给具有相当学力及资料的同志以启发,他们便可将“半成品”加工为“成品”。③篇幅短小  相似文献   

11.
读书的选择     
读书的方法很多,读书的途径也很多。有字的书在图书馆,在书房,在书柜;无字的书在社会,在人间,在工厂,在农村,在矿山。读有字书易,读无字书难。不读,易也不易;读了,难也不难。难易之辨在乎心耳,亦关乎人耳。面对浩瀚的书海,我们有更多的选择。数量大,问世易,使图书的生产良莠不齐,其中杂有不少文化垃圾。一个人不仅根本不可能读尽天下的书,而且也不宜以有限的精力,去读一些对自己无用甚至有害的书。“开卷”并非都“有益”。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坏。”因此,即使从阅读的选择从阅读的…  相似文献   

12.
刘国钧于1919年开始发表研究论文,是年共发文7篇,其中有5篇为译文,其内容则以实用主义教育为主。以“教育救国”为逻辑起点,《近代图书馆之性质》是刘国钧图书馆学术思想之起点,成为首位在读非图书馆专业学生发表图书馆学研究论文者,及首位专论现代图书馆性质者。受杜威思想之影响,又于1921年发表了《儿童图书馆和儿童文学》一文,1923年起又从儿童中心论向以读者为中心的思想升华,完成了由译介消化吸收到创建中国图书馆学的蜕变。  相似文献   

13.
应执行有关论文『结论』部分的撰写标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科技期刊编辑来稿时经常发现,不少科技论文没有提供“结论”部分。从对2003年公开发表的近650篇论文统计分析发现,其中有182篇(占统计总数的28.4%)没有“结论”部分。在有“结论”的459篇论文中,“结论”完整的有300篇,仅占统计总数的46.8%;还有159篇论文的“结论”部分是以结束语或小结的形式代替,内容也只是对本篇文章的自我评价,或者是对“引言”、“摘要”部分的重复,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结论”。统计中还发现,数学类文章少有“结论”部分,化学类文章多以“结果”和“讨论”代替“结论”。1缺少论文“结论”部分的原因探讨1988年1月1日…  相似文献   

14.
相关研究表明,“结果与讨论”是说服包括刊物编辑和匿名评审者在内的论文读者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一部分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对作者来说,实验成败由此判断,一切推论以此为据;对读者来说,由此能看出这篇论文的结论是否站得住脚、研究工作是否有价值;而对许多期刊来说,“讨论”部分也正是他们决定取舍的一个关键。正因为如此,该部分的写作相对困难一些,出现的“失误”也相对多一些。在阅稿、改稿过程中,我们感到常出现以下的问题:一、不清楚“结果与讨论”的基本功能和基本内容科学论文的“结果与讨论”部分在写作上无严格要求,在篇幅上也有长有…  相似文献   

15.
读了贵刊第8期“读者之声”《建议多听批评意见》一文,深感《新闻记者》能刊登这样的读者呼声实属难能可贵。然而,现时却有些编者听不进批评意见,我有切身体会。我曾给一家报社写稿,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采用我的稿件5篇,可谓不低。然而,就在我写了一封对该报一篇文章的纠正信后,我的稿件随即便停止了刊用。其实,我完全是出于好意。以上所说并不是特例。近年来我给报社提供了很多建议和意见,据不完全统计也有5篇之多,然而都杳无音讯。直至前不久,有家报纸刊登了一则“征求办好报纸的意见和建议”启事,我写了一篇《意见和建议不能“泥牛入海”》  相似文献   

16.
读顾炎武《日知录》至“文须有益于天下”条,觉得颇有见地,全文仅百余言,照录于下: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相似文献   

17.
一、诗歌称“首”和文章标“题”诗人写一首诗,作家给自己的文章安上一个题目,这种说法已人人听惯了,但诗何以称“首”?文章为何有标“题”之称?它们始于何时?这却不大为人所理解。近读郭老的《文史论集》,发觉他在解释《胡笳十八拍》的“拍”字时,顺便揭开了这个有趣的秘密——“首”的本义是头。我国古代的诗歌原来是不称“首”的,而称为“篇”(如“诗三百篇”)或者“章”(如屈原的《九章》)。诗歌称“首”大抵始于东晋元年。当时有位孙绰,在  相似文献   

18.
笔者以“主题”为检索项,以“档案保护技术学”、“档案保护技术学体系”为词条,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基础对发表于1997-2008年期间的关于档案保护技术学学科体系及革新的论文进行了初步统计,共计20篇(参见表1),研究数量虽不多,但成果之丰,程度之深,为新时期档案保护技术学学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借鉴,值得我们去研究总结。  相似文献   

19.
张宇驰 《大观周刊》2012,(24):166-166
在《道德经》中,有多处谈及“道”,但本文作为一篇论文的篇幅,不可能对所有谈及道的地方逐一讨论,只能选取两处有代表性的文本研究。本文重点在于指出“道”与“人”在《道德经》里的密切关系,“道”是人行,“人”是“道”成。不应该把《道德经》之“道”理解为脱离一切的形而上之“道”。  相似文献   

20.
走进他的学习室,只见有两张桌子,一张摆放着医学书籍,另一张摆着的则是笔墨纸砚。墙上挂满了他在各类医学报刊上发表过的学术论文,这些论文不是报刊剪贴,也不是用微机打的,而是用毛笔写的,这一篇篇学术论文也是一幅幅好的书法作品。作为中国书法协会山东分会会员,齐鲁书画研究院客座教授,现为54960医院院长的刘俊枝,不仅有着“军营神医”的美誉,在书法艺术领域内所取得的成绩也早已令人刮目相看。早在1984年春天,在全省军地联办的书法展览会上,著名书法家魏启后先生给其作品以“笔成冢,墨成规,不及羲之及献之”的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