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交网络吸引了大量的用户参与其中,这些用户既是传播活动的发起者也是信息的接收者.本文以社交网络中出现的“点赞”现象为切入点,着眼于社交网络中传播活动的外部环境和传受双方的心理活动及其变化规律,探析社交网络用户“点赞”的传播心理及其所反映的传播规律. “强”“弱”关系交织下的传播环境 “弱关系”这一概念首先由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提出.  相似文献   

2.
社交网络服务兴起的社会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社交网络国内外发展进行简要回顾的基础上,分析了社交网络兴起的原因,厘清了社交网络的概念及价值,阐述了社交网络的传播特征.笔者认为,人们使用社交网络服务实际上是一种社会交往需求,其中的“弱关系”链接能使人们获取所需的有价值的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3.
PC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重新定义了社交,网络超越真实人际关系成为社交的核心,在熟人社交的真实社交之外,产生了足以和真实社交圈相抗衡的基于陌生人社交的虚拟社交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再一次变革了社交关系,移动新媒体上各式各样的社会化媒体使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和远在千里之外的陌生人构成联系。一种沟通熟人和陌生人社交圈的弱关系社交流行开来。  相似文献   

4.
张晓洁 《青年记者》2017,(24):43-44
在社交媒体急速发展的今天,网络虚拟社交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直播的出现,为网络虚拟社交提供了一种新的渠道,“直播+社交”的观念在业内逐渐形成.陌陌公司副总裁贾维认为,用户们对这类业务的追捧是源于对社交和视频的需求.“我们发现一个趋势,在直播互动情境下,社交更有价值.”①那么,网络直播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交情境?它究竟是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社交呢?  相似文献   

5.
夏冬 《青年记者》2016,(26):90-91
社交媒体上的图像:网络表情符号 当前,随着网络等新媒体的出现,电影、广告、网络视频等所产生的图像不断地冲击着人们的眼球.我们已进入了一个以图像为中心的时代.而各种各样的网络表情符号就是图像时代在社交媒体上的一种表现.2015年上半年,腾讯公司发布《中国网民表情报告》.其数据显示,2014年QQ全年表情发送量超过5338亿次,8亿QQ网民中,超过90%在聊天时使用过表情.①由此可见,网络表情符号已成为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必不可少的沟通工具.实际上,不论是简单的美式ASCII字符,还是日式颜文字,抑或是流行全球的emoji表情符号,都可以将其理解为某种或简单或复杂的图像.这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网络表情符号已成为图像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社交电视:传统电视的社会化生存及其网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化媒体形塑观众的收视习惯,也造成观众对传统电视的疏离,但传统电视媒体又借助网络社交视频重聚电视用户.“社交电视”通过社交网络重建电视观众群,其“弱关系”的“信息桥”功能为电视从业者积累社会资本与职业声望,也使电视观看行为不再孤立和封闭,为电视观众提供了更多的收视选择、收视体验与技术应用平台.  相似文献   

7.
郭琦 《青年记者》2017,(32):9-10
移动互联时代,人际关系突破原有以血缘、地缘为基础的礼俗社会,进入跨越时间、空间的全球互联互通社会.人们通过各种社交应用平台构建自己的关系网络,以微信为例,这种“线上线下共勾连、线上维系”的新型人际交往模式,引发人际关系的新类型——“轻熟人社交关系”.人们的交往方式出现了“泛社交化”和“浅社交化”等表征,带来现代社会人们普遍的焦虑心理.  相似文献   

8.
姜申 《今传媒》2014,(1):137-138
“次生”文化经常与主流文化相对应,既关联又批判地继承着主导文化的某种精神特质。例如本文所涉及的,有关数字化社交网络日渐兴勃的主导趋向及其所导致的诸多负面效应之间的对应与权衡。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社交网络正向多功能的社交、资讯、娱乐以及互动的方向延展开来。然而,新媒体传播的智能化、便携化使社交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在生活中无孔不入。过分地信息渗透不仅侵蚀着人际联系的私密性,更导致情感的隔膜。为了社交而疲于应付的人们开始逐渐反思,并以实际行动在今天这个信息过载的媒介时代中上演着社交网络的亚文化“逆向次生”。  相似文献   

9.
国外新闻媒体、代理机构以及广告商们都开始流行使用一个新的度量词汇“engagement”,国内大部分人都将其译为“参与度”,即用户与页面的交互程度,来衡量网站或社交平台的用户活跃与运营效果.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也像其他出版商一样,规模化运营模式将被淘汰转而提高用户“参与度”,并开始着手准备创造“为每个年龄段、每个平台私人定制”的新闻环境.CNN全球栏目社交媒体和新媒体部主管萨曼莎·芭莉表示:“早些时期的社交媒体,当人们还只有150个脸书好友时,会非常舒服地去分享新闻和信息.但是随着朋友圈好友数量的增长,人们就会发现,通过社交媒体来分享新事物的价值感越来越低.”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社交网络、新媒体平台方兴未艾,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平台用户已达数亿.网络新媒体使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嬗变,一直以来以群体为中心的生活大有转向以网络为中心的生活之势.网络新媒体在为人们交往提供便利的同时,也诱发了一系列新的社会伦理问题,需要在发展中进行伦理考量、伦理调适.  相似文献   

11.
巴宁  马纯锋 《传媒》2018,(3):50-52
"圈子"是人际关系格局中的重要构成,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是当前社交媒体中人际关系格局的现实依托.社交媒体中的"圈子"以社交媒体为平台依托,使拥有共同价值诉求和情感认同的人们形成不同类型的社交群体.不同于现实人际关系格局中的"圈子",社交媒体中的"圈子"属于非正式的组织形式,平台流动性决定了社交媒体"圈子"传播具有临时性和相对闭合性.客观审视社交媒体"圈子"传播的特征,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和把握社交媒体"圈子"的逻辑生成与运行模式,而且有助于人们快速建构起强关系与弱关系环环相扣的虚拟社交网络.基于此,笔者以传播学理论为指导,从四个方面入手对社交媒体"圈子"传播的特征进行解析,以期为社交媒体"圈子"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相关数据显示,当前微信的使用人数已超7.5亿.从微信这一平台衍生出的各种互动行为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其中,点赞行为更是深受用户喜爱. 用户补偿心理的驱动 网络传播中互动的频繁与深入逐渐形成实名关系与匿名关系共生.①在这种背景环境下,用户一般在人际传播的过程中会根据关系的远近(强弱)来进行交流.对于“强关系”对象的内容人们总是会优先进行关注和评论,“弱关系”对象由于彼此的联系并不紧密,关注度也就较低.微信用户补偿心理驱动下的点赞行为更多地是对于“弱关系”的维护.  相似文献   

13.
本文聚焦青年新媒体用户对于微信朋友圈设置分组可见的行为,探索新媒体社交平台用户的自我呈现。朋友圈以其强大的社交功能成为人们现实社交在网络上的延伸,其具有着印象管理、促进关系等重要作用。但朋友圈也是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的社会大舞台,参与时需要深思熟虑、谨言慎行。笔者观察到,很多用户在编辑朋友圈时用到“指定分组可见”的功能,其为用户提供了选择交往和展示对象的机会,在全景窥视的情况下给自己保留了一道“保护墙”。本文运用文献法和半结构化访谈法,分析青年用户使用“指定分组可见”的心理动机并分析其对自我呈现管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媒介技术不断更新的背景下,新媒体应该被理解为一个动态的概念,每种新媒体也都在随时变成旧媒体.10年前,Yahoo等互联网门户网站,曾被认为是新媒体的代名词.但很快以Google为代表的搜索引擎便取代了门户网站,成为了人们使用互联网的首要工具,而后SNS社交网站Facebook,在线视频网站Youtube,各种新的网络交互方式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15.
在新媒体快速发展和媒体融合背景下,将网络编辑纳入职称资格管理具有破冰意义. 尽管网络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网络新媒体编辑数量也远远超过传统媒体,但网络新媒体编辑的职业地位与传统媒体相比仍然显得“低人一等”.这种“低”有一个很显著的标志是传统媒体编辑记者可以评职称定级别,而网络新媒体却不在职业技术资格管理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6.
面对网络传播“反连接”及社交媒体消极使用现象的浮现,本文基于传播心理学视角,考察评价恐惧对社交媒体分享回避的影响以及社会网络的调节作用,使用负性评价恐惧量表(BFNE-S)、正性评价恐惧量表(FPES)与自制社交媒体分享回避量表,对659份样本数据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发现:正性评价恐惧与负性评价恐惧对社交媒体用户的分享回避均具有正向影响,其中负性评价恐惧的影响更大。社会网络的强弱关系对正性评价恐惧之于社交媒体分享回避的影响具有调节作用,相比弱关系社会网络而言,强关系社会网络中正性评价恐惧对分享回避的影响力更大。  相似文献   

17.
王世娇 《新闻窗》2014,(2):34-35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社交网络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生着日益重大的影响,这种新型的传播媒介逐渐成为了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物质力量,随着各种社交网络的成功立足,使得人们的日常生活又多了一条便捷、快速的信息通道。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国内首个成功实现“知识付费”的语音付费APP“分答”的盈利模式进行分析,文章探讨了“知识变现”的特点、现状和前景,认为以社交网络为关系平台,将智力资源与技能资源带入信息网络实现流动与调配,并同步达成资本变现,“知识付费”为新媒体产品的盈利模式创新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移动互联网颠覆了传统媒体与受众的传统线性关系,但关于如何重构原来的传统媒体与用户的新型关系讨论不多.文章在社会学“强关系—弱关系”框架下,考量以用户为中心的新关系生态的形成,传统媒体转型可通过媒体与用户“强关系”的内容变革,以及用户之间“弱连接优势”下的渠道更新来实现关系的重构.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时代,微信红包已渗入用户的日常生活,在继承传统红包功能的基础上又衍生出许多新功能,微信红包正向着普遍化、常规化的方向发展. 微信红包功能的继承与创新 1.微信红包对传统红包功能的沿袭.第一,社交功能.传统意义上的红包有三种:一是长辈为表达对晚辈的关爱之情而赠予的红包,二是家族不同分支已婚长辈间的礼尚往来,三是在婚嫁喜事中亲朋好友赠送的贺礼.不论是哪一种红包,都是作为“礼”在人们之间传递,属于一种重要的社交工具.微信红包在微信强关系链的基础上继承了传统红包的社交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