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1 毫秒
1.
世界报业的生存危机是报纸寻求发展变革的根本动力,从新闻门户到搜索引擎,从互联网到数字报,从微博到全媒体,都是报纸探索数字化转型的基本路径。本文通过统计2007-2012年有关报纸全媒体转型的相关论文,发现全媒体转型是我国当前报业的最新趋向,但研究总体层次低、范围小,且内容局限于对报纸全媒体的宏观思考、全媒体下报纸的转型对策及其单一媒介个案的全媒体转型探索,至今尚未建构起真正通行适用的转型模式。  相似文献   

2.
报纸的改革是多方面的,两年来,我们在报纸新闻版的版面创意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对新闻版的版面模式进行了一些探索,我们的根本宗旨是根据新闻受众的变化,满足广大志的需求,竭诚为读效或,我们把这些思考和探索称之为新闻版面模式的受众意识。  相似文献   

3.
正对外传播概念由我国提出,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一直以来,对外传播和国际传播之间的从属关系一直众说纷纭,难以定义。对外传播的对象是电视、广播、报纸或网站等媒介的受众,受众对传播者的接纳程度又决定了传播效果,在这一点上,二者又十分相似。基于此,笔者关于对外传播做以下思考。一、对外传播的目的对外传播概念由"对外宣传"转变而来。相对于国际传播学,对外传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我国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4.
当前,传媒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如版权相关权利的保护、网络传播的版权保护等,都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下面,笔者仅就报纸传媒的知识产权侵权防范及对自身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利用问题,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一、报纸传媒对知识产权侵权的防范?报纸传媒在传播新闻信息时,首先应该加强自律,做好对知识产权侵权的防范工作,以免引来知识产权的纠纷和诉讼,损害报纸传媒的利益,影响报纸传媒的形象。具体说来,应该注意如下几点:一是要杜绝改头换面、"移花接木"式的新闻作品。目前,有的记者为了完成工作量或为了多赚点儿稿费,足不出户,手指在电脑键盘上轻轻敲打,鼠标在网页上轻轻  相似文献   

5.
数字化新媒体的出现对于传统纸媒体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也为探索中的报业延伸发展与转型提供一个好时机,媒介融合是大势所趋。现实中大量的报纸媒体开拓微博平台,借力新媒体进行传播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严重的"新瓶装旧酒"的现象,报纸媒体的微博平台成为微博上的报纸,这是不利于报纸这一传统媒体的延伸发展的,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媒介融合。本文从传播效果论的角度对报纸媒体的微博传播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王前 《新闻世界》2010,(11):73-75
在新文化运动的大背景和文学革命的推动下,"五四"时期的报纸副刊走上了纯文学副刊的道路,宣扬理性精神、对自由的个性化追求是其主体基调,与此同时,文学社团和流派以报纸副刊为阵地进行了激烈的学术争鸣。在新传媒时代,当代报纸副刊也进行着通俗性、草根性、综合性与延展性的探索。本文从"五四"时期副刊与当代报纸副刊的比较研究入手,思考新传媒时代报纸副刊如何突破停滞不前的发展局面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7.
报纸应对新媒体挑战的策略,应集中在发挥、扩大报纸的"内容"优势上来寻找突破口,可以从如下这些方面进行思考:策略一,做强内容继续增强报纸在"内容"生产方面的优势,让其生产的"产品"——"新闻报道"更加具有可读性,"实用资讯"更加权威、更加有价值.形成与新媒体的差异化竞争.同时,对于"内容"的管理,要更加精细化,如建立科学的"内容"评价体系,实现优质优价.  相似文献   

8.
在新的历史时期,报纸评论怎样进一步拨乱反正,在宣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怎样使广大读者要读、想读、爱读报纸的评论?在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这些问题,值得思考、议论、探索……小议"评论危机"近年来,在报纸宣传中,特别是一些地方报纸,评论文章明显地减少了,其中社论尤其少.手头有个统计材  相似文献   

9.
随着数字化的迅猛发展,传统纸媒受到互联网强大的冲击,"报纸消亡说"开始成为报业界的热论。为了提高纸媒的影响力,报纸开始主动寻求与互联网进行融合互动,即报网互动,通过报纸和网络一体化的经营来扩大报纸利用和扩张。报网互动正成为一种新的传播形式,也是新时期报纸寻求转型突破的新途径。面临各类新媒体的兴起,作为传统主流纸媒的党报怎样利用网络增强影响力,打破传播局限性,也是新时期需要思考的课题。一、互联网对党报形成强力冲击。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外新闻传媒——现状与源头》的特点之一,是作者辜晓进对全球约200种著名报纸给予的简短点评。这些点评体现了作者宽阔的视野和独到的见解,其并不局限于对报纸本身的评价,而是针对报纸的特点或某个事件的影响,借题发挥。举一反三。现选录书中对部分中国大陆报纸的点评。以飨读者。报纸顺序按发行量排列。  相似文献   

11.
蔡雯 《新闻战线》2013,(1):86-88
"全媒体战略"已经成为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环境下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共识,有危机感的报界同仁近年来一直在进行各种尝试。新产品层出不穷,从办新闻网站、数字报纸、手机报到做二维码、"云报纸",等等。但这些努力至今还没有真正使报业摆脱困境。或许,我们需要静下心来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个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信息传播者的自媒体时代。以微博、微信、移动终端为代表的"微传播"兴起,为以报纸为主阵地的传统媒体带来了诸多挑战,同时也带来机遇。本文从传统媒体的把关角色转变探索方面,试图寻找传统媒体在微传播领域的作为。  相似文献   

13.
"本土新闻"是报纸赢得市场和读者眼球的有效途径,如何做出本地特色,适合本地需求和读者口味,本文作者对做好社会、社区和民生"本土新闻"进行了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14.
胡鹏 《传媒》2014,(20)
正报纸"属地管理"是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落实对媒体日常监管职责的具体表现,如何明确管理职责,强化属地管理,提高属地管理水平,一直是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思考和探索的课题。笔者以《京华时报》《新京报》变更主管主办单位这一传媒事件作为切入点,采用调查研究的形式,探析报纸"属地管理"后如何做大做强以及存在的困难问题,并为政策主管部门全面落实分级管理职能提供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曹丽 《新闻传播》2015,(3):92+94
在传统媒体日渐式微、新兴媒体风起云涌,两种传播方式融合发展的大潮荡涤之下,在广大受众获取新闻资讯平台多样化、阅读方式更趋向简明快的潜移默化中,以文字与图片为主要传播形态的传统纸媒,需要做的改变几乎可以说是由内而外、脱胎换骨的。笔者就职于山西省晋中市日报社,从事报纸编辑工作十余年,扑面而来的媒体大变革令全行业陷入未知挑战的同时,也使媒体工作者陷入思考与探索。笔者认为,仅从自身从事的报纸编辑工作来说,提升品质的当务之急是改变陈旧落伍的语言风格,让报纸用生动鲜活的语言说新闻、讲故事。换言之,就是让报纸学会"说人话"。  相似文献   

16.
申琦 《传媒》2005,(8):52-53
日前,随着宣称能结束"一杯茶、一张报纸时代"的手机报纸的出现,新闻传播学界和业内人士开始对这一新兴传播载体产生了研究兴趣.大家的关注点多集中在手机报纸成为"第五媒体"的可能性和对现有报纸的可替代性上面.而本文则认为,手机报纸有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相对优势,但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难以避免的瓶颈.这些问题同样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7.
郭乐天 《传媒》2007,(6):24-25
何谓"数字报纸"? 数字媒体是这两年中国传媒界遭遇"寒冬"之后的一个热门话题. 何谓"数字报纸"? 概括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闵大洪先生下的定义,"数字报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利用数字技术改造报纸传统的生产方式,包括印前、印刷、发行、管理等各个环节;二是利用数字技术"重塑报纸出版业的行业边界和业务形态,推动多元传播格局下报纸出版方式和报业经营模式的转型,实现报业核心竞争能力与信息网络传播技术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8.
晨曦 《东南传播》2014,(8):97-99
在新媒体[1]彻底颠覆传媒业态的背景下,传统电视媒体正逐渐打破思维、行为的惯性,在运作模式和内容生产等方面主动适应新的行业格局。如何实现小型电视纪录片的最大生存可能?本文所分析的《今日体育档案》节目(至今仍在播出)在制作理念上具有一定的突破性,较大程度实现了电视节目的"跨域传播"。[2]所谓"跨域传播"是指在新媒体背景下,由于多种终端介质的存在,内容生产和传播者(媒体)对某一内容进行横跨式的生存和传播。笔者试图通过《今日体育档案》的实践与探索来说明:电视节目的生存空间已不再局限于"跨地域"传播这种横向的广度,它更应具备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跨越,能在各种终端传播的纵深发展的可能。此外,小型电视纪录片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努力方向,或将是实现传者与受者对节目进程的"共同控制",[3]即:传者与受者双方均在传播过程中发挥作用,对传播的内容、方式、方向等都拥有一定的影响力和主动权。  相似文献   

19.
史晓菲 《传媒》2011,(8):54
行业报也有必要重视和加强新闻评论吗?回答是肯定的。但据笔者观察和了解,大部分行业报对新闻评论不够重视或比较忽视。有的报纸一期的版面上见不到一篇评论,甚至一周的报纸都很少有评论的踪迹,这不利于报纸的传播力与影响力的提升和扩大。有人认为,党委机关报的优势在评论,因为它是宣传党和国家时事政  相似文献   

20.
正著名报人赵超构先生曾经说过:"新闻是报纸的灵魂,副刊是报纸的面孔,报纸耐不耐看,主要看副刊。"那何谓副刊的耐看?不难想见,耐看自然离不开阅读时所激发的思索和回味,并因此而在潜移默化中,"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从而使报纸副刊成为承载文化、传播思想的一个理想园地。副刊历来是我国报纸的一大特色,而且颇有历久弥新之势,如《人民日报》的"大地"副刊、《文汇报》的"笔会"副刊、《解放日报》的"朝花"副刊等,这些大报的副刊都是立足全国,面向大众,具有明显的普适性,但如一份地方性的报纸,尤其是县(市)级的报纸也试图贪大求全,势必力有不逮,其面目也将越来越模糊,个性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