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自媒体涉华舆情现状、传播特征及引导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德宝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1):73-83,110,111
本文选取了10种国际自媒体形式,通过内容分析的方法研究国际自媒体涉华舆情现状及传播特征。通过研究,本文发现:近年,中国重大事件频发引发国际自媒体关注;自媒体对中国报道框架与传统媒体相比并无明显变化,涉华经济、文化、科技往往给予正面反应,而涉华政治、环境以及民族、宗教问题多负面反应。国际自媒体涉华内容并非自创,而以转载西方国际主流媒体为主;英美发达国家基本垄断国际自媒体上涉华信息流;发达国家受众形塑自媒体涉华舆论;传统媒体从业人员成为自媒体时代的舆论领袖;在此基础之上,本文提出了针对国际自媒体涉华舆论引导的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郭可 《新闻大学》2013,(6):16-33
本论文研究了美国的《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德国的《时代》周报(Die Zeit)和法国的《世界报》(Le Monde)三份报纸中国际报道的涉华舆情,来探讨研究涉华国际舆情近20年来的发展特点、变化规律和趋势.研究发现:西方三报的涉华国际舆情尽管还保留其固有的成见,但也在不断变化之中,而且这种变化不仅与中国社会本身的发展有关联,而且与这些国家自身的社会发展也有关联.本报告还发现:(1)西方三报涉华国际舆情态度在总体上以中性态度为主,尤其是《纽约时报》这种趋势分布很明显.中性主题主要包括文化艺术、台湾、灾难、经济、娱乐体育等.西方三报对海外华人、利益集团、其他外国组织、与中国做生意的外国公司和海外中国企业等也基本持中性态度.(2)西方三报对民主人权主题以及不同政见者、党员、提及“六四”事件等意识形态有关的报道时,其倾向性态度总是很负面的.这说明西方三报对中国和中国社会的固化成见是较难改变的,尽管中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3)引用在中国国内的外国人为消息源的报道态度最为负面;同时在将中国与其他国家并提的报道中,特别是美日德俄的报道中,负面态度的比例超过30%.  相似文献   

3.
袁鲁霞  黄廓 《出版参考》2013,(12):43-44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其对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的影响力日益凸显,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和研究也逐步增强。近年来,境外媒体涉华报道量大幅增加,海外涉华图书出版也稳步增长。本文以2008年-2012年英文版涉华图书为案例,探索国际社会中研究中国社会发展、剖析中国对国际社会影响的作者群体的特点。研究者通过对2008年-2012年亚马逊网站销售的100多本中国选题书籍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其对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的影响力日益凸显,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和研究也逐步增强.近年来,境外媒体涉华报道量大幅增加,海外涉华图书出版也稳步增长.本文以2008年-2012年英文版涉华图书为案例,探索国际社会中研究中国社会发展、剖析中国对国际社会影响的作者群体的特点. 研究者通过对2008年-2012年亚马逊网站销售的100多本中国选题书籍的内容、态度和作者身份进行交叉分析,发现作者年龄、性别、国籍、教育程度等因素对作品的影响力较小,而职业身份、工作经历、汉语程度和国际化程度对作品影响较大,由此,涉华图书呈现出角度不同、观点有别、态度各异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西方新闻媒体的涉华报道是全球新闻受众对中国国家形象加以认识和理解的重要依据.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借助国力、语言和文化的优势,长期以来在国际新闻传播领域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一如有学者在评价美国最重要的国际新闻机构CNN时所说的:“(它)不仅是一个全球性的媒体品牌,更是国际政治赛场上的一个强大的参与者.”以CNN为代表的美国主流媒体的涉华报道,已经成为“他塑”中国国家形象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宁曙光 《国际新闻界》2005,(6):45-47,66
2005年上半年境外媒体的涉华报道重点是中国崛起及中国崛起对世界的影响。当前境外涉华舆论呈现关注度越来越高,传统政治议题向经济、外交议题转变,媒体声音越来越多样化等特点。中国经济的吸引力、日益提高的国际影响力和外界对中国崛起影响的担忧是当前境外媒体出现“中国热”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刘滢  陈明霞 《青年记者》2017,(22):87-89
随着国际受众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大规模迁徙,海外社交平台愈来愈成为国际传播的主战场.不同国家的政府、名人、媒体、自媒体等多元主体账号各显其能,国际舆论生态纷繁复杂.对中国而言,最值得重视的变化是,“中国”本身成为热词,涉华新闻和信息成为国际受众的新的兴趣点.国际受众关注度高的涉华热帖或热门视频具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会引起广泛传播?如何将国际受众对中国的关注度转化为“好评率”?我们精选了一些体现中国积极形象的涉华热帖进行分析,试图找到其中的规律,为我国对外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中国国内涉华舆情研究论文(1998~2011年)的分析与解读,勾勒出我国涉华舆情研究的基本特征,进而通过诠释研究者如何提出研究问题、解答研究问题来辨析研究者所处的社会场景,并对其研究的预存前提、论述逻辑与结论效力进行反思。基于此,本文尝试对国际舆情研究的未来走向提出设想。  相似文献   

9.
刘新兰 《新闻世界》2013,(9):101-102
当前,中西方交流日渐频繁,媒体塑造国家形象的作用日益重要。中西方交流处于深度磨合状态,西方对我国国家形象的认知存在“位差”,媒体对我国的报道深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因此,西方媒体传达的中国形象并不能反映中国当前的现状。为让外界了解中国真实的一面,就需要增强我国媒体对外传播的针对性,而加强涉华舆情研究、尝试以他者眼光看中国,成为增强对外传播针对性、有效塑造国家形象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关注度上升,西方媒体的涉华报道也越来越多。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更多从自身价值观出发有意无意营造扭曲中国形象的舆论,造成负面影响,提升我国媒体国际话语权迫在眉睫。对此,本文提出加强国际话语权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国内媒体市场近年来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对海外涉华问题的报道越来越关注. 近年来,国际上发生的重大涉华事件和涉华问题越来越多.中国公民在海外遭绑架、中国援外工程人员遭袭击、中国游客在海外的天灾人祸中遇险或遇难、中国公司在海外违规经营、中国渔民被扣留等事件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另外,台湾问题、中国同日本、越南、菲律宾等邻国的领土或领海争端等同题也不时在国内外引起较大反应,中国对重大国际事件和问题的反应也会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这些涉华事件和问题的出现,同非传统安全威胁增加的国际大环境有关;同中国经济实力增长和国际地位提高后,官方、民间对外交流活动增多、企业开始走向世界有关;同中国公民自费旅游热的掀起、留学和劳务人员增加等有关;也同历史遗留问题和能源紧张等新问题有关.  相似文献   

12.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是美国三大新闻周刊之一 ,在美国社会有着较大的影响。本文分析了该周刊 2 0 0 0年的 3 5篇涉华报道 ,并与以往的涉华报道和该杂志对其他国家如日本和俄罗斯的报道进行比较 ,试图找到该杂志以及美国主流媒体在涉华报道上的议题设置、报道用词与技巧 ,及其最近的一些新变化。这些变化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美国媒体及其涉华报道的态度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近期,随着我国有关重大会议的召开,经济议题成为外界关注的热点话题,我国经济的增长目标、经济结构改革、财经金融政策等都成为聚焦内容。由于我国加强了对涉华经济议题的舆论引导,国家和有关部委领导人加大了对经济议题的主动发声与议题设置,积极回应外界的关切与质疑,加之近期我国公布的部分经济数据好于预期,中国经济走向平稳,有效提振了外界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对我国经济政策与前景表示乐观的声音增多,舆论环境出现向好迹象。本文对境外主流媒体的报道基调进行了分析研判,探究了境外媒体对我国经济舆情积极报道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加强,西方媒体涉华报道中的偏见报道有所减少,客观、平衡的报道比例加大.但由于中国在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和发展模式上与西方存在显著差异,加之中国崛起对当今西方构成的心理冲击导致西方种种质疑与非难,西方媒体的对华报道仍然存在偏见,尤其是在政治议题上.一些西方媒体对中国民族主义问题的炒作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5.
韩玉花 《青年记者》2012,(20):91-92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西方媒体在报道危机的原因和经济复苏前景的同时,也把目光转向了综合国力日渐提升的中国.从西方媒体大量的涉华报道中不难发现,中国的崛起已成为一个无法避免的话题.而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议题报道在延续东西方文化冲突的同时,也反映了西方媒体和社会固有的偏见.  相似文献   

16.
信息的全球流动,扩大了人们关注的视野,国际事件可能瞬间在国内引起普遍关注和强烈反应。从去年以来发生的伊拉克绑架华人人质事件,巴基斯坦袭击、绑架中国工程师事件,中国在阿富汗的施工队遭袭击事件,印度洋海啸以及引起公众强烈反应的”苏丹红一号”事件,都是典型的国际新闻引起了国内强烈的同步反应。在涉华事件报道方面,地方媒体与中央媒体比较起来,有着许多劣势,但如能够正确处理好自己读者群对涉华国际事件的关注方向,选准自己独特的报道视角,地方媒体对国际新闻的报道也能出彩  相似文献   

17.
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今天,当我们在关注世界的时候,也关注世界其他国家如何看待中国。本文从框架分析的理论出发,运用内容分析方法,分析了《环球时报》"关注中国"版对境外媒体中的涉华报道,通过对稿件来源、报道内容、报道方式三个层面的分析,发现《环球时报》在对涉华新闻的选择中,存在一定的倾向性,重新建构了境外媒体关于中国的报道。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的外宣实力与国际关注度差距悬殊,我国的国家形象主要依靠外媒来塑造。因此,了解外媒涉华报道的特点对我国国家形象的塑造至关重要。英国与美国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方面存在很大的相似之处。本文对《纽约时报》在过去一年里的涉华报道和涉英报道按一定方法进行抽样,分析美国主流媒体在报道英国事务时采取的口吻和形成的报道特点,以此对照《纽约时报》涉华报道的主要侧重点,得出两者的异同,并分析原因,为我国进一步利用外媒改善国家形象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借助新闻框架理论,运用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的方法,从新闻来源、报道议题和报道方式三个方面,对《环球时报》"关注中国"栏目,如何选择和建构境外媒体的涉华报道进行了分析。"关注中国"通过对新闻材料的选择和建构,呈现的图景是西方主流媒体中的和平崛起的中国形象,体现了支持国家利益和既有政治立场的编辑政策,在解读国际舆论上,对西方涉华报道虽有所遮蔽和凸显,但是作为一份国际新闻报,也显示了其力图听取多种声音的努力。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化进程进一步深化,中国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的大背景下,西方主流媒体将更多关注目光投向中国。本文以美国《纽约时报》和澳洲《澳大利亚人报》的网络版为例,对美国和澳大利亚主流媒体近两年的涉华报道进行分析比较,总结英语主流媒体涉华报道倾向性的表达方式及共性和个性差异。旨在为中国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提升国际形象,传播中国声音,占据国际舆论格局中的有利地位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