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新春佳节,人们总喜欢在门上贴个大“福”字,以祈愿新的一年万事吉祥,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有的人还把“福”字倒贴,取其谐音“福到了”之意,以表示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  相似文献   

2.
春节的由来     
《出版视野》2010,(1):46-46
每逢新春佳节时.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贴上几张大大的“福”字。但不知从何时起,很多人喜欢将“福”字倒贴过来。对此,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则表示,大门上的福字不宜倒贴。  相似文献   

3.
新春佳节,人们总喜欢在门上贴个大“福”字,以祈愿新的一年万事吉祥,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有的人还把“福”字倒贴,取其谐音“福到了”之意,以表示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  相似文献   

4.
新春佳节,人们总喜欢在门上贴个大"福"字,以祈愿新的一年万事吉祥,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有的人还把"福"字倒贴,取其谐音‘福到了'之意,以表示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  相似文献   

5.
新春佳节,人们总喜欢在门上贴个大"福"字,以祈愿新的一年万事吉祥,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有的人还把"福"字倒贴,取其谐音"福到了"之意,以表示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  相似文献   

6.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梁录》记录:“岁旧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 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间,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旭,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民俗学陆:张教授,来您家的路上,看到路边有家门旁倒贴着大红双“(?)”字。象这类婚礼习俗,以及端午吃粽子,或找到野山参后大喊一声“棒槌,你往哪里跑”之类,都属于民俗学研究的范围吧。那民俗学中的民俗概念,与我们日常语汇中的“风俗习惯”一词,是一回事吗?张:是的,你提到的几种风俗都是民俗学研究的题目。倒贴“(?)”字,意思是谐音“喜到了”,反映了人们的祈福心理。婚礼习俗在风俗学的分类上属人生仪礼范畴。至于长白山挖参人发现野人参后大喊一声,用短裤罩住,或用红线拴住的习俗,都反映了挖参人对大自然的神秘力量的崇敬,在他们心目中,人  相似文献   

8.
《新闻战线》第七期《如此“脏乱差”》一文,指出一些报纸上的错字、反字及画面倒贴。此类“脏乱差”,不论是作者笔误,还是校对不认真所致,总之都使读者皱眉。而另有些“脏乱差”,已不仅仅是令人皱眉的问题了。  相似文献   

9.
《今传媒》1997,(10)
新闻舆论导向中应注意的问题文/湖北·秦明瑛“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江泽民同志对新闻舆论导向的作用作了精辟的概括,用一个“福”和一个“祸”字深刻阐述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和错误的舆论导向所得出的大相径庭的结果。按照舆论...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过年都喜欢在自家门窗上贴上吉利画和字,我小时看见人们在门窗上贴“福”字都是正着贴的,现在时兴倒着贴。我向人请教他们为什么倒着贴,答曰:“现在人家都这样贴,意思是福到了。”我挺纳闷,那不明明是把“福”像倒脏水一样倒掉了,或是把“福”打倒了吗?这不等于说一个好朋友到你家来,正着走不行,非要倒过来头朝下、脚朝上,用两只手走路才能进你的家门吗?这可能吗?这样,你虽心想吉利,实际却是大不吉利呀!这件事很小,但是它却反映了我们有的人在思维上的误区。这种思维方式会让我们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糊里糊涂听从一些歪理去做一些…  相似文献   

11.
男人带着女人在自己的田园上漫步,就是“福”。王京华创作的人体艺术字“福”,左边是个男人,右边是个女人在田字上面。“外国人都说我写的字好懂。”王京华高兴地说。  相似文献   

12.
拨号、上网:一个喜气洋洋的倒写“福”字便映入眼帘……对于网龄刚一个多月的北京居民王然来说,这第一个“网络大年”,感觉是“新鲜和刺激”——  相似文献   

13.
“绊(中文为情义)”是在日本东北部灾区看到最多的一个字,抱着不同想法来到灾区的志愿者,却最终都汇聚在了这个字下。这背后是日本自1995年阪神地震的志愿者元年开始,日渐成熟的民间救助力量。  相似文献   

14.
黄冬成 《新闻天地》2007,(10):67-68
曾应明,湖南湘绣城总经理、长沙县政协副主席、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长沙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湖南省工艺美术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全国“德艺双馨”民间艺术家,曾著有80多万字的文艺作品,1991年被中宣部授予“跨世纪人才”称号。  相似文献   

15.
刘晓明  刘玮 《兰台世界》2013,(11):86-87
清末“切音字运动”持续二十余年,深刻影响了语文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文章在系统梳理民间倡导者与官方支持者努力传习“切音字”史实基础上,深入考察“切音字”的社会推行实效.  相似文献   

16.
祁县民间一收藏家里,笔亲眼目睹到一张识银鉴宝的元宝银锭“目录”,这为研究祁商银号、票庄提供了一份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据初步推算,该元宝银锭“目录”距今已有350余年。其纸为绵纸,颜色发黄黑,薄而软,纸质已变质。“目录”长282毫米,宽258毫米,用毛笔书写,共300字,叙述了近40种银锭名称、形状及成色。  相似文献   

17.
汉字误读错用辨析(四)若谷苟拘拘拘这4个字都是合体字,字里面都有“句”字,它们的区别在于部首偏旁。苟,小篆有两个形似字。一个是&,会意字,从羊(羊省作土)从勺从口。“勺口”意思是“慎言”,“羊”即“祥”。“苟”,说话谨慎会带来吉祥。“苟”音n(急),...  相似文献   

18.
清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12月17日,冬日的阳光洒向金碧辉煌的紫禁城,一袭暖轿奔向重华宫,从轿里下来了当朝国君--嘉庆帝.几天前他曾来到这里,泼墨挥毫写下了几个大大的"福"字,今天来此地是想再写几个大"福"字.身为一国之君的嘉庆帝,何以有这般闲心来此一次又一次地书写"福"字呢?原来这是清宫大内的一个过年礼俗.  相似文献   

19.
有学认为,胡风思想的核心就在于他的“真”,而鲁迅当年说他是“直”。一个“真”字加一个“直”字,这就使胡风不免像长满了细刺的仙人球,不但抓起来扎手,就是谈一谈也富于刺激性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汉语中,“作”与“做”是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两个字。而且自“做”字在宋代作为“作”的俗字出现以来,两个字在书面语中的用法一直没得到全面而系统的区分,使得这两个字混用、错用的现象一直非常普遍。虽然《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字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1996年7月修订第3版,下同)中在列举词条时已有意识地对这两个字的用法进行了统一和区分,但直到目前,无论是普通百姓、学生,还是作家诗人、编辑记者、文秘人员、语文教师乃至汉语言文字研究专家,对这两个字的书面用法仍没有统一的认识,混用和错用的现象可谓比比皆是。而且即使在许多汉语言文字大师笔下,这种现象也在所难免。例如:以博闻强记、洞幽烛微而著称的钱钟书先生和以殚精竭虑、律人律己都十分严格的李荣先生,在其文章著作中一般都使用“作”字(但也有极少数地方使用了“做”字);而以细腻缜密、清通如水闻名的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却多用“做”字(当然,在其作品中有少数地方也使用了“作”字);而且,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无论是在喜欢用“作”字的钱、李两先生笔下,还是在偏爱于用“做”字的吕先生笔下,竟然都可以找到在同一作品中的同样的语境下“做”和“作”混用的例子,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