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林加 《中国编辑》2023,(5):98-103
技术的迭代推动非遗传播方式的变革,特别是短视频行业的迅猛发展为非遗传播提供了全新的契机。短视频打破非遗传播的地域性,降低非遗传播和宣传的成本,推动非遗向市场化和品牌化方向转化。从非遗短视频的发展现状与政策期待来看,短视频在传播非遗过程中还存在项目宣传不均衡、引导认知有偏差、服务民众有差距等问题。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协调多元力量同行,打造文化名片、服务乡村振兴,沉淀非遗影像资源、服务非遗教育,实现非遗传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传承。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研究越来越受到各方面关注,如何让非遗在文旅视域下保护和传播?一方面加强文旅视域下非遗保护生态圈培育、立法保障和文旅深度融合的三个层次进行非遗保护;另一方面在新技术、新语境和新文化的背景下,采用"非遗+多业态"模式,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坚守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非遗与社会各个领域的黏合度,激活非遗内在潜能,创新非遗的传播手段.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迭代发展,短视频在非遗领域的应用激活了非遗传播传承的内生动力,为非遗产业发展注入强势动能。柳州螺蛳粉乘着短视频的东风火爆全网,为其非遗技艺内涵的传播奠定了流量基础,也为非遗短视频研究提供了丰富例证。本文以柳州螺蛳粉作为研究切入点,探讨非遗短视频传播中存在的非遗文化本真流失、社会群落关注度低、传播主体水平参差问题并分析本质成因,进而提出短视频赋能非遗传播的文化进路,以提升非遗的传播力、影响力,赓续其文化传承和集体记忆建构功能。  相似文献   

4.
短视频平台的发展打破了过去非遗文化传播的渠道局限,非遗类短视频的出现,已成为热爱非遗文化的受众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从圈层理论视角,结合传播学相关知识对抖音平台非遗类短视频创造性转化的困境,如个体传播受限、资源分布不均、扶持力度不够等进行分析,并据此从垂直化分层传播、“短视频+”融合发展、打造个性化IP等多个维度进行非遗类短视频创造性转化路径的探索,为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非遗作为中国几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瑰宝,在信息社会当中以更多元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结合非遗影像的代表形式非遗类电视节目,从建构文化记忆实现情感认同、打造媒介仪式构建符号场域、通过创新融合手段延伸传播空间三个方面入手,分析非遗类电视节目的创新特色,以此促进非遗的活态传承,强化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牢铸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6.
郑骋 《东南传播》2021,(6):87-90
文章通过集体记忆理论,阐释了传统节庆与依托节庆开展的烟花火龙的关系以及内在逻辑,春节是文化记忆和传承国家级非遗乔林烟花火龙的重要栽体.以国家级非遗乔林烟花火龙民俗为例,阐述了在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春节开展烟花火龙民俗活动对非遗传承的影响因素.推动节庆和非遗文化的创新发展.从烧龙——村落塑造的集体记忆;春节——烧龙活态传承的载体;非遗——节庆保育和文化的传承;节庆——赋予非遗社会文化功能4个方面探讨如何借助节庆优化非遗的保护和传承的模式,以此为其他在节庆举行的非遗活动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短视频是当前最具影响力的传播媒介,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短视频平台涵盖了多类主体所创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作品,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在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文化典籍等领域所取得的“双创”进展。探索短视频内容生产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从文化保护、研究阐释、技术展示、美学表达,以及可见的影像与不可见的文化土壤间的辩证关系等方面入手,思考分析短视频内容生产的创新路径,对于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的质量,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积极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公共图书馆承担着做好非遗保护工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职责和使命。文章通过分析公共图书馆在开展非遗传承保护方面的优势、主要做法和存在不足,提出了公共图书馆要坚持守正创新,利用自身优势,充分发挥非遗传承主体作用,推动非遗保护事业取得更大进步等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图书馆继续做好非遗保护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郭枫 《采.写.编》2021,(4):178-17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记忆与历史底蕴的象征。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民族非遗的传播形式日益丰富,尤其是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其强大的社交属性和内容的丰富性,提升了非遗在年轻群体中的影响力,也改变了其在受众心中的刻板印象。但是单纯从内容层面的传播并不足以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必须借助新的营销手段和优质的传播内容来进行非遗品牌IP建构,拓宽民族非遗品牌的价值空间,实现商业价值的转化。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在新时代迸发出新的活力。文化类节目《非遗里的中国》围绕传统非遗项目,在叙事视角、叙事方式、叙事时空、叙事语言等四个方面凸显节目特色,以多元视角、多重时空、沉浸体验的方式,讲述非遗文化,传承非遗精神。这也是文化类节目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探索。  相似文献   

11.
周勇 《兰台内外》2024,(4):40-42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档案化保护与传承,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举措。广东梅州、河源作为客家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数量众多、内涵丰富的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时代,充分发挥档案在客家非遗保护和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客家非遗档案数字化保护,深化客家非遗文化研究和传播推广,对于赓续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孙浩  巩奕 《中国编辑》2024,(4):90-9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联结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短视频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借助符号学理论框架进行文化透视,发现短视频的媒介逻辑深刻发挥作用,通过贯穿符号生产、符号选择、符号释义的全过程重塑了文化传播机制,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呈现古今互通、“情”“境”互应、人机互构的全新图景。这对于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所处的环境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一 《北京档案》2013,(9):29-3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而非遗档案则承载着人类文化的宝贵记忆。档案部门凭借自身专业优势,在非遗档案的建档和保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档案部门不应将非遗保护工作仅局限于建档和保存,应创新工作模式,改变工作思路,立足馆藏和现有条件,积极开展非遗档案的开发利用,促进非遗的传承和传播。本文将立足于非遗的传承和传播现状,对非遗档案的开发利用等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唐春梅  高月 《传媒》2023,(8):61-6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瑰宝。纪录片以纪实加视听传播为主要特色,对于传播中国非遗文化具备天然优势。本文聚焦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出品的非遗纪录片《四季中国》,对其内容制作和国际传播实践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如何提升非遗纪录片国际传播的广度和效度,助力中国非遗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15.
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取得瞩目成就,正在迈上新的台阶。传承人群的主体地位贯穿遗产认定、保护和传承的始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来自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保护非遗,最根本的是保护传承实践,保护传承能力,保护传承环境。传承人的传承和实践能力,直接关系非遗在环境变化中的可持续发展。学术研究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非遗传承和发展水平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传承与创新的新课题。非遗类文化节目作为一种新兴的节目类型,益发成了广受关注的文化现象。《非遗里的中国·福建篇》成功突破了传统非遗类电视节目的制作模式,将非遗文化还原到其所根植的文化语境中,让观众在旅游的场景中感受古老的非遗文化魅力,展示了非遗文化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创新的当代表达。  相似文献   

17.
郑永森 《文化遗产》2016,(6):152-15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保护面临着诸多困境。国家级非遗深圳沙头角鱼灯舞突破传承保护禁忌,借助高校资源开展传承保护活动,形成了理论研究凝练非遗价值、课堂教学解释非遗内涵、实践活动传播非遗文化的高校传承保护模式,为解决非遗传承保护的瓶颈问题探索了新思路,为高校文化育人拓展了新载体。  相似文献   

18.
梁馨月  朱爱敏 《新闻世界》2023,(10):110-114
近年来,党和国家着眼于新时代新疆地区发展现实实施文化润疆工程。文化润疆,文化是核心内容。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着中华文明的绵延传承,凝聚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和思想情感,大力保护和传承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推进文化润疆工程,讲好新疆故事具有重要意义。“润”是途径和方式,随着新媒体时代的不断发展,非遗文化呈现出数字化传播的新形式,以短视频为载体提升新疆各族群众的文化素养,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9.
短视频是民俗资源传播的重要媒介,但少有研究归置并进一步剖判非遗文化短视频传播模式的特点及优缺点。本研究以前人理论和近年公开数据为基础,阐述并归纳非遗文化短视频传播的特点,借助实例厘清其中利弊所在,旨在为非遗文化短视频传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面向传承和传播的非遗数字资源描述与语义揭示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全面梳理近年来国内外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研究重点,进一步拓展其资源描述、语义揭示研究的理论内涵与外延,为促进我国非遗数字化技术发展、文化传承与传播提供新的思路。[方法/过程]借助信息空间理论,对非遗数字化资源描述与语义揭示问题进行全面综述,提出面向传承与传播的非遗数字资源描述与语义揭示多维度研究框架,并阐明现阶段的研究重点及不足之处。[结果/结论]非遗资源的语义描述与知识传播还需要大众广泛参与,这将有助于不同用户学习、交流与创新相关非遗知识,解决非遗知识传播与创新中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