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现场同步报道”:让听众身临其境 新闻现场有着丰富的同期声或环境声等音响资源,加上现场报道的过程与新闻事件的发生过程具有同步性,所以,记在新闻现场的观察、描述、评论,以及生动的现场音响采访,更能体现广播“音响”的自然性、传真性,更能增强节目的感染力和可听性。在现场同步报道中,也更能将广播“快”的优势发挥到极至,以比其它媒体更快的速度满足人们获得最新信息的要求。我们的广播新闻,要尽可能多地运用现场同步报道形式,以增强广播新闻的吸引力,让听众身临其境。  相似文献   

2.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制作了一期特殊的谈话节目《挑战人生:〈千手观音〉》.这期节目以一种特殊的“手语”方式,把2005春节联欢晚会“千手观音”的聋哑人演员们请到录制现场,让观众和聋哑人这个特殊的群体取得了沟通和理解.贯串始终的“手语”表达,穿插其中的舞蹈表演.让人不得不用眼睛去“看”.  相似文献   

3.
乔志峰 《声屏世界》2009,(11):69-69
如今,诸家电视台都暗中在娱乐节目上较劲,甚至都不约而同地打上了“快乐”或者“益智”的标签。“快乐”与否,置身其外难作判断,现场的观众倒是很快地都“乐”了起来。而是否“益智”,一般的观众都应该有发言权的。所谓益智,无非是这类节目大都以“益智游戏”贯穿始终,那么其间的“益智游戏”又都是些什么货色呢?  相似文献   

4.
刘敏 《传媒观察》2004,(8):17-18
今天。凡有世界性的体育大赛,电视的全面直播已经成为体育迷的首选,电视以及网络的赛事直播无疑把观众带到了现场,几十秒钟的延播丝毫不影响观众置身赛场的冲动,仿佛赛场被扩大至整个地球村,让电视及网络观众与现场观众同步喜怒哀乐。进入信息时代后,新兴媒体蓬勃兴  相似文献   

5.
民俗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越采越受到旅游观光客的追捧,但是很多民俗旅游开发中都忽略了文化本身的展示.使得整个旅游过程乏味,旅游目的地的整体效益很难提高,本文以“锦里民俗休闲街”为例,从人类学的角度分析民俗旅游文化的展示,促使我们大多数民俗为主题的旅游提高竞争力以及品味,同时对我们民俗文化的研究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电视新闻报道是指记者置身与新闻事件发生现场,面对摄相机镜头,以采访者、目击者或参与者的身份向观众介绍、评论新闻事件、并同时伴以图像报道的一种报道方式。  相似文献   

7.
王涛 《声屏世界》2009,(6):68-69
如今,多家电视台都暗中在娱乐节目上较劲,甚至都不约而同地打上了“快乐”或者“益智”的标签。“快乐”与否,置身其外难作判断,现场的观众倒是很“快”地都“乐”了起来,而是否“益智”,最有发言权的恐怕还是观众。且看这类将“益智游戏”贯穿始终节目是如何“益智”的。  相似文献   

8.
现场·声音     
曾向一位智者讨教他对好新闻照片的见解,他提到了相当有意思的两个词:现场、声音。“现场”这个词,人们都熟悉和理解,但真正地要让照片传达强烈的“现场感”,决非易事;而把“声音”这个词用在照片上,确实让人耳目一新。我们不妨用“现场”和“声音”这两个词,去“检阅”一张精彩的新闻图片。  相似文献   

9.
现场短新闻既包含着“新闻”、“短新闻”的共性,又包含着“现场”这一个性。现场短新闻靠现场体现特色,靠现场写活新闻。 现场是客观存在,呈自然状态。现场短新闻中的“现场”则是经过作者选择和剪裁的“物化现场”。作者选准了新闻现场以后,至关重要的是剪裁、再现现场新闻事实。让我们从剪裁角度赏析获得全国第二届现场短新闻一等奖的作品《铁肩担国防》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0.
以电视为主体的传播艺术,其主要的传达方式是视觉,因而有人称我们这个时代为视觉时代。它和口语时代的直接的视听方式不一样,必须以媒介为中介,因此,传播艺术的制作者们,想方设法要让人们看见。德吕克说道,电影的本质是“上镜头性”(电影导演在挑选演员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他或她是否上镜头),阿倍尔·冈斯认为,“画面的时代已经到来”,因为电影首先是要让人们能够看见,而在杜拉克看来,电影是一门“视觉艺术”。①电视也可以作如是观。在这里,我们可以从“形象文化”和“镜中自我”两个方面来进行论述,这是传播艺术的基本审美…  相似文献   

11.
民俗是历史的再现,是乡愁的寄托。民俗新闻可以还原历史,引发情感共鸣。深耕厦门本土的厦门晚报被誉为“厦门城市名片”,以民俗新闻等为代表的文化新闻,是其拳头产品,在厦门纸媒中独树一帜。厦门晚报民俗新闻报道,非常注重报道的视角,在推动本土民俗保护与传承的同时,让读者能够品读民俗的人文之美,领悟蕴含的社会意义,提升报纸的亲和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现场新闻的采访是指记者置身事件性新闻的现场环境中,伴随事态的发展进程同步进行,边观察、边叙述、边提问、边倾听的采访方式。在现场采访中,记者与现场当事人的感受是同步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把红色视为喜庆、成功和正义的象征,在“本命年”里穿红内裤、红胸、红腰带等,讨个平安吉祥的民俗盛行已久。按照12生肖属相划分,我国每年就有上亿人进入“本命年”,哪怕每人只为“红色商品”消费5元钱,也会形成数亿元的大市场!一位小保姆看到这个商机后,开创了京城首家“本命年专卖店”,两年多时间,竟从中收割了近百万元财富。主人公巧借民俗赚大钱的经历,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创业启示呢?[编按]  相似文献   

14.
我们常说“让事实说话”,但一落笔,却常常是事实还没有写出来,记者先说开话了。这在现场新闻的写作中是最要不得的。 现场新闻《“我们不要家长陪”》自始至终是现场情景的实录,新闻立意尽在现场情景的描述中,读者看过之后则完全领悟记者要说的是什么话了。 现场新闻达到这种境界,大都得益于记者严于选  相似文献   

15.
维系中国春节生命力的惟一途径,不是简单的“复古”,而要在家庭守护的母题,发展出新的娱乐样式。而让世人在春节里穿着长袍马褂彼此磕头作揖,只能令可爱的“民俗”出丑,制造出张勋式的文化复辟闹剧。  相似文献   

16.
11月23日,初冬时节,花城广州的天气有些阴凉,琶洲中洲国际商务展示中心却热得让人受不了,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广东省茶叶行业协会举办的“2006中国(广州)国际茶叶博览会”会场却人声鼎沸,佳茗流香。置身其间,拂面而来的是无法阻的云南普洱茶刮起的阵阵热风。  相似文献   

17.
所谓“同期声”,这里我们所指的其实就是现场描写。写现场短新闻,少不了“同期声”,不然没有现场性、现场感、现场气氛。那么,写消息要不要来点“同期声”,笔者认为不妨来一点“同期声”。 其一:有利于增加消息的“活”度。消息本身的体裁要素,注定了消息的形态和体制永远略显刻板木讷。无论是以倒金字塔式、时间顺序式结构消息,还是以并列式、悬念式写作消息,都挣脱不了“带着镣铐跳舞”的囿限,“同期声”的导入,如同给消息枯硬的骨骼上融上了色泽温润的血肉,从而使消息充溢着一种生动活泼的质感,呈示出美学上的弹性和张力…  相似文献   

18.
《全国新书目》2023,(8):136-137
<正>本书从1949—1999年50年间的近200幅老照片中,提取若干社会生活史关键词并加以阐释,杂糅了自然风貌、文物保护、旧城改造、工业地理、农村政策、商业布局、民俗演变和居住形态等具体内容,将“历史地理”“民族志”和“大都市文化研究”有机结合在一起,在这些吉光片羽中,蕴含着所有中国人曾经的生活现场与私记忆。  相似文献   

19.
徐磊 《东南传播》2022,(6):72-74
民俗展览的对象不是民俗,而是民俗传承者的生活世界,其目的是帮助观展者了解特定民俗传承者的行为模式与精神世界。为了构建可为观展者带来高峰体验的认知空间,实现民俗展览的最终目的,全沉浸式民俗展览应运用新技术对传承者的生活世界进行“仿真模拟”,赋予观展者以传承者的主体性,运用交互叙事手法等,以帮助观展者深入体验民俗传承者的生活世界。此外,还应尊重民俗传承者的主体性,通过传承者参与展览筹备、展陈、展出后总结等方式获得传承者认同,尽量避免外部力量对民俗文化本真性的歪曲。  相似文献   

20.
记者出镜报道是电视记者得天独厚的优势,电视新闻记者在新闻现场出镜以自身所看、所听、所感等引领观众了解事件走向,得出结论,让观众仿佛置身现场、参与其中,达到真实可信的传播效果,尤其在重大新闻事件和突发事件报道中记者出镜更是先声夺人,使整个报道更逼真、更鲜活,极大地提升新闻报道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