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李嘉骅 《东南传播》2011,(10):42-45
2010年上半年,媒体对"富士康跳楼事件"的报道引导公众焦点投射到新生代外来务工群体的生存问题上来,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呈现了媒体对该事件的报道图景,分析了媒体报道同类社会事件的现状与问题。研究发现,媒体报道通过引导公众认知构建社会事件,形成以弱势群体为关注点的传播场域,进而推动社会改革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柯江 《新闻传播》2024,(3):64-66
本研究主要从大熊猫丫丫归国事件中主流媒体报道的传播策略及其对公众态度以及认知的影响出发,以大熊猫丫丫的归国事件为背景,收集人民日报微博客户端关于此公共事件的微博报道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文本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人民日报微博报道经过不同的叙事过程和呈现方式,提高公众对于相关公共新闻事件的关注和认知水平,对事件的传播和公众态度产生了积极影响。但也存在着受众对特定信息的筛选和忽略等问题。本文旨在为媒体在公共事件传播路径优化方面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6,(22)
本文从媒体这一行动主体出发,以北京食品安全事件的"媒介呈现"作为切入口,对2008-2015年间的北京食品安全事件的媒体首发报道开展研究;侧重从报道的地方特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议程互动及社交媒体平台会话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传统纸媒和电视媒体仍然是北京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爆料的主要平台,消息来源以公众和媒体曝光为主;新媒体在传统纸媒、电视报道的食品安全事件持续发酵之后,承担了延续公共讨论的作用,部分社交媒体中的公众讨论呈现了扭转主流媒体话语权的倾向。公众的话语在社交媒体平台中成为主导议程的主体,通过质疑、反对等方式,扭转了主流媒体对部分报道的议程;对主流媒体的话语权进行争夺。  相似文献   

4.
许莹 《东南传播》2012,(7):39-41
早在2006年"彭宇案"之后,"扶老人"事件即持续成为媒介报道热点,但其中所包含的矛盾并未随报道增多而愈辨愈明,一方面,因"扶老人"而"惹麻烦"的事件不断出现,另一方面,跌倒老人因无人扶助而出现生命危险的事件也越来越多。在此事件高潮回落之后,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扶老人"事件媒介报道情况的分析,认为这种现象出于新闻报道对公众行为的无形引导,以及对公众态度的偏向调节,提出以多维度报道来多角度呈现事实才是引导公众行为与调节公众态度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5.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客户端成为公众获取新闻的主要平台。"魏则西事件"作为社会热点新闻事件引起公众高度关注。本研究选取了"澎湃新闻"与"今日头条"两大热门新闻客户端上的相关报道进行分析,总结新闻客户端对"魏则西事件"的呈现特点与叙事方式,反思新闻客户端对社会事件的呈现问题,探究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传播平台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6.
刻板成见、公众舆论等理论,开拓了我们看待社会问题的视野。本文以《公众舆论》为切入点,以《南方都市报》有关徐武"被精神病"事件的社论为例,对媒体纷纷报道的"徐武事件"进行分析与探讨;并对媒体呈现与建构的"被精神病"这一公共舆论做出适度的回顾与反思,以期引起媒体及公众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7.
张蓉 《东南传播》2010,(12):20-23
针对短时间内频发的校园暴力事件,以及由此产生的公众对媒体相关报道的质疑,本文以报纸为取样对象,选择《人民日报》、《华商报》和《南方周末》,以校园暴力事件有关的报道为研究样本,从报道体裁、报道题材两方面进行内容分析,呈现报纸媒体对事件报道的总体构建。通过分析看出,媒体报道加速校园暴力事件的连续发生,并冠之以"示范效应"的观点有待商榷。不同类型的报纸媒体对此类事件的报道遵循不同的报道理念,除了为社会提供迅速准确的信息,以及对信息全面深入的阐释和分析外,还需告知公众,理性的社会和公众应该如何正确看待负面新闻,从不同角度发挥着报纸媒体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8.
在公共事件报道中,媒体不仅需要呈现事实,还需要对事实进行解读和剖析。因此,媒体要以客观、公正、透明的态度为基础,不断提高自身的伦理素养和分析能力,从而更好地引导公众的舆论,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公共利益。文章简要阐述了公共事件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分析了公共事件报道中伦理抉择和舆论引导的相互关系,以及影响公共事件报道中伦理抉择的因素,总结了公共事件报道做出正确伦理抉择和舆论引导的策略与方法。旨在通过正确的伦理抉择和舆论引导,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增强公众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从而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全面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5,(6):57-62
《新京报》与《南方周末》对上海外滩踩踏事件遇难者杜宜骏的报道,激起了复旦学子与新闻媒体的争议,也引发了我们对于灾难性事件遇难者媒体呈现的反思:为何报道遇难者?对于遇难者,我们应该报道什么?如何报道遇难者?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终将促使媒体理性、克制地报道逝者,促进媒体与遇难者亲属之间的体谅与沟通,使报道获得遇难者亲属的理解与公众的认同,并在实践层面完善并发展灾难性事件遇难者的报道。  相似文献   

10.
争议性新闻事件的报道是考察新闻媒体公信力的一个最佳场域。争议性新闻事件由于其自身的争议性,势必引发多元化的社会舆论。因此,新闻媒体采用什么样的信息组合方式或日框架来磨合信息,进而以何种新闻图景呈现事实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华南虎照片”事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几家媒体的报道进行量化分析,运用框架理论,探讨媒体是如何设置新闻框架、再现这场争议,进而影响或引导公众对争议性事件认知的。  相似文献   

11.
李秀凤 《新闻世界》2014,(9):245-246
近年来,突发事件对公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而,公众开始主动介入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但是,由于我国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报道呈现着模式化的现象,由此而严重制约了公众的知情权,使媒体的公信力下降,造成了公众和媒体双双被动的局面,这在马航失联事件中显现尤为突出。为了突破这种对突发事件报道的模式化思维,我国媒体在汲取外媒有益经验的同时还要注重结合自身条件加强与政府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2.
袁侃 《今传媒》2016,(9):72-73
媒介框架理论为研究媒体与受众的关系确立了一种视角,本文选择国内电视媒体报道魏则西事件的个案作为研究对象,对深圳都市频道和法治频道的相关报道进行内容分析,以了解他们的新闻框架。同时,又通过电话问卷调查,试图了解公众接收电视媒体报道事件的特殊框架。通过比较媒体框架与受众框架证实我们的预设:电视媒体在报道特定事件时只呈现此事件的一部分,受众在收看电视新闻报道时也会有一定的偏向,他们各自有自己特定的框架。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转型期间,我国气候变化问题日益突出,其中因环境污染引发的各类公共事件在社会上被广泛讨论。虽然气候变化主题进入我国公众视野不过十几年,但是媒介已经成为呈现气候变化议题和进行气候传播的重要力量。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的研究结果表明,媒介对气候变化全方位、立体化、深入的报道将为气候传播研究提供丰富的内容支撑。气候传播是将气候变化信息及其相关科学知识为社会与公众所理解和掌握,并通过公众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以解决气候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转型期间,我国气候变化问题日益突出,其中因环境污染引发的各类公共事件在社会上被广泛讨论。虽然气候变化主题进入我国公众视野不过十几年,但是媒介已经成为呈现气候变化议题和进行气候传播的重要力量。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的研究结果表明,媒介对气候变化全方位、立体化、深入的报道将为气候传播研究提供丰富的内容支撑。气候传播是将气候变化信息及其相关科学知识为社会与公众所理解和掌握,并通过公众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以解决气候  相似文献   

15.
朱建宁 《视听界》2010,(2):99-100
近年来,媒体对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报道引起了政府和公众的重视。虽然媒体在报道时效、报道意图和方式上都做了改进,但与公众对公共危机事件的信息需求相比,还有不少问题。  相似文献   

16.
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位社会成员的健康,向来是公众关注的焦点。由名人微博爆料引发的"老酸奶造假"事件,引发网民广泛议论,几近酿成公共危机。由于在媒体上这一事件始终未能得到证实或证伪,成为食品安全报道中一起少见的有始无终的现象。分析这起事件中传媒的呈现,值得业界认真反思,在食品安全报道上如何提高报道能力,切实履行好自己社会"瞭望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17.
戴骋  杨宇琦 《东南传播》2021,(7):99-101
本文以新冠肺炎疫情新闻报道为样本,探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新闻报道对公众风险感知的建构.研究发现,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由于相关信息呈现的"前后矛盾"与"模糊性",易引发公众产生恐慌与焦虑情绪,进而诱发行为失焦现象.而这种具体的媒介实践行为,未能合理、有效地消除公众对未知风险的不确定性,反向张大风险的潜在危害性,极易增强公众对疫情本身的恐慌心理,进而强化其风险感知.未来的新闻表现应改变传统的践行思维与建构逻辑,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报道注入新的解释框架和实践理念,需将风险话语跃升为健康话语,努力消解公众的不确定性感知,并结合不同群体的认知特征开展媒介实践,避免将风险信息与特定群体或个别特征相联结.  相似文献   

18.
科学活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中的艰难曲折一般鲜为外界所知,所以科学界在媒体面前,显得较为宁静,缺少动态性的事件。这正是科学报道相对于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报道较难引起公众关注的重要原因。重大科学事件的报道,将“科学”与事件”联系在一起,抓住了科学领域中最具有新闻性的内容,化静态为动态,比起一般的科学成果、科学人物报道,更能引起公众的兴趣,是科学报道中的大戏”。近年来,各种媒体都非常重视重大科学事件的报道,这对于提高科学的社会影响度,促进公众理解科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在大家都重视这类报道的同时,如何注意…  相似文献   

19.
李兰 《东南传播》2013,(3):44-47
媒体的公共议题呈现方式关乎媒体能否担当公共领域的职责。2012年初的归真堂事件,引起了媒体与公众的广泛关注。本文以去年2月初至3月末媒体对归真堂的报道为研究样本,分析在"归真堂"议题中媒体如何对事件进行议程设置。研究发现,媒体对归真堂事件的呈现经历了从喧哗到沉寂的阶段。媒体主要将其建构为道德议题,诉诸公众情感,但却缺乏理性的协商和深层次讨论,最终导致这一议题在没有实质性讨论结果的情况下迅速沉寂。媒体没有担当起公共领域之职责。"从喧哗到沉寂"并不仅仅存在于归真堂事件中。诸多重要的公共议题都经历过从喧哗到沉寂的演变,这背后有政治、商业追求和专业主义认同等多重原因。  相似文献   

20.
网络新闻媒体的信息传播具有信息量大、方便快捷等特点,对公众的公共健康观念形成有重要的影响。自杀是一个争议较大且研究意义显著的问题。现有研究指出:面对自杀这样的敏感议题,媒介在进行新闻生产时,应该加强对舆论和公众观念的引导,将自杀行为当作一种公众健康问题来进行报道。本文以2019年12月南方周末关于北大女生自杀事件报道为研究对象,基于框架理论视角分析该报道自杀议题的媒体呈现方式,并提出两点规范性建议:在概念系统层次构建理性同情、以人为本的新闻框架,在文本结构层次构建融入结构性问题和权力因素的新闻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