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设计建设新一代智能媒资融媒内容管理应用平台。【方法】基于统一云基础后台,以内容中台、智能中台、数据中台为中台能力保障,以云计算、微服务、中台处理、大数据等先进技术能力为支撑,建设统一门户,全媒体支持,多种AI智能功能应用,多种网络平台文件通联。【结果】通过对平台总体要求、框架设计、系统网络、网络安全、业务流程,业务功能等的优化设计,完成最终建设设计方案。【结论】本次设计的智能媒资业务应用平台,具备可持续扩展能力,可以持续赋能保障融媒时代下全媒体媒资内容智能生产管理和应用,也将有力地推动南京广电集团媒体融合智能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们结合互联网行业对于中台应用以及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近些年数字中台建设实践,提出中台战略思维是学术期刊集群化平台建设路径的一次升华和跃迁。通过顶层设计,合理布局组织架构,将数据、业务、知识等基础服务进行抽象、沉淀,是出版机构科技期刊集约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建设数字中台是科技期刊出版资源整合和有效利用的重要模式;可降低出版机构数据建设和应用系统研发成本,提高知识服务转化效率;有利于激活出版数据商业价值,赋能科技出版的运营与决策;有助于改造科技期刊出版业务流程,实现从经验驱动型向大数据驱动型转变。目前数字中台的建设还存在诸如中台认知问题、数据标准化问题、技术与业务融合问题等各种挑战,但我们相信基于数字中台的一体化学术出版平台将为中国科技期刊数字出版注入新的势能,引领和推动中国科技期刊的快速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3.
在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齐鲁壹点把技术作为重要支撑,通过搭建内容、数据、技术、元宇宙四大中台,以技术驱动媒体深度参与社会治理,以省重点实验室为依托探索媒体融合技术路径,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保障技术持久驱动力,走出了一条技术引领智慧媒体建设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4.
基于数据中台理念规划图书馆数据资产管理架构,可以提高图书馆数据要素的价值转化能力。调研高校图书馆主要业务系统及其产生的数据,剖析图书馆数据资产的类型和特征以及在管理中面临的问题,提出基于数据中台的图书馆数据资产管理应用体系架构,包括数据汇聚、数据开发、资产管理和数据服务四大模块,进一步探究架构的生态化理念、资产管理职能、应用业务模式和落地建设机制。数据中台理念和图书馆数据资产管理深度融合,可增强图书馆数据的价值转化能力,提高图书馆数据创新应用能力,从而提升图书馆智慧化管理和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5.
媒体融合进入深水区后,中台建设由于其突出的技术效率优势成为了改革实践的热点.编辑作为媒体的核心工作环节,其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和要求都会随之做出调整,同时过度彰显技术优势的中台建设又会损害媒体信息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高校图书馆资源分散、数据缺乏治理、业务系统孤立等问题,借鉴数据中台这一新的架构理念,研究高校图书馆数据中台建设的技术框架和关键技术。以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为例,构建高校图书馆数据中台的功能架构,以期实现资源统一管理、数据集中治理、业务系统高效交互,为智慧图书馆建设赋能,提升图书馆精准化服务水平、优化资源建设和实现科学管理。  相似文献   

7.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战略要求,需要积极应对互联网发展带来的传播格局调整和用户需求变化,努力构建与媒体发展趋势相适应、与建设新型一流媒体集团相适应的媒体大数据服务体系。通过汇聚内外媒体数据资源,紧密围绕媒体融合发展业务需求,构建大数据基础平台、大数据资源管理平台、大数据分析平台和大数据服务能力开放平台四大层级,逐步形成"数据整合、能力共享、应用创新"的媒体大数据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8.
黄超  葛畅 《传媒》2021,(9):33-35
5G时代,媒体融合与智慧城市建设深度交叉.媒体融合要融入智慧城市发展进程,成为社会治理的关键平台,应抓住信息技术建设中的融合机遇,融入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力争数据可发权限;融入智慧城市建设"中台",推动泛社会化参与;融入智慧城市建设底层实践,深化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而促进智慧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9.
数字化时代,财经媒体要探索以数据驱动重构业务场景的数字化变革,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构建全媒体矩阵,打造专业化智库,全力建设数据中心。以数据中台、应用模型和专业团队的合力,强化数据生产能力,加快数字化建设,为不同目标用户提供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
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不仅在于媒体融合技术平台建设,更在于融合运作体系构建.融合运作体系是由参与全流程工作的“人”,在媒体融合技术平台支撑下构成的体系性“组织”.其构建始于融合技术平台系统设计,成于融合技术平台构建过程中技术与业务融合,决定于一整套制度安排.融合运作体系构建基础在于支撑大流程、构建大系统,打通全流程相关系统底层支撑体系化运行,具有数据流、移动性、便利性、协同性、扩展性.实施唯一性账号、依角色职责配置权限、四级响应机制、统一签发系统等制度安排,以构建流动性组织,实现体系化数据管理.还要以相融性养成、优化培训、在问题中发现攻略等方法,从多个层面解决相融性问题,构建一个人们能够在心里接受甚至愿意加入的融合运作体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如何运用智能化技术,打造智能化编辑部,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方法】总结人民日报社AI智能编辑部的探索经验。【结果】【结论】人民日报社AI编辑部集全媒体AI编辑制作、内容辅助审核、低代码开发、智能化中台、端侧智能等特色能力于一身,持续推进AI、AIGC、5G、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新闻生产中的创新应用,多元化助力全媒体宣传报道提质增效,渐进式构建全媒体新闻生产新生态。为媒体同行提供新兴技术助力全媒体新闻生产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12.
庞达 《编辑学报》2018,30(1):21-24
期刊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是科技期刊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这一发展趋势对科技期刊编辑提出了新的角色要求与工作职责.广大“科技期刊人”要善于转变思维观念、更新编辑理念,构建新媒体发展思维;同时要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素养,培养与“融媒体”相适应的综合业务能力,尽快成长为集优秀编辑素养、深厚学术素养和出色媒介技术素养为一体的复合型编辑人才.  相似文献   

13.
文章研究了图书馆智慧化的功能定位与技术体系构成,梳理了图书馆智慧化技术体系,包括云基础设施、物联网、5G网络、生物特征识别、人机交互等,并剖析了国外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的相关案例应用。最后尝试通过引入"云原生"架构,建设业务中台及数据中台,构建图书馆微服务体系,推动图书馆智慧化转型。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能力比较薄弱,形成了众多政务信息孤岛,严重阻碍了政府信息化建设.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政府信息化技术发展的阶段性,加上人们追求"实用快上"的目标,很难统一考虑数据标准或信息共享问题;往往围绕单项业务开发、引进孤立的应用程序,导致"信息孤岛"的不断产生.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与媒体行业的深度融合,一方面加速推动传媒业融合发展,另一方面大数据技术如何在媒体融合中发挥数据价值、如何确立数据应用规范、加强数据安全等问题日益凸显。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总经理叶蓁蓁在《党管数据与媒体融合平台化》中表示媒体融合是中国方案,从党管媒体到党管数据管的是发展、规则与安全。  相似文献   

16.
<正>"互联网的发明者蒂姆·伯纳斯·李曾说媒体的未来是分析数据。今天看来媒体的未来是数据+服务。"在融媒体转型发展进程中,媒体转型该怎么做?目前的技术系统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如何更好地解决问题,支持媒体未来的发展?如何规划建设技术系统,如何在媒体发展进程中建设具有可生长性的技术系统?一、构筑融媒转型之"道"移动互联网普及的当下,媒体融合的本质是不同阵地的融合宣传与服务变现。多元化技术支撑下的媒体变革,核心  相似文献   

17.
随着时代的发展,通过多种媒体相互融合搭建融合媒体正成为各大电视台新的发展与建设方向。同时,云计算技术及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愈发普遍。基于此,本文探讨云计算技术在电视台融合媒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重要价值,进而讨论以云计算技术为基础的电视台融合媒体内容管理平台建设。  相似文献   

18.
乔晓鹏 《传媒》2021,(1):62-64
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是党中央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提升新闻舆论工作能力和水平的一项重大举措.北京市丰台区融媒体中心在融合转型过程中,完成机构整合、业务整合,推进技术平台建设,完善"一三三"融媒体宣传工作体系建设,不断推出贴近群众的精品力作,实现基层舆论引导能力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9.
随着媒体融合发展,交互性、平台化已成为媒体融合时代的重要特点之一。微信的应运而生,极大地改变了大型企业、媒体、娱乐、电商等各行各业的传播和运营生态。大数据技术的蓬勃发展,又为大型企事业单位对数据资源进行更有效的管理,提升互联网化运营效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在"用户为王"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何运用大数据手段提升大型企事业单位微信生态传播效果,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为充分挖掘数据的价值,先后出现了大数据、科学数据管理、工业数据管理、数据中台、数据湖等以数据为管理对象领域。为避免上述领域的数据管理工作与档案工作产生重叠、重复和冲突,本文从分析数据管理与档案管理同质性入手,研究了数据管理业务出现的动因,提出了数据与档案融合管理思路,并对融合管理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理论依据等进行了深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