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古代,自先秦以降就一直有绘制历史画的传统。《楚辞·天问》中保留有关于历史画的记述。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和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中记述了从六朝至唐宋时画家所绘历史题材的画作,并且还阐明绘历史画时必须遵守真实性的创作原则。流传至今的中国古代绘画中,保存有不少历代画家所绘历史题材的画作。同时也保存有不少各代画家创作的描绘当时人物或社会风物、习俗的作品,流传至今也可列入历史画的范畴。在西方世界,历史上也都有绘制历史画的传统。现存的西方历史画同样包括两类内容,一类是画家创作的历史题材的绘画;另一类是不同时期画家所描绘当时社会生活的绘画,流传至今,也属历史画的范畴。在近代中国,画家在学习西画的基础上,也进行了画历史画的新尝试。新中国建立后,历史画出现了新的热潮。历史画创作必须遵循的原则就是两点:第一要重视历史的真实性,第二是作品的艺术性,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2.
我至今珍藏着一幅邹韬奋先生半身油画像的印制品,神态庄重,色彩明亮,有一种感人的强烈印象。那帧像页是我四十六年前刚刚参加三联书店工作时保存下来的。我敬仰韬奋先生,对这幅画像也留下深深的记忆。1950年我调到北京后,三联的老同志告诉我,这油画是曹吾画的。画家曹吾就是曹辛之同志的笔名。可以说,我认识辛之同志的绘画  相似文献   

3.
趣味驿站     
《出版参考》2009,(7):28-29
不可思议 在一家美术馆里有个女人站在一幅画像前面,那画像画的是一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想想吧!”她高声说,“连买件像样衣服的钱也没有,却能请得起人给他画像,真不可思议。”  相似文献   

4.
汤显祖的画像从他在世时起就有三幅,即秣陵熊墨川本、浔阳送画者本和遂昌徐侣云本。这三幅画像的真迹是否存世已难考。但今以照片形式流传下来的清"道光戊戌(1838年)初夏江都陈作霖敬摹"的汤显祖摹本画像,当与万历三十六年(1608)遂昌士人百姓派画师徐侣云专程赴千里之外的汤显祖故乡抚州临川为他写生的画像最为接近,而与熊墨川写真秣陵汤显祖画像相去较远。汤公晚年看到了熊墨川所描摹的自己二十年前在南京时的写真画像。这个可能已失传的画像可以肯定的是汤公的面庞是很年轻的(40岁前后)。这与陈作霖摹本略显苍老消瘦的汤公画像不符。而浔阳送画者所"临取"的汤公"雪霁"般鹤发画像,也与陈作霖摹本头戴毡帽的汤显祖形象有较大出入。或许浔阳送画者所写真的汤公画像还在陈作霖所临摹的徐侣云画像之后,即描绘的是汤显祖生命的最后几年苍凉衰老的面貌。  相似文献   

5.
文摘     
天安门上的毛主席画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成立了以周恩来同志为主任的开国典礼筹委会。筹委会决定在天安门城楼悬挂毛泽东主席画像。因经风吹日晒,若干年后画像总有些褪色,所以每年国庆节前,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都要更换新的。画像长6米,宽5米,是典型的大画,作画时看不到作品全貌,只能看到人物肖像的某个局部,一个鼻孔有脸盘大小,整个鼻子要两手伸展才能抱拢。因此,作画过程中,画家要不断从梯子上下来,跑到20米外看效果,画一幅画要跑成百上千次。画师们有一件特别的“宝贝”———德国制造的8倍望远镜,别人是大头朝外看,他…  相似文献   

6.
李寅  唐小艳 《湖南档案》2002,(11):41-42
1368年,朱元璋灭元称帝,建都应天,国号明。永乐十九年,明成祖迁都北京。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亡。明朝共历16帝,统治277年。但其中建帝和嘉靖帝在两次宫廷政变中,均以失败告终,故明代不予承认,历代帝王像中没有他俩的画像。  相似文献   

7.
清代梁章钜的《浪迹丛谈》中说:前明英宗时,曾经把全国各地的画工集中到京中来考试,用“万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作为画题。不少画工都在花卉上妆点,独独只有戴文进画松树。松树顶上立着一只鹤,鹤顶上作一点红;还有一位画工画的是芭蕉下立一美人,在美人的唇上作一点红。梁章钜否定了“皆于花卉上妆点”的没有新的意境的画工,肯定了戴文进及另一个“画芭蕉下立一美人”的画工。因为他们能够标新立异,不  相似文献   

8.
报上有些插图和宣传画,常常出现常识性的错误。有幅画把毛竹画得像甘蔗一样,而且画中的人大捆地“背”毛竹,在实际生活中是没有的,只有“拖毛竹”。有幅画把少先队干部的符号挂反了,应挂在左臂。有幅画画着一个小孩戴着草帽迎着十二级台风捆树,只捆上部,不捆下部。这样大的风,草帽是戴不住的,  相似文献   

9.
大半生时间都在画伟人肖像的王其智先生是第二代领袖肖像创作的优秀画家之一,他历经了数次毛主席肖像变化的创作与绘制工作,在领袖画像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7年,是中国画毛主席肖像画时]司最长的一位。王其智不仅画过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像,还画过天安门广场上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孙中山像,人民大会堂、新华门、政协礼堂和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的领袖像,而北京火车站高8米、宽近6米的毛主席像也是王其智的杰作。王其智的父亲王式廓是我国现实主义的绘画大师,其在延安时期创作的毛主席木版画是迄今为止能找到和保存的最早的一…  相似文献   

10.
雷锋的画像有很多,可大家今天所看到的这幅速写《雷锋在补衣》,却是他有生以来的第一幅画像。那么,又是谁第一个为他画的这幅画像呢?他就是原沈阳军区工程兵某团俱乐部主任杨宝威。在纪念毛主席关于“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39周年前夕,笔者就这幅画像是如何产生的访问了已转业地方并退休的杨宝威同志。杨宝威转业前任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副团职创作员。他1950年参军,抗美援朝时在志愿军某工兵团宣传队任宣传员,1954年回国后长期从事部队宣传文化工作。1960年1月,雷锋入伍来到沈阳部队某工兵团,与杨宝威所在团是兄弟部队。当年11月前…  相似文献   

11.
张杰  王雯雯 《湖北档案》2015,(2):30-32,49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诞生了无数的书画作品。在这浩如烟海的书画作品中不乏精品、极品甚至神品。有这样一副画,暂且不论其尺寸、画工,仅其仿品就层出不穷。其许多摹本仿品散落全世界各地,被当地博物馆艺术院收藏。仿得最为传奇的是,在失传几百年后,大名鼎鼎的乾隆皇帝也当起了仿造者。这幅著名的仿品被称为"清院本",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甚至有人把画面中的每个人取名道姓,编成小说、影视作品。其他的各色作品如刺绣、邮票、装饰那更是数不胜数。还有两个城市相继把画中场景丝毫无差地仿建成主  相似文献   

12.
人物图像是一种文献资料。我国历代对肖像画十分重视,绘制的方法有写生,揭帛画像和模拟追写,甚至艺术创作,绘制和观赏有不同于西方的传统与审美习惯。流传的图像除画像外,还有线刻的木刻画像和石刻画像、雕塑像、近代照相等。文章对人物图像资料分布的大致情况以及查找的途径作了介绍和揭示。  相似文献   

13.
敦煌石窟壁画艺术包罗万象,是一部形象的历史。文章从较为宏观的视角,就敦煌壁画艺术中的尊像画、经变画、故事画、供养人画像、出行图、装饰图案、音乐舞蹈、飞天、生产生活画、交通资料、建筑画、服饰画、动物画等几个方面进行了介绍,使我们对敦煌壁画艺术宝库的了解有一个较为清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4.
李希圣《雁影斋题跋》与方功惠藏书源流考略寻霖晚清名宿番禺叶衍兰先生曾积三十年之力,搜集清代学者画像,辑为《清代学者像传》一书,其中湖南有善化唐仲冕、邵阳魏源二人。后其孙叶恭绰先生继续捏集,又得二百人,编为第二集,其中湖南有衡阳王夫之、安化陶澍、善化唐...  相似文献   

15.
画谜     
某记者看了这张画像后立即说:“虽然我不知道这张画像画的是谁,但我能看出来他是个新闻人物。因为……”。某记者一口气说了五点  相似文献   

16.
在北京忠良博物馆陈列的馆藏文物中,有两件文物常常吸引参观者驻足. 一件是一张A3纸大小、在白纸上用红色油墨印制的"纪念马克思诞辰"的宣传单.虽然宣传单破损严重,但占据宣传单版面近三分之二的马克思半身画像,依然清晰可见.只是马克思画得有些神似形不似,若不是画像顶部写着"马克思遗像"五个字,估计大部分人很难认出画像中的人物是马克思.画像下方是纪念马克思诞辰的文章《纪念马克思的意义》.画像和文字都是蜡板刻成的,印制部门是"中国共产党万载县执委会宣传部",印制时间是1930年5月5日.  相似文献   

17.
正凡是去过上海蔡元培故居的人,都会留意到故居中悬挂的蔡元培先生的三幅画像。这三幅画像有两幅悬挂于客厅,一幅是刘海粟于1921年赴京讲课期间为蔡元培所绘的小幅油画肖像,一幅是蔡元培的第三任夫人周峻女士于1926年所绘的《蔡元培像》;还有一幅悬挂于书房,由蔡元培的长女蔡威廉于上世纪30年代所绘的尚未完成的《蔡元培像》。其实,在故居中还藏有一幅1929年绘的《蔡元培肖像》,只是此画从未对公众展示过,而这幅画的作者正是我  相似文献   

18.
扩大眼眶子     
最近看到一篇介绍一位著名画家1945年给毛泽东主席画像的故事。作者说据他掌握的资料,这位画家“是唯一面对面地为毛泽东画过像的画家”。看到这里,我脑子里马上蹦出另外两则曾“面对面地”给毛泽东画像的画家故事来:一位是解放初期来北京的苏联画家费诺格诺夫,在毛岸英的陪同和翻译下,到毛泽东同志办公室为毛主席画像,毛主席还与他交谈。事后他写了一篇题为《给毛主席画像》的文章,记叙此事。另一位也是苏联画家,叫茹科夫,他的一些素描插图是很有名的,1957年随苏联文化代表团到中国访问。毛主席出席苏联大使馆招待会,在谛听苏联著名音乐家演奏的时候,画家“面对面地”为他画了一幅速写。此外,还有没有人“面对面地”为毛泽东画像,我想,这必须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方可做出确切回答。  相似文献   

19.
十番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类,也叫十番音乐.像广东音乐、江南丝竹,都足传统音乐中的一个系列,这个系列当中就包括十番音乐.十番音乐产生较早,起源于天津卫,根据专家考证,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流传到江南苏州、无锡、南京一带大约有700多年,到我们楼塔是600多年.这是老前辈告诉我们的,也与后来专家考证相符.楼塔细十番是从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登基以后,流传到江苏、浙江一带的.  相似文献   

20.
每每经过天安门,望一眼城楼,都会看到毛泽东. 那是他的画像.在城楼后面,有个画家负责画像更新,几十年不变地用传统的方式画着同一个人的同一个瞬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