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工作的基础,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我国现有的多种分类方法存在类目设置不全,类目互斥性较差,分类层级较少等问题,为了适应非遗保护工作重心转向的实践需求,需要对现有分类体系进行完善。分类学具有较为成熟的分类方法和分类机制,其研究对象与非遗同样具有传承性、多元性和活态性等相类似的微观特性,以及种类多样、分布广泛的宏观特征。在借鉴分类学的分类体系,结合现有的非遗分类方法的基础上,初步建构了多层级且具有较好可扩展性的非遗分类阶元系统,探索了非遗分类体系建构的途径和机制,丰富和扩展了非遗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文化表现形式及相关实物和场所。非遗的分类体系完善对相关数字资源组织与建设、促进非遗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已有的非遗分类方法进行分析,提出以分面分类法构建非遗数据资源概念模型的研究思路。最终通过非遗项目相关概念的梳理,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划分了主面与类目,构建了非遗项目的分面分类概念模型,以期为非遗数字资源组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文章探究如何分类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以达到活态利用、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采用文献调研法和内容分析法,以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为例,一方面借鉴学界对非遗分类的研究成果以及分类法研究中相关类目的划分思路,从学科属性划分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信息资源的二、三级类目;另一方面兼顾非遗数字采集规范,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国家级项目的信息描述进行分析与综合,构建类目复分表揭示该类非遗资源内容属性中所涉及的共性方面。从纵、横两个角度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信息资源进行分类组织,以期能够为非遗信息资源分类体系的构建提供可行的研究步骤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遗产学及其分支学科——文化遗产学和自然遗产学已经发展成为新兴的独立的学科体系,《中图法》第四版在相关类目设置上的滞后,给该学科的文献分类带来一些问题。本文在分析遗产学、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基本概念、内涵及与相关学科的联系的基础上,结合分类实践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在数字化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逐渐认识到了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尤其是数字化存储与采集技术更是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收集与分类体系以及数字化技术的综合应用这两个问题都不容忽视.杨红编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一书,2014年3月1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针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核心问题,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的核心数据元素收集方案,并且建立了相关的数字编码体系,这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以及数据库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书中提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的四种分层次方式,大致解决了数据管理需求与分类之间的矛盾,也是一项较大的突破.数字化存储与采集和数字化复原技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这一切都建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体系之上,数字技术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许多相对较为繁琐复杂的信息转化为简单的数据,并且以这些数据为基础建立相关的管理模式,这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时代的要求,对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现实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遗产,其最重要的特征是以人为载体。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以人为本,要以人为核心,保护的主要对象是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没有物质,相关的制品和场所亦是其重要的载体。做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简称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简称急需保护名录)的申报工作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简称《公约》)缔约国的一种履约行为,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该遗产。在《公约》框架下设立的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名录的区分是:前者是一种荣誉性的称号,并以此彰显遗产的地位;后者则更多地强调了抢救和保护。  相似文献   

7.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少数民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的申报、入选和呈现情况,能够基本了解和认识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进而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更好地推进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相似文献   

8.
从搜狐分类引擎分析网络信息资源的分类组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在分析搜狐类目体系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网络信息资源分类组织与传统文献分类组织的不同,分析了在网络信息资源分类组织中,采用自编分类体系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国务院办公厅2005年在《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进行了表述,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2011年通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0.
李丽 《档案天地》2012,(9):51-51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是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民俗文化的_种重要方式j平山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全县共挖掘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市级2项、县级24项,其中西调秧歌、脸子会等艺术形式全省独有.对于研究民间民俗文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稿约     
正《文化遗产》(双月刊)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编辑发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性学术期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繁荣文化遗产研究"为宗旨,力求构筑中国文化遗产研究的理论平台。竭诚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不吝赐稿!一、本刊重点刊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及传统戏剧、民俗、民间文学等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稿件,其它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稿件,亦  相似文献   

12.
稿约     
《文化遗产》2016,(4):159
正《文化遗产》(双月刊)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编辑发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性学术期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繁荣文化遗产研究"为宗旨,力求构筑中国文化遗产研究的理论平台。竭诚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不吝赐稿!一、本刊重点刊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及传统戏剧、民俗、民间文学等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稿件,其它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稿件,亦酌量刊发。  相似文献   

13.
稿约     
正《文化遗产》(双月刊)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编辑发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性学术期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繁荣文化遗产研究"为宗旨,力求构筑中国文化遗产研究的理论平台。竭诚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不吝赐稿!一、本刊重点刊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及传统戏剧、民俗、民间文学等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  相似文献   

14.
稿约     
正《文化遗产》(双月刊)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编辑发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性学术期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繁荣文化遗产研究"为宗旨,力求构筑中国文化遗产研究的理论平台。竭诚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不吝赐稿!一、本刊重点刊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及传统戏剧、民俗、民间文学等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稿件,其它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稿件,亦酌量刊发。  相似文献   

15.
蒙古族长调民歌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音乐文化形式。2005年,中国和蒙古国联合申报蒙古族长调民歌项目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对推动中蒙两国人民的交流、了解、信任和友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是跨境民族进行联合申报共同保护的示范性项目。直至2021年5月为止,我国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34个项目中,蒙古族长调民歌是其中仅有的两项与其它国家联合申报、联合保护的项目之一。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对于蒙古族长调民歌的有效保护产生了历史性影响,影响所及不仅仅限于中蒙两国之间。2020年12月正值中蒙两国联合申报成功15周年之际,对联合申报过程进行梳理分析有助于总结联合申报的经验、抽离出联合申报的基本规律,甚至总结出我国与他国联合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中国经验",进行提炼和推广后,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和保护的能力。本文依靠大量的文献解读和亲历者的口述,还原了中蒙两国联合申报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过程,梳理各种事件背后的成因,抽离和分析出联合申报成功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稿约     
<正>《文化遗产》(双月刊)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编辑发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性学术期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繁荣文化遗产研究"为宗旨,力求构筑中国文化遗产研究的理论平台。竭诚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不吝赐稿!一、本刊重点刊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及传统戏剧、民俗、民间文学等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  相似文献   

17.
稿约     
<正>《文化遗产》(双月刊)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编辑发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性学术期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繁荣文化遗产研究"为宗旨,力求构筑中国文化遗产研究的理论平台。竭诚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不吝赐稿!一、本刊重点刊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及传统戏剧、民俗、民间文学等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  相似文献   

18.
稿约     
正《文化遗产》(双月刊)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编辑发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性学术期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繁荣文化遗产研究"为宗旨,力求构筑中国文化遗产研究的理论平台。竭诚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不吝赐稿!一、本刊重点刊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及传统戏剧、民俗、民间文学等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稿件,其它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稿件,亦酌量刊发,不收取版面费。  相似文献   

19.
稿约     
正《文化遗产》(双月刊)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编辑发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性学术期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繁荣文化遗产研究"为宗旨,力求构筑中国文化遗产研究的理论平台。竭诚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不吝赐稿!一、本刊重点刊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及传统戏剧、民俗、民间文学等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稿件,其它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稿件,亦酌量刊发,不收取  相似文献   

20.
稿约     
正《文化遗产》(双月刊)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编辑发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性学术期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繁荣文化遗产研究"为宗旨,力求构筑中国文化遗产研究的理论平台。竭诚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不吝赐稿!一、本刊重点刊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及传统戏剧、民俗、民间文学等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稿件,其它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稿件,亦酌量刊发,不收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