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本文论证,汉代佚名《古诗三首》之二"采葵持作羹"的"羹"是"糜"字的讹字。根据《说文》,"鬻"本是"糜"的异体字,东汉属支部;读觉部的"鬻(粥)"本来写作""。后来"鬻"训读为"",于是有了觉部读音。觉部的""后来废弃不用了,专用"鬻"来记录,这个"鬻"省写作"粥",沿用至今;"鬻"记录的读支部的原词后来专门用"糜"字来记录。"采葵持作糜"原作"采葵持作鬻",此时"鬻"是"糜"的异体字,属支部,跟"羹"的《说文》正体""字形相近。流传过程中,"采葵持作鬻"讹作"采葵持作",进一步写成"采葵持作羹"。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兴起及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思,《新青年》的"偏激"逐渐成为一个"常识"。从新闻传播学的视角聚焦《新青年》"双簧信"的"造假"、同人的"骂战"行为以及"不容讨论"的言论态度,可以发现,林纾及后世学者采用的道德评价视角是《新青年》"偏激"印象得以生成的重要原因。与林纾使用的"失效"的旧道德不同,后世运用的则是"隐匿"的"新"的"职业道德",而在"新道德"的审视下,"双簧信"的"公然造假"、"公器私用"以及同人"不容匡正"的言论态度必然呈现出"偏激"的"面相",这就让"偏激"逐渐演变为关于《新青年》的"常识"。  相似文献   

3.
丁海斌  吴晓菲 《档案》2014,(8):7-10
从对检索到的两晋时期的"诏书"、"文书"、"簿书"、"文籍"、"图籍"、"黄籍"、"典册"、"典谟"、"簿籍"、"典则"、"起居注"、"牍"等12个文档名词分析可见,两晋时期文档名词双音化的趋势更趋明显。其中,"诏书"、"文书"的使用频率较高,"黄籍"等新出现的名词也值得关注。此外,两晋时期主要有"书"、"文"、"籍"、"簿"、"典"5个文档名词族类,并各具明显的族类特征。  相似文献   

4.
108."青"与"轻"。"年轻力壮""年轻人"中的"轻"不要用"青";"年青有为"中的"青"不要用"轻"。109."起用"与"启用"。"起用"多用于与人有关。如"起用新人""重新起用老干部";"启用"一般用于与物有关,如"新船闸启用"。"起航""启航"都可以用,但现在一般多写作"启航"。110."气"与"汽"。凡与自然状态下的各种气体有关的词语,一般用"气"。凡与非自然状态下的各种  相似文献   

5.
近两年来台湾的"修宪"议题逐渐被炒热,有关"修宪"的主张也纷纷出笼,本届"立法院"最早提出"修宪案"的是民进党"立委"李俊俋,他在2013年提议废除"监察院",并于"立法院"增设"人权监察使",增设"国家审计委员会"等提案。目前"立法院"已经有11个成案的"修宪案"。不过和以前的"修宪"一样,本次国民党与民进党在"修宪"问题上的角力同样是一个充满利益算计的博弈过程。这也再次说明台湾政  相似文献   

6.
门(門)、宀     
47门(門)48宀47门"门"的附形部首是"門"。由于"门"是由"門"简化而来,从本源上说,"門"是主部首,所以本文以"門"为主进行阐述。"門",象形字。甲骨文,金文、篆文、楷书变化不大。即便是简化字"门",外形上与"門"也是"门当户对"。从甲骨文中不难看出,"門"是由两扇单门板(称之为"户")组成。由此看出,古时候,"门"与"户"还是有些差别的。"门"常用于实物大门,  相似文献   

7.
丁海斌  吴晓菲 《档案》2014,(9):12-15
通过对"诏书"、"文书"、"起居注"、"典谟"、"文案"、"文籍"、"图籍"、"文簿"、"黄籍"、"簿书"、"簿籍"、"书牍"、"典册"、"案牍"等文档名词使用情况的统计分析可见,南北朝时期多数文档名词实现了出现次数和频率双增长,文档名词的特指性和文档范围内的通用性都有所增强。"文案"、"案牍"两词的出现,"诏书"、"文书"、"起居注"含义的渐趋固化和成熟,是这一时期文档名词发展演变的重要事件。南北朝时期的文档名词可划分为"书"、"文"、"籍"、"案"、"簿"、"牍"、"典"六大族类,它们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8.
闻荟 《编辑学刊》2012,(2):57-60
本文介绍了十种编校工作中常见的差错。包括:年份缩略形式、"以上"与"以下"、"貂蝉"的名字、杜甫的"死不休"、"不尽人意"的结构、"幺"和"么、"囹圄"和"囫囵"、"龃龉"和"龌龊"、"有否"的规范、"与否"的用法。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调查了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数字身份各因子之间的作用机制,采用问卷方式对312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他们的数字身份包括"友谊驱动"、"新媒体素养"、"网络公共文化"、"兴趣驱动"四个因子。其中"友谊驱动"是青少年网络参与的主要类型。在数字身份的四个维度中"友谊驱动"和"兴趣驱动"都对"新媒体素养"产生直接显著影响,"友谊驱动"对"网络公共文化"产生直接影响,"新媒体素养"和"网络公共文化"之间没有直接作用关系。据此我们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10.
编校手册     
《现代出版》2014,(3):17-17
正"zuò报告"应该写哪个zuò?"作"的本义是"起来",组成的词语有"振作、日出而作、一鼓作气、枪声大作"等。"做"的本义是"制造",组成的词语有"做鞋、做衣、做饭、做桌子"等。"作""做"怎么区分呢?当"作"与"做"都表示"从事某种活动"时,如"作贡献"还是"做贡献","作报告"还是"做报告"。按工具书的解释,上述两种写法都可以。但要注意的是:一种报纸、一份杂志、一本书,用法应该统一,或都用"作",或  相似文献   

11.
彳、彡、夕     
吴永亮 《青年记者》2012,(36):64-66
41彳42彡43夕41彳"行",甲骨文为(十字路口),象形字,以此表达道路通达。"彳"(读作chì斥),象形字。"彳"为"行"的省略形,是古人造字简约的结果。"彳"作部首时,常被人们称为"双人旁"或"双立人"。"彳"不单独"出门",  相似文献   

12.
倗戈"用燮不廷",李家浩先生信从清代学者马瑞辰的说法,将"燮"读为"袭"。但"燮"、"袭"通假目前没有发现例证,将"燮"读为"袭"的立论和举证都存在很大问题,实际上不足采信。倗戈"用燮不廷"之"燮",应当训为和,"用燮不廷",与毛公鼎"率怀不廷方"、逨盘"方怀不廷"含义相近,谓协和那些不来朝觐的国家。清华叁《说命中》简3之"燮强",整理者李学勤先生读"燮"为"袭",非是;廖名春先生训"燮"为"和","燮强"指团结诸"强",正确可从。又清华叁《芮良夫毖》简13"畏燮方雠"、简14"燮仇启国",整理者赵平安先生将"畏燮"之"燮"读为"袭","燮仇"之"燮"训为"和",前后解释不同;其实"畏燮方雠"之"燮"也当训为"和","畏燮方雠"谓以威力协和四方之仇敌。  相似文献   

13.
孔子所谓"仁",是指"己"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乐"作为孔子的精神境界,与其对"仁"的强调和追求密切相关,是适宜地对待和处理"己"与"人"之间"利"的关系,从而获得的自由感,具有生存论意义上的审美性质。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国内报纸媒介中有关"富二代"的新闻报道进行系统的、定量的分析,证实或证伪各大报刊新闻报道对"富二代"的报道存在标签效应。研究发现,媒体更倾向于报道"富二代"有关生活方面新闻,为"富二代"贴上了"吸毒"、"飙车"、"炫富"、"犯罪"、"耍酷"、"相亲"等标签,营造出的"拟态现实"更多是对"富二代"形象的丑化。"富二代"一词也因此已经成为了一个撞击公众敏感神经的热门词汇,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当下的公众情绪和社会生态。  相似文献   

15.
应为"欢度春节"。"渡"与"度"都有"过"的意思。但要细分析,"度"是指时间上的"过",指过日子,如欢度新年、光阴没有虚度、度日如年(从"度日如年"来看,"度"的"过"还不是指"过"很长的时间)。  相似文献   

16.
东北方言中"砢碜"一词的来源不明。语料显示,"砢碜"是"可+碜"的词汇化,"碜"是"惨"的俗字,继承了"惨"的"羞愧"义,后来又引申出"丑、难看"的意思。  相似文献   

17.
"象刑"只是《尚书·尧典》"象以典刑"含义的一个方面,此外还应有"典"、"刑"以及"象刑"、"象典"的内容。"典"产生于原始宗教崇拜,是祭祀活动仪式准则的规范化;"刑"以祭祀和"典"为依托得以规范化。"典"、"刑"构成原始社会主要规范形式。  相似文献   

18.
在"华夷天下观"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并没有产生"亚洲"的概念。明末,利玛窦带来的世界地图,给国人了带来了"五洲"、"亚细亚"的观念,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观渐渐被"中国"、"亚洲"、"世界"的世界秩序观所取代。  相似文献   

19.
公案:《论语·阳货》载孔子之言云:"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今用:"恶"即讨厌。孔子讨厌两样东西,一为"妾",二为"小人"。此处"女子"只指"妾"而言,非指全体"女性"也!只有"妾"的心态才是"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妻"没有这样的心态,与"君子"无关的其  相似文献   

20.
<正>早期的"内参片"现在人们提到"文革"期间的文化现象,常常会出现"内参片"这个词汇。"内参片"是"内部参考影片"的简称。其实它早在"文革"之前就有了。但是,"文革"前的"内参片"和"文革"中的"内参片"含义不完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