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为了整顿电视剧行业,维持电视剧种类的多样性,保证优质古装剧剧目的输出,我国实施了“限古令”。本文以“限古令”政策下,2020年年初国家广电总局公布的2019中国电视剧选集中唯一的一部古装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下文简称《知否》)为例,应用个案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从政策与市场角度分析《知否》中的传统文化呈现、《知否》获得年度高收视率的原因和《知否》的受众心理分析几个方面来研究此剧集能在“限古令”下存活的原因。以此来探讨在“限古令”政策下古装剧突出重围的方法和古装剧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李清照藏书     
李清照(1084——1151年)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为宋朝时著名女词人。擅长诗词、散文,尤其词。《一剪梅》、《醉华阴》、《声声慢》、《菩萨蛮》、《蝶恋花》等都是她的传世名作,还著有《词论》等。同时,李清照又是当时的一位藏书家。  相似文献   

3.
著名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身后有着强大的亲戚政治网络,而她在靖康之乱后却一直过着漂泊而贫困的生活,其原因何在?本文将通过研究李清照的亲戚网而揭开这个谜底。  相似文献   

4.
南宋词人侯寘《眼儿媚·效易安体》云: 花信风高雨又收,风雨至迟留。 无端燕子,怯寒归晚,闲损帘钩。 弹棋打马心都懒,撺掇上春愁。推 书就枕,凫烟淡淡,蝶梦悠悠。 辛弃疾也有一首《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词云: 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更远 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旗卖酒, 山那畔,别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 无事过这一夏。午醉醒时,松窗 竹户,万千潇洒。野鸟飞来,又是一 般闲暇。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 下。旧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说话。 这大概就是“易安体”(一称“李易安体”)一词最早的出处了。“易安体”一词的出现,标志着南宋词坛已经公认李清照的独特风格的存在。侯、辛二家的拟作,则表明词人们不仅正视这一存在,而且以自己的行动,对其作出了高度的评价。由此看来,早在南宋时代,李清照下世不久,她的词作的影响已相当广泛了。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约卒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其生活年代正当两宋之际。天赋的聪明才智,家庭的传统文化熏陶,和骄傲进取的志向,使李清照成长为宋代杰出的词人。她在词史上、乃至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没有第二个女人可以与之并驾齐驱。她以词抒发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表达爱情的忧愁和感伤,表达  相似文献   

5.
杨红 《新闻世界》2011,(4):145-146
中国人对古典诗词的陶醉,是经历了上千年而愈加醇厚的,上世纪70年代末,我们国家曾经确定了10多位我国历史上有代表性的作家,其中唯一的女词人则是李清照。李清照对词有自己的独到的理论建树,力主词"别是一家"说。明确了词作为音乐文学应有的艺术特性并与诗相区别。她工诗能文,词为宋朝一大家。  相似文献   

6.
《漱玉词》是我国北宋的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词集。李清照作为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诗文都很有气魄和独创性,但其主要成就,还是表现在词的创作上。她的那些真挚清新,脍炙人口的词作,不仅蜚声当时的词坛,而且对后来的词人也产生了不少的影响。《漱玉词》具有这样永恒的艺术魅力,是因为她符合我们民族的欣赏习惯,体现我们共同的审美理想,探讨这一审美理想形成的基础及其基本特  相似文献   

7.
李清照与金石档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清照(1084--约1151),自号易安居士,济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宋代词坛上别于诸家而独树一帜,可与第一流作家抗衡的女词人.  相似文献   

8.
广播电视工作者在新闻报道中,经常要碰到口语和音韵的问题,并且要求处理好,因为这些将直接影响听觉和视觉的效果。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出身于世代书香之家,从小受到父母文化学术修养的熏陶,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于作画。李清照  相似文献   

9.
苏文娟 《大观周刊》2011,(27):27-27,30
在以传统儒家文化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男权文化中,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却有着极强的女性意识,她的词以鲜明的女性笔触抒写女性坦率纯真的心灵,卓然自成一家。本文认为李清照词的女性意识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欣赏自我形象,追求人格精神;②青春的觉醒,大胆热烈地追求爱情;③突破传统观念,极力张扬个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对李清照画像的综合考证。无锡博物院所藏,通常被认为是清代著名人物画家姜壎和改琦真迹的《济南李清照酴醿春去图照》和《惜花图》都不是姜、改二人的作品。和四川大学博物馆收藏《济南李清照酴醿春去图》(传元人摹)一样,它们都是19世纪女画家金礼赢所绘一幅白描李清照画像的临摹本。此外,《易安居士三十一岁之照》《李清照看竹图》等也都出自晚清。李清照生前很有可能从未绘制过肖像,其逝后宋、元、明三代亦少有人以其为绘画对象。今世所见李清照画像的多个传本都制作于清代中晚期,代表了艺术史对这位才华超卓的女词人的层累构造。  相似文献   

11.
李宇瑛 《大观周刊》2012,(29):36-37
李清照(1084—11557),号易安居土,是我国宋代杰出的女作家.也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山东济南人。生于北宋元丰七年,山东章丘,逝于临安,享年七十一岁。她自少便有诗名.她的诗、词、散文均有非常高的成就。要数在词方面造诣最高。据全宋词载录李清照词共47首.其中又以咏花词为最多.竟有35首写到花.而“花”“酒”又是李清照词的主要意象.  相似文献   

12.
在宋代词人中,以“寻常语”入韵是李清照词的一大特色,其中不少仍活在今山东方言中。弄清这些方言口语词的确切涵义,不仅有利于正确把握李清照词的思想内涵以及深入理解其词的语言特色,而且也为近代汉语的研究提供一些材料。鉴于此,在前辈时贤研究的基础上,把李清照词中仍保留在今山东方言中的几个宋时口语词,作一梳理。  相似文献   

13.
《图书馆》1980,(3)
我国刻版印书,大约起于唐僖宗中和(公元881—884)年间。湖南最早刻版印书的人,据现有史料记载,是北宋初年的朱昂。朱昂,衡山人,宋真宗时为翰林学士,致仕后还乡,以“知止亭”、“幽栖亭”名义刻过书,但其书今尚未见。现在还有书可查、有记载可考的,是南宋初年刻印的孔平仲《续世说》十二卷。据《宋史·孔平仲传》称,孔为北宋时新喩(今属江西省)人,绍圣(公元1094—1097年)中曾知衡州。《续世说》是仿照南朝刘庆义的《世说新语》体例编写的叙述南朝及隋唐五代  相似文献   

14.
所渭“翻新标题”,指的是作者从新闻的具体内容出发,选择人们熟悉的成语、俗语、格言、诗词名句等,巧妙地运用引用、仿拟等修辞手段制成的标题。“翻”得恰到好处,能使标题更加精练,生动、深刻,富有文采和感染力。这样的标题无疑是值得赞赏的。浏览近年来报纸上的新闻标题,“翻新标题”确不少见。其中,也不乏象《春风熏得远客醉,错把店家当自家》、《人无笑脸休开店》、《知否、知否,应是“贱”肥“贵”瘦》等精彩而成功的“翻新标题”。  相似文献   

15.
近日读到《影响历史的爱情》一书(金永华著,知识出版社出版),其中“美貌是她上升的阶梯——武则天的爱情与抱负”一节写道:“公元705年,狄仁杰、张柬之乘机联络武将李多祚率兵入宫斩了张易之、张昌宗两兄弟。”看到这里,心有疑惑。翻开《资治通鉴》查阅,方知公元705年间,狄仁杰早已不在人间,何以率兵入宫,斩杀奸臣呢?《资治通鉴》载:则天后久视元  相似文献   

16.
武则天及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则天生于公元624年,死于公元705年,姓武,名望,日月当空——墨。这个墨字是在公元690年,她当女皇之前给自己起的名字。当时她和亲信官僚一起,制造了12个新字,其中就包括她的大名“璺”字。为什么叫则天呢?她号则天。我考证了一下,则天二字最早出现于唐高宗显庆五年。  相似文献   

17.
北宋女词人李清照有一篇辞锋锐利的《词论》传世。《词论》明确提出词“别是一家”,对北宋许多重要词人都提出了批评。《词论》的诗词分野观,后世争论很多,而且以否定的意见为主。事实上,如果能对《词论》区别诗词的用意作进一步廓清,并分析一下它何以在北宋时代由一位女词人明确标举,就很可以避免过分绝对化的论断。 论者一般认为,《词论》提出了关于词的五个标准:一、协律;二、铺叙;三、典重;四、情致;五、故实。但《词论》文义的核心在“协律”。所谓“铺叙”、“典重”等标准都  相似文献   

18.
李清照(1084-约1151),自号易安居士,济南人,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宋代词坛上别于诸家而独树一帜、可与第一流作家抗衡的女词人.同时,李清照也是一位金石档案收藏家与学者,其收藏年代上自夏、商、周,下迄五代,收藏种类有乐器、炊具、食器、盥洗具、舀水具、大酒器、盛物器及刻铸文字拓片等.李清照出生在一个学术气息十分浓厚的家庭.父亲李格非在当时颇有名气,与廖正一、李禧、董荣号为"后四学士".  相似文献   

19.
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字希文,江苏吴县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进士.仁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有名的文学家,在我国文学史上,做出过杰出的贡献。他的词,现存比较可靠的只有五六首.但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对北宋初期“浮糜”“艳丽”的形式主义词风有所突破,具有开创意义,对后来的豪放派词人颇有影响。  相似文献   

20.
包公,名包拯,字希仁,安徽合肥人,生于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卒于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终年六十四岁.包拯二十三岁举进士,先后任知县、监察御使、转运使、知谏院、知府、三使司和枢密副使,是宋朝的著名官吏,死后赠礼部尚书,谥孝肃公,后人尊称包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