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启明  张文 《青年记者》2012,(20):27-28
典型宣传的"碎片化" 当前,受众有了更为多维的媒介选择,这也就导致了宣传媒介及其平台的"碎片化".这里面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媒介终端和平台的"碎片化";另外一个就是媒介本身越来越适应"碎片化"的内容,越是"碎片化"的媒介越是能够胜任任何形态的传播,其功能体现了全天候、全形态的模式.  相似文献   

2.
编者按"三网融合"、"媒介融合"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概念,在新技术的发展下,媒介的重新洗牌对中国广告行业的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期预测显示,广播电视发展已经进入了融合和创新的新阶段。如何在新形势下,整合媒介资源,使传播覆盖达到最大化,取得最优的传播效果?如何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提高电视媒体传播价值?如何实现整体覆盖下的有效传播?成为中国媒体和广告业界关注的焦点。通过近期媒介格局的变化和市场的反应,媒介的融合与重构已不是一个新鲜词语,而成为传媒行业的热门词汇。融合是多屏联动的融  相似文献   

3.
正反思一:重塑品牌如何传播?之前红星美凯龙一直是以传统的传播为营销宣传主要方式。报刊,杂志,电视和广播都是红星美凯龙着重选择的传播媒介,但这些传统的媒介更愿意追求"覆盖量"。报刊杂志的发行量,电视广播的收视率,只要将广告或者公关文章加载到覆盖量高的媒体上,便可得到较多的注意。随着发展,市场上的传播媒体也日益多样化,红星美凯龙也逐渐发现传统传播所具有的重重缺点。首先,传统的传播很难探测受众的反应;其次,过于单  相似文献   

4.
传播话语在公共事件管理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在一些涉及公共利益事件的报道中,我们的传播话语仍是"宣传"的语言体系。宣传话语在危机时代不利于权利的表达和问题的解决。媒介需要构建公共话语。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互联网、社会化媒体迅速发展的媒介环境中,品牌应当依据怎样的媒介策略思路,从而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以及形成更好的购买转化?长期以来,品牌和媒介代理公司最主要的目标就是针对目标人群的信息覆盖。本文提出了"目标注意力"的新概念,并主张在目标人群的基础上,媒介策略所针对覆盖的重点应该放在目标注意力上,优化品牌与目标注意力的信息触点上的对接与传播。这为新媒体时代的品牌媒介策略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开拓点。  相似文献   

6.
陈君聪 《中国广播》2012,(11):23-24
深圳广电集团一直致力于推进并实施全媒体发展战略,推进传统媒体内容优势向全媒介推送与分发,建立多媒体传播平台,牢牢把握舆论宣传主导权,引领主流价值观,全面提升媒体传播能力。音乐频率"鹏城歌飞扬"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好的探索,并将继续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7.
任冬 《今传媒》2014,(12):155-156
西方宪政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过程经历了早期宣传和实践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宣传著作、报刊、留学生、新式学校教育、西方译著和几次大的政治运动几个媒介来实现的。整个"宪政"传播和实践过程也历经几个阶段和数次高潮时期,最终对我国民主政治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传媒肩负着信息传播与引导舆论的职能,在其生存发展的进程中,我们经历过媒介的多种畸变。比如舆论一律,比如去主流化传播。前者混淆宣传与传播的本质,片面强调媒介的教化功能;后者则无限放大媒介的单一传播功能,以信息的碎片化、娱乐化、低俗化消费来主导媒介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正对外传播概念由我国提出,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一直以来,对外传播和国际传播之间的从属关系一直众说纷纭,难以定义。对外传播的对象是电视、广播、报纸或网站等媒介的受众,受众对传播者的接纳程度又决定了传播效果,在这一点上,二者又十分相似。基于此,笔者关于对外传播做以下思考。一、对外传播的目的对外传播概念由"对外宣传"转变而来。相对于国际传播学,对外传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我国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10.
靳旭林 《今传媒》2011,19(3):129-130
二战以后,随着美国全球霸权体系的确立,文化传播在其对外扩张中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特别是现代传播技术和媒介渠道的飞速发展,更使其文化传播如虎添翼,它在"民主与自由"的幌子下不断兜售其霸权主义的文化观,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大肆进行文化渗透,利用传媒优势极力为其全球霸权鸣锣开道,以确保自己在全球的文化影响力。在政府的直接投入和政策扶持下,美国建立起了技术超群、覆盖全球的"传媒帝国",呈现出传播手段高技术化、传播方式多媒介化、传播力量强势化、传播渠道市场化等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1.
媒介传播与社会伦理价值取向紧密关联。"分配性努力"致力于如何分配别人生产出来的财富而非努力于生产,其伦理实质属于过度经济理性,与市场经济公正、自由、平等的伦理要求相冲突。改革开放前具有组织传播特征的媒介传播与社会运动相伴随,经济理性被压抑;改革开放后的媒介传播向大众传播回归,促进经济理性快速释放,但随之陷入"GDP主义",宣传职能服务于政绩,营销职能服务于利润,放弃了"生产性努力"的价值导向;在此逻辑中,主流媒介对"分配性努力"事件的监督与警示功能缺失,而人际传播与媒介传播中的精英伦理形象背离,使"分配性努力"行为在人际传播中产生示范效应,至于精英们的媒介化生存技巧,则产生媒介工具化的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四类传播模式理论对传播活动的界定诠释出发,围绕着各种对外传播的研究概念,在内涵更加丰富的"广"传播视角下探索归纳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广播节目在世博会、亚运会这样的国际媒介展示盛会上,为有效地进行节目品牌推广,节目形象宣传而在制定对外传播策略时应注意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处理建议。  相似文献   

13.
林玮 《新闻知识》2001,(12):11-13
所谓传播,在传播学研究中一般被分为自身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四类。实际上,从"假于物"与不"假于物"这一角度,还可以把它们简化为两种,即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其中,"假于物"与不"假于物"是一大关键。换言之,从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最为根本的不同就在于多出了一个东西,这就是:媒介机器。借此,大众传播媒介完成了从"面对面"到"面对机器"的根本转换。对此,从关于大众传媒的形形色色的定义中,就不难看出。美国传播学者沃纳丁等人指出,在传播学者的研究中,不论对"大众传播媒介"如何定义,其中都包括了三个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14.
芮必峰  陈夏蕊 《新闻界》2013,(14):62-66
随着技术的日新月异,过去被排斥在新闻生产之外的公众,开始借助互联网平台介入专业新闻生产过程。针对专业化新闻生产提出的传统"媒介素养"在中国尚未来得及全面普及,新的媒介技术又使新闻生产进入了一个"去专业化"的过程。新传播技术在给人们交流带来便捷的同时又带来了一些什么问题?它对"媒介素养"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该如何在新传播技术条件下培养新媒介素养?本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对外军事宣传的传播学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传播方式,对外军事宣传有着独特的内在运作规律和战略意义,较之于其他新闻传播行为,对外军事宣传更应关照到政治、文化、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等因素。我国的对外军事宣传起步较晚,这是由特定的传播生态和媒介环境所决定的。但是多年的对外宣传实践表明,我国正  相似文献   

16.
杨冬梅 《传媒》2019,(11):93-96
信息技术时代的全面铺开,媒介传播形成了全新的传媒生态系统和营销机制。受众群体则实现了对"信息"全面自主的选择操控,从而完成了由"受众"到"用户"的角色转换。以"用户"为核心的发散型传播网络与叠加式、分流性的传播区域建构,让新媒介传播营销不得不选择更细微精准的个性定制推送内容,力求实现"用户"与"用户"之间自主建立更为复杂紧密的联系,通过人际化传播方式,实现营销传播效果的最佳整合。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而以"乡村旅游"为代表的乡村产业振兴则是整体战略链条中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在媒介融合的视域下,对于乡村旅游传播体系的基本现状、发展优势及实现路径进行了系统研究,意在探索具有传播潜力和发展前景的乡村旅游体系.同时,为提升乡村基层媒介的宣传效果、增加经济创收提供实质性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大众传播的新视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这一全新发展观,明确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我国大众传播媒介,在传播活动中直接或间接地宣传和报道"以人为本"的精神,在全社会倡导这种科学的发展观,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但这不是本文的主旨,本文要谈的是媒体自身的传播活动如何贯彻和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以此提升传播的品位,达到更加理想的传播效果,更好地发挥传媒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9.
段爱峰 《东南传播》2014,(11):49-52
本文以框架分析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将一般应用于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研究的框架理论尝试与自媒体微博相结合进行较微观的研究。分析得出微博传播主题集中、突出人物特色、全城媒体联动以及话题具有公共性是推动"全城义剪"公益个案获得成功并引发公共性讨论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刘祎 《新闻知识》2012,(12):96-97,100
近年来,随着江西在中部地区的发展崛起,江西红色文化开始在媒介传播中得以大量展现。本文试从江西红色文化的历史溯源开始,以"大媒介"为视角,全面探究其内涵,并提出传播策略,期望促进江西红色文化的发展和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