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0 毫秒
1.
孙璐 《新闻传播》2013,(12):287-289
互联网上企业的数据收集行为和技术日益强大,在带来商业效益和服务便利的同时,也隐含个人隐私权利的侵害风险。本文围绕互联网数据收集的个人隐私问题,梳理了学术和相关文献(如法律、欧美监管文件等),从法学与欧美监管文件、信息科学与互联网平台数据行为、个体风险感知这三个层面对已有文献进行呈现和评述。旨在把握本问题学术和实践脉络,为后续个人信息保护深入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2.
简述网络个性化信息服务中泄露个人隐私的主要途径以及隐私保护的必要性;针对我国在网络隐私保护方面发展的现状,通过对国内外网络隐私保护的相关法律政策及方法手段的对比分析,深入探讨个性化信息服务中的隐私保护问题,提出相关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3.
个人隐私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是维护个人隐私权、防范隐私泄露的有力工具,从结构特征与政策工具双重视角对其分析探索,可窥探逻辑结构内涵、价值作用路径以及存在问题等。首先,采集我国有关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法规共计72份,运用内容分析法对651条相关文本条款进行编码和解读,从发文时间、发文主体、参与主体和保护手段等维度分析其结构特征。其次,从环境型、需求型和供给型3个维度评析政策工具的作用价值。最后,基于双重视角进行交叉分析。研究发现,目前我国个人隐私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的逻辑结构呈现发文主体协作性强且领域融合、政策参与主体多元化等特征,其价值作用路径体现出对政策使用具有侧重性、以发挥环境型政策的间接作用为主等特点,但也存在政策工具结构失衡、互补作用弱、公众参与渠道受限等问题。依据调研结果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为我国个人隐私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当你上网搜索的时候,你搜索的关键词和具体时间已经被Google自动记录下来。它将信息和你的网址及ID号捆绑在了一起,并上传到公司的电脑里Google已成为互联网上最大的个人隐私泄露地。当我们把故宫托放到自己的眼前,看到那清晰的布局,我们立时就会想到中南海的暴露无疑;当我们看到日  相似文献   

5.
网络隐私权是指公民在网上享有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搜集、复制、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也指禁止在网上泄漏某些与个人相关的敏感信息,包括事实、图像以及诽谤的意见等[1].本文由"Google Earth"事件说起,对网络隐私权的特点进行了探讨,认为网络隐私权的客体范围较传统隐私权有所扩大.  相似文献   

6.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加速了个人隐私数据采集、储存与分析技术的进步,使得个人隐私在这个数据化时代变得更加易于获取和利用,也更容易被泄露。在此背景下,传统的隐私观念已经发生转变,原先“公私二元”分明的界限变得模糊,隐私的内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呈现出新的特征,传统的隐私保护手段和技术面临新的挑战。本文基于新技术发展背景,探讨隐私内涵的新变化和新定义,考察新环境下隐私保护的困境,并在此基础上为具有新的“流动”特质的隐私提供一些保护方向的参考,旨在引起企业、数据收集第三方以及用户自身对隐私保护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7.
Google不是互联网最早的搜索引擎,但他现在是最成功的搜索引擎.Google不是第一个提供免费电子邮件服务的厂商,但为了获得一个Gmail账号,不知道有多少网民情愿自掏腰包.Google在8月24日所推出的“Talk”即时聊天工具,再一次晚于所有的竞争对手,但它这次是否能够又一次演义出“后进入者为王”的故事呢?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时代用户信息环境具有开放性与复杂性,这给用户隐私保护带来更大的挑战.文章从“互联网+”环境用户隐私安全特点入手,系统分析了“互联网+”时代用户面临的隐私风险类别,并从技术上阐述了“互联网+”环境下用户隐私风险防范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4,(11):58-63
谷歌是全球知名的互联网企业,谷歌产品在世界上有着广泛的用户。研究谷歌带来的隐私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谷歌产品影响用户个人隐私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后认为,谷歌通过复杂产品线收集到大量用户隐私信息,会造成用户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用户数量的增长、创新领域的拓展、新隐私政策的出台、谷歌产品智能化趋势的增强,这种个人隐私风险呈现扩大化趋势。政府和社会应从政策层面、技术层面、用户层面着手,加强风险防范。  相似文献   

10.
网络媒体具有虚拟性和开放性,在当今互联网的自媒体时代下,用户个人隐私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隐私保护并不仅仅是指网络社交媒体对于用户个人隐私的保密程度,更包括用户个人的自我保护意识。本文研究了微信和微博这两个网络媒体对于用户隐私保护方面的措施,比较了两种用户群在隐私保护方面的行为习惯。研究表明,微信更接近于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强关系,而微博则更加趋近于公众向社会发声的平台。微信的私密性和隐私保护措施高于微博,微信朋友圈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更容易分享自身的日常生活,泄露相关个人信息,缺乏隐私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1.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已成为青少年不可缺少的交流工具,然而青少年的个人隐私泄露严重,隐私的管理也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本研究以美国皮尤数据中心对青少年隐私管理的一项调查数据作为基础进行研究,获得一些发现:家长的关注会相应地引起青少年对个人隐私的关注;青少年在个人隐私管理过程中受到同龄人的影响较多;个人对隐私关注的多少会影响其隐私泄露的多少,而个体所感知到的隐私管理难度却反而加大.  相似文献   

12.
针对当今社会个人隐私信息的安全保护现状,采用专题网站在线调查和调查问卷离线调查两种方法采集原始数据.经过统计分析和交叉分析,确定个人隐私信息的主要内容,了解人们对个人隐私信息保护现状的感知程度,找出造成个人隐私信息泄漏的主要原因,明确个人隐私信息泄露后可能带来的危害,筛选出泄露几率较高的个人隐私信息,摸清人们对个人隐私信息保护策略和保护技术的认知现状,提出保护个人隐私信息的具体应对措施,为提高个人隐私信息安全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的崛起,拓宽了人们获取和传递信息的渠道,给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但是由于自身或他人有意或无意的泄露,公民个人隐私权会受到侵犯。本文分析了当前新媒体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隐私问题和产生原因,并就如何加强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4.
今年的3月底,南方都市报又改版,称用户需求为唯一中心。这次改版,距离上次版面优化仅仅过去9个月。我们不知道这大半年里促使变化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但从改版的启事中,或许可以看出一点端倪。他们对读者说,从此以后,您不仅是我们的读者,更是我们的用户。您不仅能在报纸上看到更多特色版面,更可以通过各种移动互联网产品读取南都、分享服务。显然,改版背后,是南都整体架构的调整和扁平化的管理,新闻生产、传播形态和运营  相似文献   

15.
随着网络社交对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的渗透,网络社交传播中信息的自我呈现等不合理使用方式引发了用户隐私的泄露,个人隐私安全问题逐渐凸显。网络社交中的“隐私悖论”现象作为用户无法避免的一种矛盾现象,其存在、成因及其消解的相关问题备受关注。隐私悖论的形成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宏观政策管理层面、法律层面、网络社交平台的技术层面及用户自身层面等。从网络社交用户本身来看,其隐私态度和隐私行为的非一致性是造成隐私悖论的主要原因,具体成因表现为自我呈现、边界管理、风险感知及具体保护措施等方面的缺失,导致了隐私态度和隐私行为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的普及,为人们了解外面的世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也因此带来诸多法律问题。例如有人在互联网上发表言论攻击他人、宣扬他人的隐私等、有人还将此称为“网络暴力”,可见人言猛于虎!  相似文献   

17.
试论基于第三方的网络隐私认证信息服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目前全球电子商务网站在线隐私政策的制定的现状、内容和网站在个人隐私权保护的实践等方面存 在的很多问题,论证在行业领域内建立基于第三方的网络隐私认证信息服务的可行性,还介绍美国知名的在线隐私认证信息服务机构trusta和bbbonlin.com实践,提出相关的建议以供国内借鉴。  相似文献   

18.
林凌 《青年记者》2022,(5):93-95
计算机通过数字模板关联出的个人隐私叫"关联隐私".通过传统隐私侵权的违法行为、损害事实、因果关系和主观过错等构成要件确定侵害"关联隐私"面临法律困境.为促进生物识别信息应用及相关产业健康发展,必须强化生物识别信息处理者保护"关联隐私"的义务;根据不同行业关联个人隐私风险,分类保护"关联隐私";通过建构"人格权-用益权"...  相似文献   

19.
微信是目前使用范围最广的社交媒体之一,随着大量的内容生产和信息创造,越来越多用户将微信视为日常社会交往的重要媒介之一.随着大量信息的涌入和输出,用户无法对自身与他人的信息进行全方位维护.因此,在处理和分享信息过程中,用户需花费更多精力来处理信息,甚至出现了从社交媒体中退缩的倾向.社交媒体倦怠成为社交媒体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20.
解芳  赵晔 《图书馆学刊》2006,28(3):64-66
以互联网上著名搜索引擎“Google”的参考咨询服务系统“Google Answers”与美国Cornell大学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服务为例,就解答的质量、资费、时间等方面展开调查,分析对比二者的优缺点,对宣传方式、服务收费、合作服务、服务方式以及咨询馆员素质等方面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和阐述,并提出一系列的对策,以促进高校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